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别忽悠我,让我右手砍自己左手 -- Ace

共:💬743 🌺6034 🌵13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新中国农业分5个阶段

看一下数据:

中国历年粮食产量、人口和人均粮食量总览(1949~2016年)

点看全图

新中国农业分5个阶段:

49-58年,10年粮产翻一番。大国做到工业产量10年翻一番都极不容易,粮产10年翻一番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59-62年,困难时期,没啥好说的。

63-99年,连续36年粮产量几乎呈直线的上涨,375%的增长,也是相当惊人。包产到户是大潮中的一个小浪花,没有在根本上改变大趋势。同时也要看到人均粮食产量到1978年才全面超过1956年。老百姓觉得走了弯路,也可以理解。

2000-2003年,粮产量大滑坡堪比三年困难时期。2000年初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但这段时间,人均粮食产量超过350公斤之后普遍温饱得以解决,掌握主要话语权的城市人群并没有感受到明显变化。

2004-至今 连续12年粮食增产,增长幅度不如建国初那段时间,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局面。

因为人视野局限和资料不足的影响,我们与其在这里做各种低水平的争论,不如看看忙总的

wxmang-【中国农村改革的几个瞬间系列】共7篇

看看党内中层干部是怎么总结农村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极其精彩,引用一部分的内容

事实上人民公社制度使文革时期的中国农村保持了相对稳定;保持了粮食产量略快于全国人口的增长;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来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供了虽然是低水平的但却是相对稳定的诸如农村合作医疗、儿童基本免费上学、农村“五保户”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所以今天有的人一概抹杀人民公社有忘恩负义的味道。

因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其原因不仅仅是广大农民劳动投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倾斜、国内化肥生产的增加和大量进口、粮食进口政策对于城乡粮食供应的改善和支持高成本蔬菜生产模式的巨额财政转移等因素促成的。

其实对农发组当年为了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提供的理论基础:人民公社劳动效率低,阻碍了农村生产潜力的发挥的结论,国内一直就有不同意见,例如张江华通过分析1973--1978年广西百色地区一个生产队的会计资料,为人民公社集体劳动效率低提供了一个反证,认为至少在中国某些地区集体时期的工分制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劳动激励制度。

现在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当年瓦解人民公社,实际上还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政治操作,并不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经济学判断。这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操作留下的后遗症将需要我们后代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来买单,并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风险。这个代价是否合适呢?由历史来回答吧。

时间就是一个照妖镜,不管曾经包装多么好的,终将原形毕露。

关键词(Tags): #粮食产量(老老狐狸)通宝推:diorited,发了胖的罗密欧,tanhuan,hattie,纹石,东海后学,黄品源,jdrlgd,阴霾信仰,红军迷,起于青萍之末,俺老孫,盲人摸象,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