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探讨一下毛主席青年求学之路,看毛主席时代教育歧视 -- mcpssx

共:💬31 🌺223 🌵4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是高了还是低了?

要看统计数据就要全局地看,历史地看。框定汉阳一中5%的高中入学率,是湖北一地的做法,还是全国的做法?农村5%的高中入学率,比之前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解放前的农民高中入学率是多少?

不能解放前用个案,解放后用一地一时的数据。如果说个案,本人家里长辈、本人身边满满的在解放后十七年从农村考入大学进入城市的例子。

程家福等人的《农民子女重点大学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历史研究》指出;

研究表明,农民子女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在建国初期"向工农开门"招生政策下,显著提高;在文革时期"政治挂帅"推荐招生政策下,持续攀升;在改革开放初期"分数挂帅"招生政策下,开始恶 化;在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收费与扩招政策下,渐趋回升。

而董美英通过对建国后上海某重点大学学生来源状况进行研究发现:

1.各社会阶层高校入学机会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变化而变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在中国,具有强政治干预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 价值取向下,通过不同的招生政策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分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重点大学作为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是各阶层激烈争夺的对象,招生政策的变动 对各阶层入学机会的影响非常大,其基本状况是: 建国后十七年向工农开门的招生政策下,工农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增加,许多剥削阶级子女因为家庭成分被屏蔽在大学校门之外;“文革”时期群众推荐、领导 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制度下,是工农兵学员的特殊时代;1977年恢复高考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招生政策下,知识分子阶层的优势开始凸显,处于文 化劣势的农民子女入学机会减少;1990年代中期以来,学业成绩考查兼谁受益谁付费的招生政策下,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优势显现出来,干部、知识分子、私营企 业主社会强势阶层子女占有较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文化、经济俱为劣势的农民子女更多地被阻挡在重点大学门外,工人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也在下降。

2.在社会各阶层中,在各个历史时期,干部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一直是最多的,农民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一直是较少的。

而对文革时期农村普及教育的情况,王慧等人的《“文革”时期农村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其历史认识》则有更全面详尽的叙述:

据统计,1971年,农村小学数量为93.1万所,1973年达到99.6万所,1975年增至最高峰,达到105.7万所,1976年趋于减少①。同时,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平均年增加783.76万人,教学班的数量也大幅攀升。农村小学生数占全国小学生数的比重逐年上升,1976年达到88.5%,“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广东、陕西、吉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浙江、山西、四川等省、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1]“文革”时期农村小学发展的具体情况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年份统计数据。

农村初中数量、规模也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值。

197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1974年教育事业计划(草案)的通知》,提出“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在全国掀起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小学附设初中班的热潮,原有的农业中学几乎全部变成普通中学。1965年全国农村初中有10 906所,学生占全国初中学生总数的57.9%,1971年猛增至75 720所,学生比例增加到81%。到1976年,农村初中的数量是1965年的11.9倍,在校生总数占全国初中在校生总数的84.4%。1971—1976年农村初中的发展的具体情况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年份统计数据。

农村普通高中的发展更是一个“神话”。1965年,全国农村只有604所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仅占全国高中生比例的9%;1971 年,农村高中增加到13 298所;1976年,又猛增至53 527所,学生数的比例增加到77.3%。短短6年时间中,学生数量增加2.7倍。1971—1976年农村高中的发展的具体情况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相关年份统计数据。

(二)农村普及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大大方便了学生入学,“广大农村已经基本普及的5年制小学教育,不少地区已经普及7年(初中)教育,有的还普及了9年(高中)教育”[2]。。。

从各方研究来看,建国后的工农教育情况(以及工农占有教育资源)相比于解放前是有着质的提高,而文革中的农村教育普及情况也进一步大发展,城乡教育差别也在缩小,但另一方面,文革的教育革命也有矫枉过正的一面,(城市)中学教学质量受冲击还是很大的,这个问题,那也是说起来话长。

所以,吐槽毛时代的农民受到教育歧视,完全是找错了槽点,颠倒黑白。

关于教育,多啰嗦几句。客观地说,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价值导向,也会有不同的做法和评判标准,完全公正完美的教育体系大概是不存在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和提供人才的,建国前30年,工农阶层是统治阶级的基础,所以教育资源向工农阶层、向农村倾斜,八十年代曾觉得文革的大学生的选拔方法荒谬透顶,但看了藤校的做法,发现那种选拔方法自有它的逻辑,就是过于极端了。改开后以高考作为教育导向和选拔标准,形式上是公平的,但由于占有教育资源的不同,实际上还是有利于某部分、某阶层人群,而不利于另外的部分、另外的阶层的人群。总的来说,建国前30年,教育资源倾向于千百年来的教育弱势阶层而且是占人口大多数的阶层,有利于工农阶层人口向社会统治、管理、骨干阶层迁移,而改开后的高考政策,是对前30年的一种纠偏,虽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强化阶层固化的趋势,但在目前情形下,仍是相对较好、较为公平的制度。作为平民,要警惕以素质教育为借口绕开高考的趋势,避免教育资源进一步向有权、有钱阶层倾斜。

干部、知识分子、有钱、城市阶层总是更占有教育优势,这大概是现实的人类社会所固有的特征,我们可以缓解,但不大可能彻底消除(毛时代大概是有点逆天的,但也不能完全解决干部阶层的优势问题),而且彻底消除也未必是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于大大增加教育资源,比如扩招。但现在的问题是仅仅是增加普通教育资源,而优质教育资源增加较少,反映在扩招上,就是普通学校、高校扩招,但顶级中学、高校扩招很少,而且人为地将很多教育资源向他们过分集中,这就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未来应该减少打造“窗口明星”的做法,减少超级中学,让普通中学也有较好的教育资源,也有能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在高校,不要把资源过分集中给Top2,Top9,而Top2,Top9又扩招很少,如果中国的Top2能变成Top10,Top9能变成Top30,那中国的教育公平情况应该能大为改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