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7:百里视——念德不怠 -- 桥上
《桓三年传》:
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p 0098)(02030801))(021)
《桓四年传》:
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p 0101)(02040301))(021)
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p 0102)(02040401))(021)
《桓十年传》:
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p 0128)(02100301))(021)
我的粗译:
那时,在我们的桓公三年(公元前七〇九年,周桓王十一年,秦宁公七年),因为芮国国君芮伯-万宠溺了太多的人,他母亲芮姜不喜兴了,就把这个芮伯赶了出去,他住到“魏”那里。
下一年,我们的桓公四年(公元前七〇八年,周桓王十二年,秦宁公八年),秋天,秦国军队进攻芮国,打了败仗,是因为轻视他们。
到这年冬天,周天子的部队和秦国部队一起包围“魏”,把芮伯抓住带了回去。
六年后,我们的桓公十年(公元前七〇二年,周桓王十八年,秦出子二年),秋天,秦人把芮伯-万送入了芮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曰:
芮音锐,国名。芮国有二,一为殷商时之芮,与虞国为邻,《诗?大雅?绵》所谓“虞、芮质厥成”者是也。一为周畿内国,姬姓,尝为王朝卿士,《尚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此武王时之芮伯也;《顾命》有芮伯,成王时也;《诗?桑柔?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逸周书》有《芮良夫篇》,则厉王时也。此芮伯-万当是其后。据《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二十年灭之。但据《路史?国名纪戊》罗苹则云秦灭芮在缪(穆)公二年。未详孰是。今陕西省旧朝邑县(今朝邑镇)南有芮城,离大荔县治东南五十里,当即古芮国。古彝器有内公簠、内公鼎、内子仲□鼎(内仲子鼎)等,“内”即“芮”。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舆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芮城县西三十里郑村有芮伯城,当为芮伯-万被逐所居之地。《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并引汲冢《竹书纪年》云:“晋武公七年,芮伯-万之母芮姜逐万,万出奔魏。”
据王国维先生《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齐鲁书社):
“十二年,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条下——
《左传?桓十四年传》:“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水经注?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路史?国名纪》引《纪年》:“桓王十二年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
“(十三年冬,)戎人逆芮伯万于郊”条下——
《左传?桓十四年传》:“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水经注?河水注》引《纪年》:“晋武公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
《路史?国名纪》引“郊”作“郏”。
桥按:于上引文可知,“芮伯万”一度被戎人弄到“魏”的东面周王室辖地内居住(“郊”自是“王城”之“郊”,如是“郏”亦指紧邻“王城”的“成周”,所谓“成王定鼎于郏鄏”(《宣三年传》((p 0669)(07030301))(061)),后“芮伯万”又被戎人迎去,然后才被“秦人纳芮伯-万于芮”,可见秦人与戎人当经过了某种交易,转移了“芮伯万”的控制权。
又:2005年起在陕西-韩城-梁代村发掘了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年前后)几座诸侯级大墓及陪葬车马坑等,有大量精美文物出土,在出土青铜器上有铭文“内公”、“内太子”,或认为芮国当在韩城。
下面是梁代村出土芮国文物的图片,出自《【晒家乡】---陕西韩城梁代村西周古墓遗址博物馆》:
下面是梁代村出土芮国金剑鞘的图片,出自《韩城梁代村遗址金器选》:
下面是梁代村出土时代最早的青铜錞于的图片,出自《夜幕下的梁带村(五)一个未解之谜下》:
下面是另一张梁代村出土青铜錞于的图片,出自《〖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芮国文物珍品展》:
杨伯峻先生注“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曰:
《左传》秦事始见于此。《春秋经》则至僖公十五年韩原之战始见。秦为嬴姓国,周孝王封伯益之后非子为附庸,邑之秦,今甘肃省-天水市故秦城是。顾栋高《大事年表》以为今清水县。襄公讨西戎有功,平王赐以岐、丰之地,列为诸侯,徙居汧,即今陕西省-陇县南三里之汧城。文公后卜居汧、渭之间,即今眉县东北十五里之故眉城。宁公二年,即鲁隐公九年,徙平阳,故城在今眉县西四十六里。德公元年,即鲁庄公十七年,徙居雍,今凤翔县治。一九七三年于凤翔县南四里发现其宫殿遗址及遗物。献公十二年徙栎阳,故城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北五十里。孝公徙都咸阳,故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王国维《观堂集林?秦都邑考》,其说有是有非,不能尽信。《大事表》云:“文公四十四年入春秋。春秋后二百六十年,始皇并天下。”《史记》有《秦本纪》。传世古器有秦公簋、秦公钟、秦子戈、秦子矛等。《梁书?刘之遴传》有秦客成侯尊。
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設三監于殷。武王陟,商邑興反,殺三監而立[宀/录]子耿。成王屎(纂?纘?)伐商邑,殺[宀/录]子耿,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以御奴虘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尸/山](翰?幹?)。周室既卑,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杨伯峻先生注“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曰:
《水经?河水注》、《路史?国名纪戊?注》并引《竹书纪年》云:“(晋武公)八年,周师、虢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九年,戎人逆芮伯-万于郊。”《路史?国名纪戊?注》又云:“桓王十二年秋,秦侵芮。冬,王师、秦师围魏,取芮伯-万而东之。”余参去年《传》。
“芮”推测位置为:东经110.50,北纬35.51(韩城县-昝村镇-梁带村一带,据《史记》,与梁国同时亡于秦,以芮、梁近邻,当亦同时入于晋)。
“魏”(杨注:魏亦古国名,闵公元年晋献公灭魏者是也。据《方舆纪要》,山西省-芮城县东北七里有河北城,一名魏城,故魏国城也。魏,据《毛诗?魏谱》,“其封域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孔《疏》亦引《汾沮洳》“彼汾一曲”及《伐檀》“寘诸(之)河之干兮”以证之,则其地当在汾水之南,黄河之北,大概当今山西-芮城县至万荣县之间。),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69,北纬34.72(芮城-永乐宫周围古魏城。有遗址,近方形城,周长4500。春秋至战国早期:晋)。
“秦”——“平阳”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7.45,北纬34.35(陈仓区-太公庙村北)。
“王城”——“周”——“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杨注:京師指洛邑,此时周室都洛邑。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亦犹绛本晋国所都,其后迁新田,新田亦称绛;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谓“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也。京复称京師者,周人于地名之下往往加師为称,亦犹《召诰》称洛,《洛诰》称洛師。師,金文作[帥-巾]。《小臣单觯》有成[帥-巾],《小臣[言速]簋》有牧[帥-巾],《左传》庄九年亦有堂阜,皆可证。《克钟》有京[帥-巾],当即京師,故知经典古文字作“[帥-巾]”者,汉代经师或读之为師,故有洛師、京師之称。说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驳公羊传京師说》。#宣三年《传》王孙满之言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据《尚书》,武王亦无经营雒邑之事。成王之营雒邑,先卜其地,则迁鼎恐亦非武王事。一九六二年出土何尊为成王五年器,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又云:“唯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帥-巾+立/(亏-二)]民。”似武王早有迁筑王城意,成王不过秉承父命而行。昭二十八年《传》言:“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古人常以成王事归武王。雒邑即成周,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京相璠云:“郏,山名;鄏,地邑也。”《太平寰宇记》谓邙山即郏山之别名。#郏音夹,以郏山得名(郏山即北邙山),即郏鄏,又曰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旧城西部即王城故址。自平王东迁至景王,十一世皆居此。敬王迁成周,王城废。至王赧复居之。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郏鄏即桓七年《传》之郏,周之王城,汉之河南,在今洛阳市。《楚世家?索隐》云:“按《周书》,郏,雒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沈钦韩《补注》云:“《续志》:‘河南县东城门名鼎门。’《唐六典》:‘东都城南面三门,中曰定鼎。’韩愈《送郑十校理序》:‘席定鼎门门外。’是古人犹以成王定鼎之事名城门也。”#王城在今洛阳市西北隅。#沈钦韩《补注》云:“周宗言周室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僖十八年传》:
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命曰新里,秦取之。((p 0379)(05180501))(021)
《僖十九年传》:
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p 0381)(05190101))(021)
《僖十九年经》:
梁亡。((p 0381)(05190007))(021)
《僖十九年传》: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p 0384)(05190701))(021)
我的粗译:
六年后,我们的僖公十八年(公元前六*四二年,周襄王十一年,秦穆公十八年),梁国国君梁伯增筑了一座城池,但没有“民”可以填充其中,只是把这座城命名为“新里”,结果城被秦国夺走了。
下一年,我们的僖公十九年(公元前六*四一年,周襄王十二年,秦穆公十九年),春天,秦国加筑了这座城的城墙,派人住了进去。
就在这一年,梁国灭亡了,《春秋经》上没写是什么人来灭亡的,因为是他们自找的。早先,梁伯喜欢筑城建屋,不断地建了一座座城池却不安排“民”住进去。要是那些“民”太疲乏快受不了了,他就放消息说“某寇将至(有什么地方的外敌将要来进攻)”。
这一回,他在自家的宫殿周围挖防护沟,就又放话说:“秦将袭我。(秦国要来攻击我们。)”,于是他的“民”害怕了,四处奔逃,秦国就此接管了梁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曰:
杜《注》“益其国”为“多筑城邑”,即下年《传》之“好土功”与“亟城”。实者,徙民实之也,与《魏志?辛毗传》“帝欲徙冀州士家十万实河南”之“实”同义。下年《传》云“弗处”,谓不使民居之,即“不能实”。秦取之,然后使民居之。
杨伯峻先生于“秦取之”之后注云:
此与下“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本为一《传》,为后人割裂分为二。
杨伯峻先生于“十九年春,遂城而居之”之后注云曰:
此本与上年《传》“梁伯益其国而不能实也,名曰新里,秦取之”连为一《传》。
杨伯峻先生注“自取之也”曰:
《荀子?富国篇》云:“是以臣或弑其君,下或杀其上,粥其城,背其节而不死其事者,无他故焉,人主自取之也。”
杨伯峻先生于“民惧而溃,秦遂取梁”之后注云:
《谷梁传》云:“梁亡,自亡也。湎于酒,淫于色,心昏耳目塞,上无正长之治,大臣背叛,民为寇盗。梁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春秋繁露?王道篇》云:“梁内役民无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而伍,一家亡,五家杀刑。其民鱼烂而亡,国中尽空。”与《左传》有所不同。《年表》及《晋世家》俱用《左传》,惟误认梁伯“秦寇将至”之诳语为民相惊之语耳。至《秦本纪》则谓秦灭梁在穆公二十年,相差一年。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三十云“亡在十九年之冬,而取在二十年”,则是调停之辞。梁?战国时属魏,梁惠王与秦战,败,遂又入秦,见《魏世家》。
“梁”——“少梁”(杨注:梁,国名。僖十七年《传》云:“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嬴孕,过期。”则梁为嬴姓。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二十二里有少梁城,当即古梁国。僖十九年,即秦穆公十九年,秦灭之。《秦本纪》谓穆公二十年灭梁、芮。雷学淇《竹书义证》调停其说,谓“亡在十九年冬,而取在二十年”,亦苦于用心矣。文十年地入于晋,传世器有梁伯戈、梁其钟、梁其鼎、梁邑币等。#少梁即古梁国,见桓九年《传?注》,僖十九年亡于秦。),(为秦所灭,但后来似属晋),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40,北纬35.38(韩城-芝川镇)。
“新里”——“新城”(杨注:新城即梁国之新里,《汇纂》谓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北二十里有古新城。俞樾《平议》谓新城疑即刓,非二邑,未必可信。),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09.97,北纬35.28(澄城县东北10公里罗家洼乡-王家城)。
“秦”——“雍”(杨注:雍,秦都。《秦本纪》云:“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时当鲁庄公十七年,今陕西省-凤翔县南七里有古雍城,秦德公所居大郑宫城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07.39,北纬34.50(雍,凤翔南。有遗址,不规则长方形城,3480╳3130,1000万平方米,春秋早期至战国早期)。
下面是秦雍城遗址位置示意图,出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汉考古研究部《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
下面是秦灭梁、芮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如上图,梁国和芮国两国相邻,据《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两国国君同进同出,可见两国关系也相当密切。所以《史记?秦本纪》又有记载:“缪公二十年,秦灭梁、芮。”则两国大概是同时灭亡的,秦国也算是“不更举矣”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左传》人物事略17附:郑殽之战3/13 4 桥上 字14694 2016-05-23 05:04:12
🙂《左传》人物事略17附:郑殽之战2/13 9 桥上 字18618 2016-05-22 06:09:49
🙂《左传》人物事略17附:郑殽之战1/13 4 桥上 字14781 2016-05-21 05:14:11
🙂《左传》人物事略17附:秦灭梁芮1/1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8 豹子头 字141 2016-05-19 20:29:39
🙂秦穆公知错能改,难得的明主。 1 给我打钱87405 字0 2016-05-20 08: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