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3:崔杼——过君无归 -- 桥上

共:💬22 🌺1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人物事略13附:崔杼无归05/14

《襄十年传》:

三月癸丑,齐-高厚相大子光,以先会诸侯于钟离,不敬。士庄子曰:“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p 0974)(09100102))(090)

我的粗译:

又过了四年,我们的襄公十年(公元前五六三年,周灵王九年,晋悼公十一年,齐灵公十九年),三月癸丑那天(杨注:癸丑,二十六日。),齐国的高厚辅佐着大子光在钟离会见各家诸侯,但他们都不敬。晋国的大夫士庄子(士弱)评论说:“高子相大子以会诸侯,将社稷是卫,而皆不敬,弃社稷也,其将不免乎!(高大人辅佐着他们的大子来会见诸侯,使命就是维护他们的社稷,可却都不敬,那就是抛弃了社稷,恐怕他们都不会有好下场吧!)”

一些补充: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钟离”(杨注:杜《注》:“钟离,楚邑。”但诸侯与吴相会在楚境,殊为可怪。杜《注》钟离为楚邑,本于昭四年《左传》“楚箴尹宜咎城钟离”以备吴。钟离本是小国,据《水经淮水注》与《史记伍子胥列传索隐》引《世本》,钟离为嬴姓国(《通志氏族略三》云姬姓,难以信从),此时是否被灭,不详。且钟离时在吴、楚两国交界处,《谷梁》昭四年《传》云“庆封封乎吴-钟离”,即使钟离已灭,或为吴、楚两国所分有,则此钟离当是吴邑。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稍北。#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县东而稍北二十五里,余详成十五年《传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详成十五年《传注》。#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稍北而东,淮水南岸。#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而稍北。又详成十五年《传》并《注》。),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7,北纬32.91(凤阳-板桥镇-古城村)。

————————————————————

《襄十四年传》:

王使刘定公赐齐侯命,曰:“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p 1018)(09140801))(090)

《襄十五年经》:

刘夏逆王后于齐。((p 1020)(09150002))(090)

《襄十五年传》:

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卿不行,非礼也。((p 1022)(09150201))(090)

我的粗译:

再过了四年,我们的襄公十四年(公元前五五九年,周灵王十三年,齐灵公二十三年),天王派了刘定公(刘夏)向齐侯(齐灵公)发布策命:“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齐灵公),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当年伯舅大公辅佐我们的先王,支撑起周室,成为所有“民”的榜样。他的后人世代供奉着这位大师,在东海方向维护我们的王道。我们王室能维持到今天,全仗着伯舅。现在余策命你“环”,继续善尽舅舅的责任,继承你的祖先,别辜负他们的传统。敬之哉!无废朕命!)”

下一年,我们的襄公十五年(公元前五五八年,周灵王十四年,齐灵公二十四年),我们只派出了职能官员跟随单靖公前往齐国迎娶王后,没有卿跟着,这不合规矩。

一些补充:

在周王室的嫁娶中,由于周王室必然和对方地位不对等,即使齐国上层所属的姜姓一族原来曾经和周王室所在的姬姓一族地位平等,但在此时也早已有了君臣之分,于是按惯例由鲁国作为与齐国地位相当的代表,代替周王室参加婚礼。因此,鲁国应该在这样的仪式中派出相当的官员。

杨伯峻先生注“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曰:

大同太,大公即吕尚,姓姜,故又称之为姜太公。《诗伐木正义》引“右我先王”作“佐我先王”,右即佐助。

杨伯峻先生注“世胙大师”曰:

胙,报酬也。大师即太公,以周文王立吕尚为师也。

杨伯峻先生注“以表东海”曰:

表,表率之意,意谓为东海诸国之表率也。(显也。此动词使动用法,谓使东海诸国显扬光大。)与二十九年《传》“表东海者其大公乎”之“表”同。

杨伯峻先生注“繄伯舅是赖”曰:

繄,发声词,无义,与隐元年《传》“繄我独无”之“繄”同。伯舅仍指大公。周王于异姓诸侯,无论其先后长幼,俱称伯舅或舅氏。或以此伯舅指齐桓公,与上文不接,不足信。

杨伯峻先生注“刘夏逆王后于齐”曰:

《公羊》以刘夏为“天子之大夫”,《谷梁》则云:“刘夏,士也”,《左传》则称“官师”,其非卿则可必。襄十四年《传》称其谥为定公,或其后有升迁,死而赐谥乎?周制,天子娶妻不亲迎,而使卿往迎,公监之。刘夏非卿,故古之说《春秋》者以为讥。其实,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周室历十二王,而书逆王后者仅二次,一在桓八年,一即此。其余十次何以不书,自不足究。

杨伯峻先生于《襄十四年传》“官师相规”处有注曰:

官师,一官之长,其位不甚高。襄十五年《传》“官师从单靖公”,《礼记祭法》“官师一庙”,《汉书贾谊传》“官师小吏”皆足证。说参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及王引之《经义述闻》。((p 1016)(09140601))

“刘”(杨注:刘,今河南-偃师县西南,缑氏西北。),推测位置为:东经112.76,北纬34.59(偃师-陶家村北,浏、涧汇流处南,刘城,有遗址,近椭圆形城,650米—1200米,三面临河,仅筑南垣。春秋-战国-汉)。

“周”——“王城”——“周宗”——“郏”——“郏鄏”(杨注:宣三年《传》王孙满之言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据《尚书》,武王亦无经营雒邑之事。成王之营雒邑,先卜其地,则迁鼎恐亦非武王事。一九六二年出土何尊为成王五年器,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又云:“唯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帥-巾+立/(亏-二)]民。”似武王早有迁筑王城意,成王不过秉承父命而行。昭二十八年《传》言:“昔武王克商,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古人常以成王事归武王。雒邑即成周,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京相璠云:“郏,山名;鄏,地邑也。”《太平寰宇记》谓邙山即郏山之别名。#郏音夹,以郏山得名(郏山即北邙山),即郏鄏,又曰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今河南省-洛阳旧城西部即王城故址。自平王东迁至景王,十一世皆居此。敬王迁成周,王城废。至王赧复居之。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郏鄏即桓七年《传》之郏,周之王城,汉之河南,在今洛阳市。《楚世家索隐》云:“按《周书》,郏,雒北山名,音甲。(鄏谓田厚鄏,故以名焉。)”#沈钦韩《补注》云:“《续志》:‘河南县东城门名鼎门。’《唐六典》:‘东都城南面三门,中曰定鼎。’韩愈《送郑十校理序》:‘席定鼎门门外。’是古人犹以成王定鼎之事名城门也。”#王城在今洛阳市西北隅。#沈钦韩《补注》云:“周宗言周室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2,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单”(杨注:单音善,天子畿内地名。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比及文公之世皆称单伯,成公以下常称单子。《单伯之为周人,而非鲁大夫,于此得确证。说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扬簋跋》。又据宋-吕大临《考古图》,黄河岸崩,曾于河清(今河南-孟县西南五十里)得彝器十数物,皆曰“单作从彝”。郭沫若《金文余醳之余壴卣》因云,“单乃成周畿内采邑”,亦即此单。),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6,北纬34.9(洛阳-吉利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