-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3: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 -- 1001n
(一)
鲁登道夫押下重注,这一次一定要把协约国军队完全打败。为此,他不仅调集重兵,计划上也做得非常周密。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陆续发起几次大型战役,力争每次都能有所斩获;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切断英军和法军的联系,将英军赶回他们的不列颠,之后回身打几个大仗,吃掉法军,攻破巴黎。
这个计划不能说不好,只是连计划的制订者,鲁登道夫本人都觉得有点太过一厢情愿了:法军和英军就那么乐意被你分开,再被各个击破么?真打起来的时候,战局肯定是瞬息万变的;谁又知道那个时候冤家对头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谁又知道结果到底会如何?
说起来,周密的考虑确实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鲁登道夫的谨慎、犹豫、反复和动摇,则显得有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了――作为一名数百万大军的实际统帅,这样的状态委实不是能说是理想的。不过,道理是这么个道理,真要做起来,也确实难为他了――毕竟,这个计划攸关第二帝国的存亡,任谁来决策,也是无法轻松拍板的啊。
研究来研究去,他觉得不可能靠一次全面攻击就能搞定,最后决定分开兵力,各个进行重点突破。他把计划讲给被他骂过的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听,霍夫曼的回答是这样的:
阁下,任何陆军大学的学员如果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来解答问题,那可以保证他一定不及格。
不光是他,指挥着4个集团军83个师的集团军群总司令,那位王储鲁普雷希特,也对这个计划忧心忡忡。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他的部队将负担起极为重要的主攻使命。而就是这位主攻部队的主帅,在战前一个多月的1月底,在日记里写道:
对进攻……不应寄予过多的希望。……我担心,其战果……只会在敌方正面向外弯曲处获得……
而负责助攻的威廉皇太子集团军群,它的参谋长舒仑堡上校,直到开战前夜还坚信:
在明天开始的交战中,我们将俘获十万人和一千门火炮。但到交战结束时,我们所处的境地将比交战前困难得的多……这次进攻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对此我们的兵力不足……
最后,就连鲁登道夫本人,在战后回忆当时他的思考时,也承认:
我们将取得什么样的战果――突破敌军的正面并将我们的进攻发展为战役,还是进攻仅局限于出击,――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计划的制订者,事先连战役的规模、目标和结果都混沌如此,这个计划的变数可想而知。
但是最终,这个计划经过反复考虑以后,还是被实行了。开始攻击的时间,被定在3月份。再早的话,兵力、交通、物资、阵地等等都无法准备完毕;再晚的话,源源不断登陆上来的美军必然让胜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而如果计划真能够成功,整个世界大战的结局也就注定了:德国必定是胜利者。
也正因为这样,最高统帅部对这一决定着德国命运的决战计划抱以极高的期望;第一次大规模攻势甚至被取名为Kaiserschlacht,意思是“恺撒的战斗”,现在一般译做“皇帝战役”。这个战役的代号是“米哈尔作战”,而米哈尔,正是德意志民族的守护神。
皇帝恺撒。
守护神米哈尔。
――翻译成我们的风格,大概就得叫“成吉思汗战役”和“如来作战”了吧?
换是我们,得是多么重要的战役才有可能配的上这样的名字呢?
……
(二)
而协约国方面呢?
在前一年年底的11月7日,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以便使西欧战区的战役最大限度地协调起来”。成员国有四个,就是法国、英国、美国和意大利。每个国家出一个委员,他们分别是各自国家的政府或军方的代表。
1918年1月30日,最高军事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对于西线的未来战局,会议上一共提交了4种计划。大伙别以为是每个国家提出了一个,实际上,根本没美国和意大利什么事儿,全是英国人和法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这4个计划,一个个排列下来是这样的:
法军总参谋长福煦: 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实行积极防御、之后坚决转入反攻的计划;
法军总司令贝当、英军总司令海格: 反对法军总参谋长的意见,应实行消极防御的计划;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实行消极防御,并在巴勒斯坦突击土耳其,逼迫土耳其如苏联般退出战争的计划;
英军总参谋长罗伯逊: 反对自己首相的计划,要求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西线。
――乱不乱?
这都啥嘛:法军总参谋长自己有一套;英军总参谋长自己也有一套;法军总司令反对自己的参谋长,却和英军总司令一条心;英国首相更是大开大阖,目光一下甩中东去了――而所有人都不支持他!
结果呢?还能有什么结果,不都说外交是妥协的艺术么……最后决定:
英军可以出兵巴勒斯坦,但是不能从西线的法国和意大利调兵;
西线的战略,以福煦的原则为基础进行考虑。
仔细一想,等于什么也没说――不正好是把四个方案给糅一锅里了么~!
1918年3月14日,正好是皇帝战役前一周;在伦敦,这个最高军事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这回,总算作出了比较明确的决定。首先一条就是,不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
那什么时候建立呢?打大仗总还是要有个预备队的吧?这可是军事常识啊――会议的决定是,等美军来的差不多了,可以把英法军队替换下来的时候,再搞不迟。
就好像是别人的军队在送死似的……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兼陆军部长克里孟梭,两位国家的最高实权领导,就这么拍了板儿。
板儿一拍完,法军总参谋长福煦元帅可真是郁闷透了,因为“建立协约国总预备队,采取积极防御态势,而后坚决转入反攻”正是他极力主张的策略;而这三个策略,一个没剩下,全给否了――稍后我们就会看到,这正是这次会议的结果。。。
福煦元帅本来在2月2日那天,就已经被任命为特设的执行委员会主席,负责组建协约国的总预备队了。4天以后,他递交了一份详尽的总预备队组建方案,计划是编制30个师,其中17个师被配置在西线。另外还有13个师可不是放在东线,而是被部署在意大利战线上――谁让人家意大利也是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四个成员国之一呢……
――而现在,就是这样明显带着公关色彩的计划,也废了。
别说总预备队了;在会议上,居然连协约国统一的最高指挥部都没成立起来:那可是四个国家的军队啊,除了英法联军指挥部以外,莫非意大利军队和美国军队可以不用事先跟友军协商,自己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而在英法联军内部,实际上也是法国人指挥法军,英国人指挥英军……
这个会开的好啊,里面拢共就四个国家,还吵个没完。不仅如此,最要命的是:即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意见都不能统一,经常是军方和政府意见尖锐对立……甚至就在同一支军队内部,司令和总长之间也常常是矛盾重重……
――这样的会议能开出什么积极结果来,那才真叫见鬼了!
没辙,妥协呗:你向我的主意靠靠,我朝你的想法努努――就这么着,会议胜利结束了。总结一下,胜利结束的会议取得了以下共识:
第一,不组建协约国总预备队;
第二,不设协约国最高统帅,不设置协约国统一最高指挥机构;
第三,采取消极防御态势应对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
――这叫什么烂会啊!
(三)
回过来再看德军这边。
截至1918年3月21日战争爆发前,德军的三个集团军已经带着6824门火炮和约1000架飞机,在有106公里正面宽度的地域上集结完毕。在这106公里宽的正面里,大约有70公里宽的一段是他们的攻击正面,也就是从克罗齐尔到拉费尔之间的协约国阵地;三个集团军,分别是来自王储鲁普雷希特集团军群的第2、第17集团军,和来自皇太子威廉集团军群的第18集团军。
其中,第17集团军有17个师,第2集团军有18个师,第18集团军有24个师,并额外加强有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3个师(再想想协约国,唉。。)。
这总共62个师的战役布势是:第一梯队30个师,第二梯队19个师,第三梯队10个师,预备队3个师。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下了大决心准备对敌人进行突破和强攻的:整个布阵前重后轻,颇有一种“冲上去就冲,冲不上去也不回来了”的味道。
而在直接攻击的70公里正面上,集中了所有6824门火炮中的约6000门。火力配置上,也是一副“老子就跟这儿拼了”的架势。
这70公里攻击正面的那边,是由驻法英军总司令海格元帅指挥的英国第3和第5集团军。按编制,有32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16辆坦克,约3000门火炮和约500架飞机。
德国的局部兵力和火力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火力,几乎达到了二比一的程度。德国方面既然是非常明显的优势,协约国方面形势自然也就是非常明显的不妙了。更加不妙的是,英法联军指挥部一直不知道德军即将突击的具体地点。换言之,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但是究竟在哪儿大糟而特糟,还是没法确定。
不过法军总司令贝当将军――就是日后那个纳粹扶植的傀儡贝当――和英军总司令海格元帅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们相当正确地估计到,英国第3和第5集团军肯定要遭到德军的正面攻击。其它的情况,不妨以三个“不知道”来概括:
――德军会投入多少兵力呢?
不知道。
――德军如果真这么打了,他们的战役目标何在呢?
不知道。
――如果打赢了或者打输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还是不知道。。。
不过,现在不知道也不要紧了。因为,德国人马上就要告诉他们了……
(四)
1918年3月21日凌晨4时05分(德国第17集团军所在地区时间为5时05分),约6000门火炮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开火,无数炮弹带着炸药和毒气径直飞向英军阵地――战前德军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一点儿不知情的英军完全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顺便说一句:到这时候,ADFGX战地密码已经启用了16天。
按照战前鲁登道夫的指示,新战法――“胡提尔战术”――被使了出来。所谓“胡提尔战术”,倒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东西,它不过是把既有的战术进行了组合,概括说来大概是以下几项:
炮火准备以短促为主,尽量不过久暴露己方意图;
炮火准备的最后一分钟,步兵才进到出击位置以减少伤亡,并且尽量利用天黑的有利条件;
步炮协同(也就是弹幕徐进,步兵跟随冲锋),空地协同;
步兵只管不停突击,坚强据点一律绕过,留给后续部队收拾――有点类似于二战美军的“蛙跳战术”。
一年多以前,索姆河战役那七天的炮火准备时间被压缩成了现在的5个多小时,而这么短促的炮火准备,打击的目标也跟当年不同:以往,炮火准备多是注重于轰击阵地、为步兵扫清障碍;而这回,德军按照新的作战思路,凭借低伸的弹道,把对手大纵深的目标也给包进去了。简单的说,从对方的司令部到后方的公路,能覆盖的都覆盖掉。之后,再用射程很近的迫击炮装上毒气弹,对英军步兵阵地进行“清扫”。
这里也介绍一下德军的毒气炮弹。与两年前的凡尔登战役中使用光气装填炮弹不同,从上一年的7月起,德军的炮弹里开始装填了新毒气――芥子气。
芥子气,学名2,2’-二氯二乙硫醚,属于典型的糜烂性毒剂,前年齐齐哈尔日军遗留的毒气桶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中,凶手就是芥子气。以前,1001n曾经见过这东西,小小的一瓶,里面象香油一样,当时还纳闷:这怎么叫芥子气呢?该叫芥子油才比较对头啊……后来才知道,所谓毒气只不过是个惯常的叫法,严格点儿还是应该称之为毒剂。
对芥子气感兴趣的兄弟可以参考这里:
从密码扯到毒气,我还真是能干啊……赶紧拉回来,呵呵。。
新战法一亮相,效果就明显不同――英军死伤惨重,无线电和电话通信也中断了。而这就意味着,指挥机关成了聋子和瞎子,只能任手下的部队死扛乱冲。。。
在英国人的呻吟声中,天很快就亮了。9时40分,“徐进弹幕”也就是步炮协同的新战术又开始登场了。到了这个时候,英军的炮兵也开始进行反击了。按说,当时天有大雾,应该有利于守方才对――但是实际战局发展完全不是那样。特别对于英军炮兵来说,由于大雾和惊慌失措,反击的效果非常的差,基本没有对德军步兵的冲锋造成很大的妨碍。
11时,雾散了,德军的侦察机立即起飞。12时起,德军歼击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16时,强击航空兵出动了;它们受命直接支援冲锋的德军步兵部队,对反抗最激烈的英军阵地进行扫射,极大地帮助了步兵的冲锋――空地协同战术的威力也表现出来了。而与此同时,面对飞机数量多出一倍的对手,英国空军几乎是一筹莫展,表现的非常消极。
德军炮兵、航空兵大显身手,而步兵也未甘于人后。按照“胡提尔战术”,步兵一路冲锋陷阵,全速前进。在那个时代,战争胜利在很大意义上是表现对敌军地域的攻占;而此时的德军步兵,正在马不停蹄地撕开英军的防线,不断地向对手的纵深前进……
别看“胡提尔战术”简单,也没什么特别新的创意,可它就是这么管用!细细看看它的规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不过是些太正常太应该的措施――可在1918年,那就是先进战术……想想两年前的那个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场,有多少条人命纯粹就是被当时落后的战术水准给搭进去的啊……
当日24时,第17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已经楔入敌方阵地2-4公里,第18集团军更是推进了6-7公里。
总的来说,德军第一天的进攻成果突出,问题不少。
成果就不说了,问题主要体现在:实施战术突破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大雾,炮兵观察困难,不断向前延伸的弹幕始终是太靠前了,搞得步兵追都追不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火力点没有被压制住,步兵就得靠自己去一个个对付了。
这里也顺便说一句,步炮协同的时候,弹幕和步兵的距离到底该多远,一直是个考验陆军训练水准的大问题。太远了,炮弹炸过之后敌人回到阵地,步兵依然要面对重重阻挡;太近了,又难免把自己的步兵兄弟炸的血肉横飞……在某些军事小说中,说搞演习的时候规定是二百米,有的牛乎乎的部队敢拉到一百米,并且是用实弹而非预设炸点。可信与否,各位兄弟只好自己判断了:)
另外一个大问题是:德军的战术灵活,但是某些军事思想又实在太刻板。按照德军统帅部的命令,第一梯队打头阵的那30个师,别想着伤亡大了就能换回来休整;必须不断地攻击攻击再攻击,攻击到什么时候?答案是:攻击到自己再也无力攻击为止――在这么个军事思想的指导下,第一梯队遭受了惨重的伤亡。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3:他们知道自己“就要糟糕了”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5:终章:德军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16 1001n 字7189 2005-06-24 08:39:21
花 抱朴仙人 字0 2005-06-24 12:20:10
😥差点儿错过了,花顶 landlord 字0 2005-06-24 10:33:04
Good articles. Flower! zhonghuahero 字0 2005-06-24 08:59:59
鲜花。悄悄问一句 1 抱朴仙人 字71 2005-06-22 20:05:44
鲜花。偷偷答一声 1001n 字236 2005-06-23 12:31:27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4:弄不好,哥们儿关系自己就得掰了 14 1001n 字9347 2005-06-22 09: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