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12:管夷吾——民受其赐 -- 桥上
《庄三十二年经》:
狄伐邢。((p 0251)(03320007))(029)
《闵元年经》:
齐人救邢。((p 0255)(04010002))(029)
《闵元年传》: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nì),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wù)相恤(xù)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p 0256)(04010201))(029)
《闵二年经》: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p 0261)(04020001))(029)
《闵二年传》:
僖之元年,齐桓公迁邢于夷仪。二年,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p 0273)(04020901))(034、029)
我的粗译:
一年以后,我们的闵公元年(公元前六六一年,周惠王十六年,齐桓公二十五年,卫懿公八年),狄人进攻了邢国。接到邢人求救的“简书”,管敬仲(管仲)向齐侯(齐桓公)建议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戎狄”都是豺狼,不能让他们得逞;“诸夏”都和我们亲近,也绝不能看着不管。安逸舒适,那就是毒药,可不能太贪恋了,《诗》里说:“很想把家回,就怕简书催。”这“简书”,就是让我们有了灾难能互相帮助。请主上下令援救邢国,响应这个“简书”。)”
于是齐人前去援救了邢国。
过了两年,在我们的僖公元年(公元前六五九年,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卫文公元年),齐桓公把邢国迁到了“夷仪”。下一年,到我们的僖公二年(公元前六五八年,周惠王十九年,齐桓公二十八年,卫文公二年),又把卫国重新封在了“楚丘”。
邢人迁移以后在新地方非常习惯,就像回到老地方一样。而卫人到了新的“国”(城)里,也从原来亡国的惨痛中恢复了过来。
一些补充:
狄人不是第一次进攻邢国,上面的《春秋经》中就有另外一条提到上一年的“狄伐邢”,《左传》作者应该是在此一节中作为背景引用这条《春秋经》的。
上面那两句《诗》出自《诗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四章》:“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塗。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0))
杨伯峻先生注“畏此简书”曰:
简书,书于一片竹简之文字,此指告急文书。沈钦韩《补注》云:“国有急难,不暇连简为策,单执简往告,犹今之羽檄矣。”
杨伯峻先生注“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曰:
告急文书,意义在于一国有恶,他国亦同以为恶,是同恶也;一国有急难,他国同以为忧而往救之,是相恤也。恤,忧也,救也。此释简书之意义与作用。
据张三夕先生:
竹简形制与书写内容有关,六经、律令皆汉尺二尺四寸,故《论衡谢短》说:“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后汉书周磐传》:“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武威磨咀子出土《仪礼》木简,长55.5—56厘米,约为汉尺二尺四寸。《盐铁论诏圣》说:“二尺四寸律,古今一也。”均可证。《史记酷吏列传》:“不三尺法循,专以人主之意旨为狱。”按《论衡正说》说:“周以八寸为尺。”周“三尺法”,即汉尺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诏书一尺一寸,故称“尺一诏”或“尺诏”;诸子一尺,《论衡书解》说:“诸子尺书,文编俱在。”《论语》八寸,见郑玄《论语序》。但实际并不很严格。如湖北睡虎地十号墓出土《秦律》竹简仅为汉尺一尺二寸,而临沂银雀山二号墓出土《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长达3尺。最短的竹简仅为5寸。(《中国古典文献学》)。桥:现在一般的书高20厘米左右。
如此,则上面《左传》中所言“简书”我估计应该是由一到两片竹简或木简组成,竹简宽一厘米左右,长不到三十厘米,其上内容不到一百字,但外面还应有包裹的木片或竹片,捆扎的绳索,以及封泥。《襄二十九年传》有“玺书追而与之”((p 1155)(09290401))(087),“玺”是动词,即封泥之事。记得在河里见过一篇关于玺印的帖子,可惜我没找到。
下面是一级文物秦封泥“右丞相印”的图片,出自《瞧,这些封泥不少是秦始皇拆启的(图)》:
下面是模拟的简策封泥样式(捆绳已切断,绳结当在封泥之下)的图片,出自互动百科《封泥》条:
杨伯峻先生注“二年春王正月”曰:
正月初七戊子冬至,建子,有闰月。
“狄”杨伯峻先生于多处有注,录其部分如下:
狄,赤狄,详顾栋高《大事表》与梁履绳《补释》。
杜预《后序》引《纪年》云“卫懿公及赤狄战于洞(当为“泂”)泽”,则狄即赤狄也。
《经》于狄,或单言狄,或称狄人。盖由于行文之便。此《经》文二十年“齐人,狄人盟于邢”、僖二十四年“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以狄与他国或他邑并举,他国皆不单称,则于狄亦不得不从同。若惟狄而已,则不称人,此年“狄救齐”、二十一年“狄侵卫”是也。说本宋-赵鹏飞《春秋经荃》及顾炎武《日知录》。
狄自入春秋以来,俱只书“狄”。僖三十三年《传》箕之役始见“白狄子”之称,而“赤狄”之称自此见。自此《经》凡赤狄四见、白狄三见。潞氏、甲氏、留吁、铎辰,此赤狄也。其通言“狄”者,钟文烝《谷梁补注》云:“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杜氏《后序》引《汲冢纪年》考之,庄三十二年狄伐邢、僖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皆白狄也。闵二年狄入卫、僖二十四年狄伐郑、文七年狄侵我西鄙,皆赤狄也。”顾栋高《大事表》三九据成三年《传》“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因谓“是年赤狄之种尽绝。”又云:“故中国直名白狄为狄,不复别之。”未审确否。
杜《注》:“赤狄-潞氏最强,故服役众狄。”
潞,国名,赤狄之别种,曰潞氏者,盖当时所谓夷狄之国,或尚在氏族社会,故其国名带以氏字,如甲氏、皋落氏及此潞氏是也。其国当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四十里。《西清续鑑甲编》有路公舖,不知是此潞氏器否。
杜《注》:“甲氏、留吁,赤狄别种。晋既灭潞氏,今又并尽其余党。”甲氏,顾栋高《大事表五》以为在今河北省-鸡泽县境,不知其所据,未必可信。徐文清《管城硕记》卷十一谓据《水经注》,今祁县有侯甲,侯甲水发源于侯甲山,山在今武乡县。据此,甲氏或在今屯留北百里内外。留吁,晋灭之后,改为纯留,襄十八年《传》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在今山西省-屯留县南十里。
赤狄部落甚多,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之属,先后皆为晋所灭,所余唯啬咎如,故云“讨赤狄之余”。
江永《考实》谓“此年狄伐晋,白狄也。白狄在西河,渡河而伐晋,箕地当近河。成十三年《传》云秦‘入我河县,焚我箕、郜’,是近河有箕。”
白狄子,白狄之首领。白狄为狄之别种。成十三年《传》吕相绝秦云,“白狄及君同州”,是与秦同在雍州也。僖二十四年《传》晋文云,“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则白狄之地南至渭水。江永《考实》谓“其地在西河之西”是也。今陕西省-延安、安塞、延川、延长、宜川、黄龙以及清涧诸县皆曰白狄之境。据《左传》,狄为隗姓。《世本》谓白狄-釐姓,《潜夫论》谓白狄-姮姓,王国维据秦有隗状,汉有隗嚣,魏有隗僖,谓赤、白二狄皆隗姓,是也。说详其《鬼方昆夷玁狁考》。
狄有赤狄、白狄与长狄,长狄为狄之一种。
狄自入春秋以来,俱只书“狄”。僖三十三年《传》箕之役始见“白狄子”之称,而“赤狄”之称自此见。自此《经》凡赤狄四见、白狄三见。潞氏、甲氏、留吁、铎辰,此赤狄也。其通言“狄”者,钟文烝《谷梁补注》云:“以《左传》、《国语》、《吕氏春秋》、杜氏《后序》引《汲冢纪年》考之,庄三十二年狄伐邢、僖三十三年晋人败狄于箕,皆白狄也。闵二年狄入卫、僖二十四年狄伐郑、文七年狄侵我西鄙,皆赤狄也。”顾栋高《大事表》三九据成三年《传》“伐廧咎如,讨赤狄之余焉”,因谓“是年赤狄之种尽绝。”又云:“故中国直名白狄为狄,不复别之。”未审确否。
顾栋高《大事表》三十九云:“众狄系白狄之种类,若鲜虞-肥、鼓之属是也。”
鲜虞,白狄别种之国,今河北-正定县北四十里新城铺即其国都所在。战国时为中山国。
鼓,国名,姬姓,白狄之别种,时属鲜虞。国境即今河北-晋县。
桥案:“狄”有“白狄”、“赤狄”,大多属于游牧族。如杨先生所注,此处之“狄”乃“白狄”也。“白狄”之分布,西起陕西,甚至更西,东达河北,甚至山东,北依内蒙,南抵河南。我大致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河北为中心,多与卫国和齐国接触;一部分以陕西为中心,多与晋国和秦国接触;每一部分中显然又有甚多分支,各有其经常活动的区域。大体上此时农耕族与游牧族杂居,未必有明确的疆界。
“邢”(杨注:《卫世家》云:“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以公子晋为卫桓公之弟,当另有所据。此时或正避乱而在邢。邢,国名,姬姓。《通志氏族略》二云:“周公之第四子受封于邢。”传世有邢侯彝,彝为周天子册命邢侯时所作,铭末曰“作周公彝”,足证其为周公之胤,故僖二十四年《传》云云。金文常见“井侯”、“井伯”,刘节《古史考存古[井阝,jǐng]国考》谓井即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境有襄国故城,即古邢国。《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邢州-龙冈县引《北史》,谓齐-武平初掘古冢,得铜鼎,有铭邢侯夫人姜氏墓,足证邢在今邢台。),推测位置为:东经114.52,北纬37.01(百泉村南襄国故城)。
“邢”——“夷仪”(杨注:夷仪,据马宗琏《补注》、沈钦韩《地名补注》,当在今山东省-聊城县西十二里。或谓在河北省-邢台市西,误。#夷仪见闵二年《传》。《公羊》作“陈仪”,夷、陈古音微、真对转,相近。说详赵坦《春秋异文笺》。#夷仪本邢国地,僖元年《经》“邢迁于夷仪”是也。卫灭邢,而为卫邑。今晋迫卫分此邑以居衎。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南十二里,互参闵二年《传》并《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9,北纬35.4(聊城西南,夷仪,邢,僖元年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阳”(杨注:阳,国名,据顾栋高《大事表》,姬姓,而洪亮吉《左传诂》云偃姓。《路史国名纪四》又云御姓。《周金文存》卷二页五九有鼎铭云:“叔姬作阳伯旅鼎,永用。”若此叔姬为阳伯之女,则阳为姬姓。阳故城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南。此盖齐人逼徙其民而取其地。),推测位置为:东经118.56,北纬36.69(青州东偏南,南阳河北)。东经118.47,北纬35.40(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任家庄一带,有遗址)。我意两地前者是迁前地,后者是迁后地。
“卫”——“殷虚”——“朝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摘星台周围,闵二年——前660,狄入卫)。
“楚丘”——“卫”(杨注:卫,国名,姬姓;文王子康叔-封之后。传世有康叔丰鼎,丰即封。“卫”字卜辞多见,足见其地名早已有之,金文亦有,字形不一。此时卫国都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治。戴公庐曹,今河南旧滑县治(新治已移至道口镇);文公迁楚丘,今滑县东六十余里;成公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于春秋后十三世二百五十八年,为秦二世所灭。#楚丘,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东。齐召南《左传注疏考证》曰:“《传》有追叙,有预叙,此类则预叙也。”《吕氏春秋简选篇》:“齐桓公良车三百乘,教卒万人,以为兵首,横行海内,天下莫之能禦。南至石梁,西至酆郭,北至令支。中山亡邢,狄人灭卫。桓公更立邢于夷仪,更立卫于楚丘。”#此用上年《传》所述狐偃之谋。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曹在卫之东,故晋假道。),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4,北纬35.54(今滑县-八里营乡-殿上村一带,冢上村北约两公里,僖二年——前658,封卫于楚丘。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
桥案:闵二年(前660)与僖二年(前658)之间这两年,“卫”在“曹”(此曹非曹国之曹)。
“曹”(杨注:曹,卫邑,当即今河南省-滑县西南之白马故城。),推测位置为:东经114.71,北纬35.53(漕,滑县-留固镇-白马墙村)。
《僖元年经》: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p 0276)(05010002))(029)
《僖元年传》:
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p 0278)(05010201))(029)
《僖元年经》: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p 0276)(05010003))(029)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p 0276)(05010004))(029)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p 0276)(05010007))(029)
《僖元年传》:
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災、讨罪,礼也。((p 0278)(05010301))(029)
我的粗译:
在我们的僖公元年(公元前六五九年,周惠王十八年,齐桓公二十七年,卫文公元年),各家诸侯的部队前往救援邢国,当时邢人完全溃散了,都出城向各家诸侯的部队逃来。随后,各家诸侯的部队赶走了狄人,收拾了邢国的器用全部迁往新地方,部队一点都没私吞。
到了夏天,邢国迁到了“夷仪”安定下来,各家诸侯的部队为他们筑了新城。这是履行“救患”的义务。
如果是“侯伯”,那就有义务要“救患”、“分災”、“讨罪”,这是规矩。
一些补充:
“邢迁于夷仪”两个月后各家诸侯又“会于柽”,就在“城邢”完成后不久,我怀疑各家诸侯恐怕还没来得及回国,何况“柽”还远在南面。
杨伯峻先生注“邢迁于夷仪”曰:
夷仪见闵二年《传》。《公羊》作“陈仪”,夷、陈古音微、真对转,相近。说详赵坦《春秋异文笺》。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云:“《春秋》之例,自迁弗书(案:指晋迁新田、楚迁鄀、邾迁绎,《经》皆不书。),《经》书所迁,均逼外势者也。许四迁,三由楚命(容城弗见《传》);蔡迁迫于吴;邢、卫之迁迫于狄。”
杨伯峻先生注“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曰:
《齐语》云:“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管子大匡篇》云:“狄人伐邢,邢君出,致于齐,桓公筑夷仪以封之,予车百乘,卒千人。”
杨伯峻先生注“侯伯”曰:
《郑语》韦《注》云:“侯伯,诸侯之伯。”此指齐桓,《晋语四》所谓“管仲贼桓公而卒以为侯伯”者是也。
桥案:此“侯伯”即所谓霸主也,“伯”即霸。
杨伯峻先生注“救患、分災”曰:
诸侯有天災,分谷帛之属以赈之,分读如成二年《传》“吾以分谤也”之分,分担之意。高本汉《左传注释》说与此同。
《周礼大宗伯》贾《疏》“讨罪”云:“诸侯无故相伐,是罪人也。霸者会诸侯共讨之,是讨罪也。”
“宋”——“商丘”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曹”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3,北纬35.11(今城西北四里,汉城)。
“聂”——“摄”推测位置为:东经115.97,北纬36.54(荏平县-郭摄庄)。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邾”——“郰”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5,北纬35.56(近鲁地,后曾由孔子之父管理。文十二年前是邾都)。
“柽”——“荦”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8,北纬33.8(淮阳县西北)。
下面是邢迁于夷仪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
正因为“狄”与“诸夏”各国当时处于杂居状态,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且互相妨碍,那么随着人口增加,生存压力增大,总是会爆发冲突的。这一段就是狄人趁着“诸夏”一时衰落在进行反击。虽说这里轻描淡写,但有两家诸侯几乎被攻灭,这在当时“诸夏”之人看来还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不是齐国站出来担负起领导责任,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家的军队,那历史还真可能改写。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宁周2/6 3 桥上 字7947 2015-12-29 04:13:39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宁周1/6 3 桥上 字7672 2015-12-28 08:19:15
🙂【商榷】晋的地望 5 东学西读岛主 字1685 2018-09-19 11:42:25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8/8
🙂才几天没来楼主就井喷了 1 fingerlake 字12 2015-12-26 08:55:16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7/8 6 桥上 字8835 2015-12-26 04:06:36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6/8 3 桥上 字6015 2015-12-25 04:03:13
🙂《左传》人物事略12附:齐桓始霸5/8 5 桥上 字8192 2015-12-24 0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