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首先,我并没有否定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积极性有帮助。不过中国的农业大发展真是因为这个么?
我想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工业的大发展。
解放前的土改分田,然后是解放初期的人民公社,接着是80年代初的包产到户,现在是农业的集约化生产。这一切都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不能说分田就一定好,集中就一定不好。马克思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解放前的分田,由地主集中所有分配给了个人,大大促进了积极性和创造力。解放后,人民公社的集中,也使得各种农林水利设施得以实现。包产到户,在当时也促进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工业化大生产要求农业的集中管理,也是必须的。
回到猪肉上,在没有工业化养猪场之前,请问一家一户能养几只猪?我小时候在农村住过,基本上一家两头猪是极限了,那时养猪主要饲料是地瓜叶和猪草,一大早起来,家里人就要煮猪食,一煮一大锅,白天要上山割猪草。养两头是极限,基本上就养一头而已。而且缺少工业化猪饲料,这些猪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养出来的猪基本上就200斤左右,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都是organic的优质猪肉,不过,肉少啊。
就这样,那时还缺少储运手段,很少能运到城市里去,猪肉还基本上由供销社收购和运输到城市销售的。供销社的运输手段也还很缺乏,同样的道理,也缺乏冷藏手段,即使农民能养出来,也很难保证供应。农民积极性再高,你可以想象农民挑着一担子猪肉,花上四五个小时挑进城销售么?有是有,不过一直不是主流。
在缺少技术手段的时候,中国推广以粮为纲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这些主食才是耐储运的,是可以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全国调配。
整体而言,只有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中国的农业才大发展到能够基本满足全体中国人的热量需求,也就是吃饱,直到2000年以后,才可以基本满足中国人吃好的需求。这一切都是基于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包产到户的影响有没有,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有没有?应该有,不过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化肥,饲料,良种,也就没有大果园,大养猪场,养鸡场这种工业化的农业,也就没有道路上拥挤的货柜车,冷藏车。更不会有远洋捕捞船。没有这些,农民积极性再高,也不可能有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副食品。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你们凭印象随便聊的时候稍微翻翻旧贴吧 6 阴霾信仰 字1070 2017-08-28 22:43:12
🙂河里早有定论,前三十年实际是邓派官僚掌权。毛主席为此发动 1 豪哥的江湖 字142 2017-08-28 23:23:43
🙂小资左派还是研究点风月俏佳人比较好。猪就算了。 1 豪哥的江湖 字523 2017-08-28 12:48:36
🙂工业是中国现在的立国之本
🙂是的,技术的进步在很多方面发生,不约而同的改善着生活质量 10 俺老孫 字1845 2017-08-25 02:37:49
🙂当年棉花最大宗的一个用途是国防工业 5 老老狐狸 字12 2017-08-25 05:36:26
🙂硝化棉的棉花用量一年有多少?怎么也不会是用量最大的吧? 乾道学派 字0 2017-08-25 08:40:30
🙂常规弹药生产对棉花的需求,甚至大于全国纺织企业用量 7 老老狐狸 字1754 2017-08-25 10: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