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上文中我们见到了丘吉尔在内政方面如何丧失了大部分主动权,也见到了他如何频繁地插手军事决策并且未必总能带来胜利。但是身为战时领袖的丘吉尔确有过人之处:他热切而又精明地拉拢了美国,然后又更加劳心费力地影响了美国人的作战地点与时机。一战期间从没出过这种事,因为当时英国的国力要比现在更强。丘吉尔与麦克唐纳、鲍德温以及张伯伦等等三十年代政治领袖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蔑视美国,而丘吉尔则是充满浪漫热情的美国崇拜者。丘吉尔的母亲是美国人,他本人有很多美国朋友,更重要的是年轻时期他在美国通过出书与讲座赚了大钱。丘吉尔是一名并不介意伸手讨要的混血写手,而不是一名富余的英国贵族,尽管人们往往会误以为他属于后者。这一点或许正是英国的幸运。晚年的丘吉尔甚至声称,如果人生可以选择,那么他希望自己能生在美国。尽管身为老派帝国主义者,但是他在感情上已经做好了眼看着美国接管世界主导权的准备。他的著作《英语民族史》的标题不仅承认了现实,也不动声色地奉承了自己出身的岛屿。
丘吉尔相信只有依靠美国人出手才能打败德国,1940年法国战局的崩溃就是明证。他在一篇篇斗志昂扬的演讲当中不动声色地承认了“新世界”接替旧世界继续作战的可能性——这里的新世界当然包括加拿大。自从战争一开始他就与罗斯福总统保持着秘密通信,警告美国赶紧参战,否则美利坚合众国就将要面对“一个听命于纳粹的欧罗巴合众国”,这个国家的武器装备与实力都将会超过美国。接下来丘吉尔又纠缠着罗斯福讨要了一批老旧的美军驱逐舰为英国商船队护航,代价则是允许美军接手英国的海外军事基地。这项协议在1940年8月敲定。尽管坚决反英的美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极力阻挠,但是丘吉尔最终还是逐渐打消了罗斯福的怀疑,让对方相信自己确实能代表全体英国人。丘吉尔还会做出很多看似过激的举动,例如炸沉法国地中海舰队以免其落入纳粹手中(这一招害得法国官方在未来好多年里一提到英国就恶声恶气)。不过此类行为都是为了说服罗斯福相信自己下定了奋战到底的决心。罗斯福派出的使节全都受到了丘吉尔的全力奉承与拉拢,丘吉尔花费了大量时间向他们吐露衷肠,在首相私宅为他们举办了精彩的周末派对。在战争期间他更是给罗斯福写了两千多封浓墨重彩的信件。
丘吉尔拉拢美国人的最非凡案例恐怕要数他在1940年9月的行为,这一次他派遣了一位亨利.提扎德爵士【1】出访华盛顿,随身带着一个公文箱,里面装着英国科研领域的最深机密,并且或多或少地直接将这个箱子交给了美国人。当时很多人都因为科学有可能创造出来的新武器而提心吊胆,希特勒本人就经常警告人们要当心即将出现的可怕发明,各路科研团队都信誓旦旦地向英国政府保证自己即将研制出死光武器。提扎德是个了不起的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他主攻航空学,曾在一战期间驾驶皇家飞行队的飞机上天验证自己的理论。二战爆发时他已经成为了英国的关键科学顾问之一。他很早就对喷气引擎与雷达产生了兴趣。曼彻斯特大学提交的全世界第一份关于核炸弹这种未来武器的详细备忘录首先就被送上了他的案头。提扎德认为应当调动美国的生产力来帮助英国。他为美国人奉上了英国的核心军工机密,包括塑胶炸药、火箭、瞄准镜以及雷达等等。他告诉丘吉尔,此行的任务是“把他们想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为他们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协助……确保美军战力达到最高水平。”白厅当中曾经爆发过短暂的争执,因此此时距离美国人参战的时间还远。可以信任美国人吗?他们会投桃报李吗?
丘吉尔授权提扎德放手施为。于是他就乘坐水上飞机踏上了寒冷而又危险的旅程,途中主要依靠牛肉汁罐头果腹。大部分其他随行人员的出行方式都是乘船。提扎德非常明智地建议随行人员不应当由海陆空三军高阶参谋组成,而是应当由刚刚见识过实战的一线军官组成。他随身携带的宝贝当中包括空腔磁控管技术,这种大功率真空管可以产生强大的微波(因此这也是微波炉的主要元件)。空腔磁控管最早由伯明翰大学研制成功,1940年时英国空腔磁控管的性能远远压过了美国同类产品,足够将雷达波束的效力提升一千倍,很快就能让夜间战斗机与搜寻潜艇的轰炸机全都安装上机载雷达。提扎德为华盛顿方面送去了一个磁控管样本,这件宝贝在尤思顿火车站转运的时候差点遗失掉。就算箱子里的其他猛料全都没有发挥作用,仅凭空腔磁控管这一项就足以扭转战局。美国史学家将其称作“建国以来登上过我国海岸的最贵重货物”。
提扎德经停加拿大之后终于赶到了美国并且见到了罗斯福总统。当时华盛顿的整体政治氛围依然倾向于保持中立。为了避免记者照相,工作人员专门从后门把他放了进去。这次会面之后,英国使团与美国军方高层以及科学家们就玩起了智力层面的脱衣扑克,双方抱有同样的态度:你给我看你的,我就给你看我的。然后英国的科研机密就转交到了美国人手里。不过美国人并没有立刻看个通透,还要过一段时间英国才会将两位流亡德国科学家在核武器领域取得的突破以及英国自己的核武器专家团队送到美国。提扎德很早就像相信了核武器的力量。早在战前他就警告相关国家要提前囤积铀矿石,因为当时全球已知的铀矿只有一座,位于刚果,由比利时掌控。美国人听从他的忠告收购了大批矿石,这些矿石日后都成为了制作全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原材料。但是目前提扎德仅仅向美国同行传达了研制核武器的大略信息,而美国人并不太相信英国的思路是正确的。弗兰克.惠特尔的喷气引擎也遭到了类似的待遇。这位出身贫寒,惯于冒险,厌恶权威的皇家空军军官转行成为科学家之后一直在研究喷气引擎。三十年代后期,由于英国官方缺乏兴趣,他的研究几乎前功尽弃。一定程度上德国喷气引擎上天的时间正是因为如此才比皇家空军早了九个月。但是在1940至1941年惠特尔的进度依然远在美国人之前。提扎德也向美国人暗示了这一点。
英国人并没能在这次出访期间从美国人口中掏出多少有用的信息。即便在珍珠港之后,美国人依然没有与英国人分享投弹瞄准器的技术。不过彻底交换有用信息原本就不是提扎德的真正目标。在他看来,战前的英国工业整体而言已经落伍了,如今又遭受了严重轰炸,因此英国人就算掌握了技术也无法像规模更大且受到保护的美国工业基地那样生产出足量的雷达装备,最起码肯定没办法一边大量生产飞机、坦克与枪支一边制造雷达。就像丘吉尔一样,提扎德也很肯定无论英国是否被击败,美国人早晚都会被卷入这场战争,因此美军的实力越强越好。最后,只有说服美国人相信英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结盟并且分享秘密的准备,美国才会为英国提供全力援助。提扎德的出访、丘吉尔的甜言蜜语以及1940年的严酷世界局势终于合力打动了美国人。首先美援数量大幅提升,《租借法案》很快获得通过,然后早在美国正式参战之前很久,美国海军就在大西洋西侧的大范围区域为英国商船队提供了保护。
1941年8月,俄国已经成为了英国的盟友,而美国尚未正式加入。此时丘吉尔与罗斯福首次碰了头。两人的见面地点是停靠在纽芬兰海岸的两艘战舰。两人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构想了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份文件的措辞很含糊,完全略过了英美两国看待大英帝国未来命运的根本分歧。这份文件的真正非凡之处在于正在作战的英国与显然保守中立的美国居然对于本次战争的目的达成了一致意见。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偷袭之后,第三次连任的罗斯福终于率领美国加入了这场世界大战——奇怪的是,美国并未向德国宣战,反而是纳粹德国在12月11日主动向美国宣战。日后根据丘吉尔的回忆,当他从罗斯福的特使口中听说珍珠港偷袭的消息时,心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说我们到底还是赢了!”这是一条非常清醒的判断。美国参战之后丘吉尔依然花费了大量时间游说罗斯福,并且不顾危险飞往华盛顿与对方见面。罗斯福与丘吉尔私交甚笃,他在正式场合接待丘吉尔的态度也远比斯大林更热情。
如果说丘吉尔占战争第一阶段的最伟大外交成就是将美国哄进了战场,那么他在第二阶段的最伟大外交成就则是一场无休止的诱惑之舞。参战之初罗斯福就打定了主意:尽管珍珠港创痛未消,但是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依然是纳粹德国。只要纳粹德国倒台了,日本就会跟着崩溃。那么究竟应当在何时何地击败纳粹呢?美军高级将领以及斯大林都极力主张尽早在法国发动登陆战——斯大林反正肯定没兴趣维护大英帝国。丘吉尔与以艾伦.布鲁克爵士为首的高阶英国战略家们则另有看法。他们认为绝不应当在1942年乃至1943年就登陆法国,一方面因为德军的作战能力依然让他们记忆犹新,另一方面他们也永远忘不了一战战场的尸山血海。除非盟军就像阿拉曼战役期间那样在军队、坦克与制空权方面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否则就不该轻举妄动。这么想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公开场合丘吉尔与他的将军们却张不开嘴这么说,要不然罗斯福肯定会将注意力转向太平洋。换句话说,英国一方面要诱使美国人将大部队派遣到联合王国本土并且致力于“德国优先”战略,另一方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又不能当真攻打法国。
在华盛顿与伦敦两地举行的紧张峰会上,丘吉尔卓有成效地迷住了他的新盟友以及最密切的盟友。他说服罗斯福下大本钱发动了登陆北非作战,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火炬行动。然后他又说服美国人采用了向北打击意大利的战略。与此同时他又听任美军军营在英国本土不断壮大规模,并且不动声色地拖延着攻打法国的早期计划。我们在这里不必过多考虑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的精妙双人舞的具体细节。丘吉尔在明面上同意美国人的打算,同时又温和地按捺住了他们。史学家们、理论军事家们以及一部分实践军事家们注定将会无休止地争论提早发动的盟军欧陆作战能否成功。这一点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这意味着英军而非美军将要成为作战的主角,而英军刚刚在国防军手下吃了败仗,即便在阿拉曼之后很多英军将领私下里对于手下部队的战斗力依然不太放心。英军坦克与登陆船只的数量都很少。正如丘吉尔坚持指出的那样,失败的登陆作战并无助于缓解俄国人的压力。以拖待变恐怕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尽管这样做很不容易,英国也会因此而颜面扫地。
但是拖延策略与欺骗其实相差无几。丘吉尔不得不隔三差五就表演一番口吐莲花。有些美国人很早就看穿了他的打算,不过罗斯福似乎并不是其中之一。日后有些跟着丘吉尔一起哄骗美国人的英军将领也表达了悔过之情。另一位曾经见识过一战战壕的老兵黑斯廷斯.伊思梅将军【2】在自己的回忆录当中写道,“我认为我们应当实话实说,远比之前更加坦率地承认:‘我们非常害怕打仗,因为我们在前半辈子见识过战争究竟可以多么可怕……除非万无一失,否则我们不会重返战场。’”长期拖延显然伴随着不良后果。美国人与俄国人都开始怀疑英国究竟还有没有发动大规模地面作战的勇气与信心。大英帝国的名声将会遭到损害,二战的胜利也将因此而在更大程度上被人视为俄国人与美国人——尤其是俄国人——的胜利,而不是英国人的胜利。等到霸王行动终于进入筹备阶段的时候,被任命为登陆大军统帅的人将会是艾森豪威尔而不是布鲁克。战争早期的美英密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世界的面貌:身处弱势的英国一方面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花招百出地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结果,而俄国人则认为西方两大强权国家都是骗子。表面上丘吉尔对于英军的斗志赞不绝口,自己身上也洋溢着战意与信心。与此同时他又在顽固且费事地拖延大决战的时刻。这段经历确实不甚光彩,但却是他的人生高峰之一。老奸巨猾在这里并不是个贬义词。
美国参战之后不久的1942年1月,三千美军来到了贝尔法斯特。这帮人是先头部队,他们身后还跟随着大队人马与巨量物资,很快就将英格兰各地变成了军营,并且永远改变了英国人与美国人的相互看法。1944年春天的英国境内驻扎了一百四十万外国军队,其中美军超过一百万,此外还有波兰军人,自由法军,加拿大军人,澳大利亚军人,新西兰军人,南非军人,荷兰军人,捷克军人,甚至还有几名俄国与中国军人。此情此景可以说预示了战后英国的“世界岛”地位。但是自从一开始美国人就鹤立鸡群,因为他们身材更高,嗓门更大,军服质量更好,在军营以外消费也更大方。他们随身带着巧克力、香烟与大量现钞。他们从美国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避孕套、剃须刀片、尼龙袜以及其他紧俏商品。美国音乐与摇摆舞已经在三十年代征服了英国,好莱坞明星在兰开斯特、格拉斯哥以及朴茨茅斯就像在美国本土一样家喻户晓。伴随美军来到英国的军方广播节目很快就吸引了大量英国听众。美军送给英国孩子们的漫画书总会经受无数双小手的翻阅,直到书页残损脱落为止。美军的军事术语更是迅速流行了起来。
随着面积活像小村庄一样的美军军营在英国遍地开花,随着大到不像话的卡车、坦克运输车与各种汽车在德文与威尔士的乡间小道上隆隆驶过,随着整片英格兰东部地区都被交付给了美国空军,美国人的影响力也渗透进了英国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性观念、口音、口味以及人际交往。如果说美国将会成为自由世界的未来领袖,那么美国士兵们的做派则活像是来自未来。不出所料的是,英国的平民与军人们都觉得脸上无光,英国军人尤其觉得心里酸溜溜的。他们的军装与美军军装相比显得松垮寒酸,他们的薪金比美军低了一档,他们的妻子与女朋友也在明里暗里抱怨他们没出息。“工资太高,整天打炮,到处胡闹,”这是英军对美军的讽刺。“工资不够,憋得难受,艾森豪威尔才是盟军领袖,”美军这样反唇相讥。有人估计在二战期间英国女性与美军士兵总共生下了两万余名婴儿,超过十万名“美军新娘”在战后跟随丈夫前往了美国。
还有一项话题尤其成为了英国人的热门谈资,并且预示了战后英国的面貌:将近十分之一的美军或者说总计十三万人是黑人。相比之下战前的英国总共只有八千余名黑人。英国人遭受的文化冲击可想而知。美军上层试图在英国维持“肤色禁令”或者“吉姆克劳法”,在美国此类法令禁止黑人与白人进行社交活动。这种做法同样将英国人吓得不轻。战时内阁明确表示,美军不应指望英国民政与军事部门协助维持种族隔离体制:“关于餐厅、酒吧、剧院、电影院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准入问题,将不会有且必然不能有任何针对有色人种的限制。”1943年的民调显示英国民众对于种族隔离抱有强烈敌意。不过当时的英国也同样是一个种族主义公然盛行的国家。即便在对抗希特勒的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之时,英国国内的反犹情绪依旧相当猖獗。此外大英帝国意识形态的立身之本就是种族之间的高低等级。因此并不意外的是,英国报纸在报道黑人士兵与白人女性交往的新闻时经常会采用“丛林行为”之类的字眼,许多英国男性也觉得夜店里的黑人士兵令人心里发毛。来自美国的黑人向英国人提出了显而易见且不容回避的问题:假如他们应当得到平等对待,那么英联邦内部的印度人与非洲人又当如何呢?在战争期间倒向左派与自由派一方的英国逐渐养成了“新态度”,并且与帝国强权的旧态度发生了激烈碰撞。后者相信白人才是最高等的种族——这一信念刚刚在马来亚遭受了来自日军的重创。
英国的美国化不仅发生在政治层面,也发生在情感层面。与1942年席卷全国的亲苏联狂热不同,美国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战后的英国将会更加习惯于美国商品与美国思维方式,而这两者很快就会扩散到整个西方世界。许多英国家庭都与美军士兵结下了友谊,等到对方返回美国之后依旧保持着书信往来。丘吉尔不仅成为了英国的国家英雄,也得到了美国人的高度评价。他认为两大英语民族应当在精神层面实现统一的理念在五六十年代的英美两国颇受欢迎。另一方面,1945年罗斯福去世时英国人也像是失去了本国政治领袖那样悲痛,任何其他一位当代美国总统都没有在英国享受过同等的大规模悼念待遇。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工党上层已经成为了盟军决策层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艾德礼与贝文也都将在战后加入北约创始人的行列。二战时期的峰会、争执、博弈与协约全都产生了至今仍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后果。这段历史从未远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_Tizard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stings_Ismay,_1st_Baron_Ismay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看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记述,那些远征军对英军的评价也极低 桥上 字72 2017-08-23 00:39:40
🙂【讨论】废话,英军每次都是丢下友军先跑 9 goodgunner 字919 2017-08-24 05:11:09
🙂10,对德作战 17 万年看客 字17372 2017-08-18 23:51:47
🙂9,美国化
🙂英国人 的醋意盎然呀 笼中猪 字0 2017-09-14 18:48:34
🙂原来不知道英国把这么多重要技术送给了美国 1 桥上 字30 2017-08-19 01:58:53
🙂航母的蒸汽弹射和滑跃起飞技术起初也是英国给美国的 2 宏寺 字165 2017-09-14 09:47:42
🙂美国当时在开发大型燃气弹射器 5 北纬42度 字217 2020-07-14 1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