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法国华人的例子说明了海外华人一团结就会被狠狠打击 -- forger

共:💬19 🌺30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两条腿走路才走得迅速,走得安稳,走得舒服

说脚踩两条船有点太负面,其实应该是相互支援,相互补充,互相促进的路线。国内竞争激烈,生存空间有限,最直接的负面后果就是,育儿养家成本太高,生育率上不去,家族无法繁衍兴盛,可以考虑在国外安家,可以两头跑,也可以利用国家战略在海外发展,两边置业,但千万要注意孩子的华文和汉语教育,不要做不会说中国话的香蕉人,更不要做数典忘祖,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假洋鬼子、小鞑子。等孩子大点了,回中国读公立学校或者国际学校,在小学和初中把基础打扎实,本人则可以在国内扩大业务,现在和以后的生意要搞大,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两边奋斗是必然趋势。我过去工作的跨国公司的老板是犹太人,就是半年在多伦多工作和生活,半年回以色列工作和生活,两边都有房产,两边都算工作,也算修养。

等孩子要上高中了,再来海外读高中和大学,培养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国际关系。当然,这仅仅是一种例子,不必刻板统一,但原则是国内教育强调纪律,刻苦和扎实基础,但疏于全面发展,疏于德育和体育的教育,以及个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两边都系统性的接受几年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当孩子大了,国内有机会就在国内发展,国外有机会就在国外发展,而多数情况往往是越是国际化的,就是两边都跑的,就越有机会,好比当年南洋华人的发展就是利用当地资源与国内和国际进行贸易而发财致富的,而他们的子弟都往往选择要么进入当地华文学校,要么送回国内接受一段时间教育,这样的互动就非常好。

而孩子到拖拍婚姻的年龄,也离不开这个模式,仅仅局限在国内必然机会有限,走出去,请进来必然机会多多。

到了老年,肯定不能整天呆在国内大城市吸雾霾,听噪音,和年轻人一起挤地铁,所以还是来海外自己曾经熟悉的城市养老更舒服,好比《双城记》里的情节,人生是在国内和海外几座自己熟悉的地方反复切换的,哪里适合就住在哪里。

说不好听了,就是死了也多个选择,国内要火葬,烧成灰,不太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风俗,但在国内也真没办法,人多地少,不烧怎么办?就是烧了还更有问题,因为据说每二十年就要自己后人来给继续付费,否则就从坟里给刨出来另外安置了,没准儿给随便倒到什么也未可知。可几十年后谁能保证自己后代都能按时续费呢?而且没后代的人怎么办呢?这方面国外比较人道,比如加拿大就是土葬火葬随便挑选,而且是一次付费,永久安葬,属于永久性物业,没有二十年产权,不续费就作废一说。可以选择住地库(墓地)或者选择住多层公寓(骨灰堂),有法律保证永久安置,妥善保存。

同样,国家也是需要国内的人才和国外的人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和保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作为东方唯一超级大国,是在与西方所有国家在竞争,从历史和长远来看,以一国之才要力敌万国之才,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走出去,请进来,在培养自己人才的同时,把国外的先进人才和资源直接或间接请进国内,而心向中华的海外华人的优秀子弟,自然是重要的选择,从钱学森、钱三强、杨振宁这些大科学家到越来越多的各路海外归国人才,以及在国外为中国公司或两地贸易直接和间接工作的华人,华侨和华裔,数不胜数。

所以,不要局限于选边站队,非此即彼,而要辩证分析,综合应用。

通宝推:舞动人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