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江东小霸王孙策传 -- 赫克托尔
这一条我本来是知道的,当时未提,是因为严耕望先生固然以治学严谨称,但偏偏这条是错的。所谓汉中士女志,是华阳国志的一部分,原文如此:
二珪琬琰,三辰悬望。
赵瑶字元珪,琰字稚珪,凡七兄弟,宣子也,皆以令德著闻。瑶少有公望,始为缑氏,袁、赵二公相与书曰:“赵瑶在缑氏,猛虎归迹。百里均尔,升平何难?”迁扶风太守,徙蜀郡。司空张温谓之曰:“昔第五伯鱼从蜀郡为司空,扫吾第以待足下矣。”瑶曰:“诺。”寻换广汉,卒。琰始为青州刺史,于厅前置大器盛水,贵要有托书,悉投于水,部下清肃。徙梁相,徵拜尚书,不就,卒。
可见名字搞错了,此人姓赵,不姓张。而且我认为把他任青州刺史的时间断在中平的依据并不充分,因为文中可以用于判断时间的几处记载都是其兄赵瑶的事迹。更主要的是这个信息对本文的讨论没什么作用,因为看不出他和刘繇有什么关系。
但您提起来,就让我又想了一下。刘繇不用太史慈,有一个解释是最逻辑分明的,就是太史慈得罪的青州刺史是刘繇的举将。我之前回复没有提出这个解释,是因为我觉得从时间推断,如果太史慈得罪的这个青州刺史是刘繇的举将,则刘繇似乎出仕太晚。
刘繇事迹如下:
举孝廉,为郎中,除下邑长。时郡守以贵戚讬之,遂弃官去。州辟部济南,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繇奏免之。平原陶丘洪荐繇,欲令举茂才。刺史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洪曰:“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擢正礼於后,所谓御二龙於长涂,骋骐骥於千里,不亦可乎!
刘繇为下邑长,根据臧洪传,是“选三署郎以补县长”,与王朗、赵昱、臧洪同时上任。我之前没有细想这个时间,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比较早的,查考之下,发现还真的是在中平年间。根据谢承后汉书记载赵昱的事迹:
则上任时间是黄巾起义爆发的公元184年,即中平元年,不久后赵昱弃官;王朗因老师杨赐去世而辞官,是中平二年的事;臧洪则是本传记载中平末弃官;则刘繇因与郡守产生矛盾,弃官时间在中平初是很合理的。
那么刘繇断定用太史慈会被许邵所笑的原因找到了:太史慈得罪过他的举将。我认为这个解释足够明确了,汉末这种门生关系非常重要,譬如朱治虽是孙权举将,但实际是下属,仍然“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
至于太史慈得罪刺史以致被迫逃亡,这刺史究竟是不是赵琰这位清正的好官,不是本文重点,大家自由想象吧。不过从上面的引用可以说明,赵琰和刘繇对“贵要”的态度是很像的。环宇先生提到曹操在中平年间任济南相,刘繇在这段期间正好奏免了一个“贪秽不循”的济南相,这济南相还是“中常侍子”,是谁呢。
孙宾硕也很有意思,从后汉书里可以看到,他名叫孙嵩,宾硕是字。三国时期的记载应该是为避讳曹嵩,以字行。这个人有意思的地方是魏略里将他归于勇侠传,但又记载“而宾硕亦从此显名于东国,仕至豫州刺史,初平末,宾硕以东方饥荒,南客荆州”,游侠出身的人在汉末升到这么高官职显然是异常的,堂堂豫州刺史居然因为饥荒逃难到荆州就更不正常了。看看初平年间的豫州刺史都有谁:
最初,朝廷版的:“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袁术版的:“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对应袁绍版的:“袁绍以会稽周为豫州刺史,袭夺孙坚阳城”;孙坚死后,“术表贲领豫州刺史”;刘备留徐州后,“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兴平元年曹操征陶谦,老巢那边还有“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如果这豫州刺史不是十分新鲜,上任也是在初平年间了。短短四年之间,有六个豫州刺史,算上孙嵩是第七个了。
至于后汉书的记载就更离谱了:“时孙嵩亦寓于表,表不为礼。岐乃称嵩素行笃烈,因共上为青州刺史。”孙嵩是青州北海安丘人,如果当的是青州刺史,那就是还居本州了。孙嵩对刘表毫无功德可言,而他有恩于的赵岐是经学大家,二人不太可能为他争取这种荣典。而且刘表连青州的边都不沾,根本没有让孙嵩之官的条件,至于遥任,当时似乎还没有这样的例子。
但这记载不仅见于正史,甚至还有舆地著作佐证:
说是假的好像也不对,但我始终认为这中间有错舛或者漏记之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5 层
🙂太史慈跟郡守是君臣关系,跟刺史没关系 8 西瓜子 字348 2020-09-11 23:11:40
🙂这就是所谓“二元君主观”和“二元效忠观“ 3 流浪肥猫 字1638 2020-09-15 22:43:11
🙂找到当时的刺史了 4 环宇7504 字412 2016-01-11 03:14:01
🙂多谢,您提醒我了。
🙂那肯定有记载出错了,刘表不可能违反三互法的 2 流浪肥猫 字460 2020-09-15 23:12:49
🙂想不到隔了这么多年,这个帖子又被翻出来 1 环宇7504 字809 2020-09-16 16:40:19
🙂因为三互法再执行下去就没官可用了,逐渐废弃也是正常 1 流浪肥猫 字580 2020-09-16 20:24:33
🙂越来越有趣了 楚庄王 字0 2016-01-16 07: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