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Solomon:落在远方的果实 -- 万年看客

共:💬290 🌺845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1,青少年犯罪与家庭的关系

犯罪究竟源自先天还是源自后天呢?关于这一点的争论就像自闭症与天才的起源一样引人入胜。国家健康研究所的马里贝斯.尚普与同事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些具有高度攻击性基因的新生小猴如果交给特别温顺的母猴来抚养,长大后就并不会具有特别显著的攻击性,尽管攻击性基因依旧活跃在它们体内。就人类而言,犯罪表现往往被研究人员与导致特定血清素转运体改变功能的基因反常联系在一起。杜克大学神经科学家阿维夏洛姆.卡斯皮调查了具有此类基因多态性且童年生活并不暴力的人们,发现这些人发展出反社会表现的几率并不比一般人更高。他还研究过具有此类基因多态性并且小时候遭受过殴打的人们,这些人当中大约有85%表现出了反社会行为。因此基因似乎并不会带来犯罪行为,而是会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下更容易发展出此类行为。家庭环境可以起到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有研究总结道,“积极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不至于卷入违法或不健康表现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关系亲密,这孩子就算感到犯罪的诱惑或许也会主动加以抵制。在一次研究结果总结当中,吉尔.L.罗森鲍姆认为,“父母感情因素远比其他任何因素都能更有效地解释青少年犯罪问题。”

有时糟糕的家庭内部动态似乎会伤害一个孩子,事实上却是孩子自己激发了糟糕的动态。单身母亲更容易教导出少年犯罪的子女,很难说原因究竟是因为子女从小没有父亲造成的创伤,还是因为单身母亲本来就是作出糟糕择偶选择与教养选择的女性,又或者是因为这些女性不得不加班工作来养家糊口,而母子间的关系必然受损。

与心态良好的孩子相比,家庭关系不顺的孩子更容易选择具有负面影响的朋辈群体。很难说孩子究竟是受到了朋友的影响还是影响了朋友。经常有母亲告诉我,“吉米只是被坏人带坏了而已。”——然后其他母亲们则会向我抱怨说吉米才是带坏了她们的儿子的坏人。在我看来值得注意的是,除去少数例外,我遇到的少年犯并不享受犯罪行为本身。他们受困于特定的表现当中,致使他们就像受害人一样悲惨。很多情况下,犯罪给人的感觉就像我在本书当中致力研究的其他“疾病”一样。我们“治愈”过很多不愿被治愈的残疾人,但是在犯罪问题上我们却未能护理许多原本能够康复并且愿意康复的人。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