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林风清逸

共:💬72 🌺489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外面有强大的外壳,内里却是虚弱的本质,这就是外强中干啊

人的感觉是统计学现象的反映,其模糊的地方在于,没有明确的记录数据,不想社会中的统计工作一样,会有大量的报表存在。

感觉这种东西,有的人认为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有的人为了否定这种玄而又玄的观点,认为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或者轻一点,认为是低价值的东西。这都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现象的扭曲认识。前者神秘其事,后者轻贱其事,这都是不对的。

我强调这是我个人的感觉,是说我怎么想到这样的事情的。我也可以换个方法,直接说历史上怎么怎么样,并没有影响。提这件事情,只是因为我想介绍一下我的思考方法,交流一下个人的体会。既然效果不好,反而影响到了问题的讨论本身,我以后会注意避免采取这种方式的。

至于说皇权拥有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如何如何强大,至于说即便是弱君,相权也不敢取而代之,这两个观点的分别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一,皇权强弱是与相权对比的,所以皇权在其集团内部的强弱没有意义。因为二者不是一个对比范畴。这就好像狮王是否打得过虎王,与狮王是否是狮群最强者无关。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对比。

二,皇权即便较弱,相权也不能随时取代,是否说明皇权足够强大、因此不是外强中干呢?

这个问题本身是有极大限制的。

首先,这个问题排除了相权取代皇权的相当一部分历史。比如六卿取代晋公,比如田氏代齐,比如子之代为燕王,比如王莽取代汉室,比如魏文帝取代汉献帝,比如司马氏一族取代曹魏,比如刘裕取代晋恭帝,比如杨坚取代周静帝,比如……所以,即便只看中国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相权经常能够取代皇权。至于为什么相权不是一旦皇权衰弱就立即取代皇权,那是因为相权要整合整个国家的力量,才能最终取代皇权。这个交替需要一定的过程。

其次,这个问题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前置命题。一般来说,人们都是认为皇权是至高无上、极其强大的,对“封建集权”的认识存在过分夸大的现象,特别是对“封建集权的顶峰”之类概念有错误的印象。皇权至高无上、强大无比,这是社会对皇权的基本认识,因此也是讨论的前置命题。这个问题下面再展开说。

第三,皇权与相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一个群体社会,人类社会拥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独立完成、延续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所以必须进行社会合作。而社会合作就意味着必须进行社会分工。这从历史上可以得到验证。比如说,即便是较早的邦国政治时代、贵族政治时代、周代封建政治时代,居于君主地位的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权力让渡给居于从属地位官僚地位的人。皇权与相权是必然分化的,是两种社会岗位,是两种职业。所以,皇权即便衰落,相权也不一定就要立即取代皇权。满足于相权本身,采取架空皇权的办法延续自身权力的事情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北朝尔朱荣采取的霸府制度就是一个例子。国外的日本干脆长期采取幕府制度,最终幕府发展成为实际上的君主。西欧封建制时代,曾经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实行宫相制度。都是在保留皇权的背景下强化相权。而所有这些虚君实相的制度,在现代的集大成者,其实就是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

中国自秦以后的“后封建政治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之此前更加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鲜明,皇权与相权就更加要保持既分开又合作的态势。

皇帝这种“外强”是一直存在的。

你提到,即便是皇权衰弱的时代,相权也不敢轻易越位夺取皇权,这的确说明皇权具备了一些强大因素。表面上,一般人看来皇权至高无上、强大无比。比如一直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日本人对身为君主的天皇还抱有极大的敬意,依照传统的规矩,不能直面其人,听一听讲话都激动万分。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废除封建君主制、扫除封建残余,时间比日本要早、力度比日本要大,对皇权的强大理解不深,很容易觉得皇帝不过尔尔。这是社会革命的结果。革命一旦成功,人们就会忘记革命的对象,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

所以,皇权的确是具备强大因素的。

同时,皇权又是很虚弱的。封建时代,君主的小范围选拔制度注定了君主在能力上与丞相的差距(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是封建皇权外强中干,因为近现代的皇权实际上已经集体化了)。政治组织中,决策与执行机关的紧密联系,又导致重心不断向外朝的移动。

一个事物,可以同时既强又弱吗?可以的。这是一个概念理解问题。

单纯地说强和弱,很容易理解。既强又弱,两者同时存在,这就很难理解。举个例子吧。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拿着一挺上膛的轻机枪,从武力上说不可谓不强,成年人也会很恐惧,害怕被他随时打死。但是成年人可以找到办法,比较容易地击败小朋友,夺走轻机枪。因为即便是轻机枪,对小朋友来说也太重了。虽然能够操纵,但却不能如臂使指地操纵,甚至不能长时间握持,就像宋仁宗不能长时期批阅公文一样。用抽象的话讲就是,虽然权力很大,但是能力不足以操纵权力。而能力之所以不足以操纵权力,就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君主选拔制度注定了五里挑一的君主,从统计学的长期、大量的样本来看,总体质量是远远不如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丞相的。

君主不过也是一种职位。

当世官制崩溃、转入到任期制雇佣官僚制度的时候,君主制就也应该做相应进化,进入任期制、广泛竞争上岗的体制,才能实现君权与相权的平衡。我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所存在的最大的政治问题,就是相权已经极大进化,从量变到质变,越过了世官制的门槛(魏晋南北朝的士族算是一次回流,在南北朝结束以后世官制就基本没有重现了),官僚制度接近甚至偶尔达到了近代化现代化国家的水平,但是君主制度却还停留在先秦时代的水平上,仅仅能够进行量变,始终没有出现质变。从这个角度来说,蒙元、满清的入主,在客观上的确有其必然条件。因为他们在统治集团高层存在着较大的民主化空间,导致他们的君主必须在较大范围的竞争中获胜才能脱颖而出。只不过蒙元的君主制度较为混乱,政变太多,不如清朝相对稳定一些。但是清朝的君主制度也迅速脱离了上层民主会议的范畴,进入到较为传统的家天下制度,就也不能脱离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范围,最终也就不得不面对君主不得力的问题。

外面有强大的外壳,内里却是虚弱的本质,这不就是外强中干的定义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