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神识” -- 本嘉明

共:💬17 🌺4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引一篇东西:《西方科学家对僧人禅定的研究报告》

摘要:禅定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近年来,禅定越来越成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热点课题,尤其是对禅定的功效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十年西方心理学对于禅定功效的研究成果。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于禅定的功效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心理功效、生理功效,以及临床功效的检验。大量的研究表明,禅定是一种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而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宗教现象。禅定在西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禅定;心理功效;生理功效;临床功效

  分类号:B849:R395

  1 引言

  2006年,美国心理学家Wallace和Shapiro在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杂志第7期撰写了Mental Balance and Well-Being:Building bridgesbetween Buddhism and Western Psychology一文,认为应该在佛教与西方心理学之间建立联系。他们认为,以往的临床心理学,主要集中于对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只是到了最近,才将注意力转向于关注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与培养。然而,佛教则2500年以来一直不仅关注如何应对心理困扰与疾病,而且关注如何培养心理健康与幸福。因此,从佛教中吸取科学的资源,对心理学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Wallace&Shapiro,2006)。Wallace和Shapiro(2006)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Sugamura,Haruki和Koshikawa(2007)在2007年第9期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撰文对Wallace等人的研究作出了迅速的回应,文章的题目被拟为Building more solid bridgesbetween Buddhism and Western psychology。他们评论了并极为赞同Wallace等人的研究工作,并认为应该在佛教与西方心理学之间建立更为坚固的联系,从而为心理健康与幸福的培养找到一条更科学有效的道路。他们指出,佛教与西方逻辑在本质上是不相协调的。虽然逻辑与语言是任何一门科学得以存在的基础,但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目的是超越逻辑,超越语言,并努力消解各种形式的概念凝固,这是西方心理学需要借鉴的。事实上,在他们之前,佛教早就已经进入了心理学的视域,佛教中的“禅定”(meditation)早已成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人所共知的概念,甚至出现了以禅定为理论基础与方法核心的心理治疗方法。如由Kabat-Zinn创立的“正念减压疗法”:由Teasdale等人提出的“正念认知疗法”(MBCT),以及由Linehan创立的“辩证行为疗法”(DBT)等,都是以佛教中的禅定作为基础。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禅定,作为一种宗教中的修行方法,为何在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与医学领域受到如此关注?佛教与禅定对于培养人们的心理健康与幸福,究竟有何作用?事实上,西方心理学对佛教禅定的心理与生理功效,进行了极为系统的科学检验。

  2 何为禅定

  禅定(meditation),也称沉思、静坐、打坐、冥想等。禅定是印度对于自修方式的一种描述用语,最早来源于印度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印度其他教派,至今印度以及世界上流行的瑜伽术仍然以“禅定”作为自修的专门称谓。因此,禅定是各种自修方式的通行用语,它也包括瑜伽、气功、太极、推拿等多种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佛教用语,更不仅仅是一种禅宗用语。当然,在佛教与禅宗中,也存在著系统的、成熟的禅定方法,这也是西方学者之所以总是以佛教徒作为研究被试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常常将正念(mindfulness)与禅定结合起来,称为“正念禅定”。“正”即端正、修正、正定,“念”即念头、想法、观念,合起来,“正念”即端正念头、全神贯注、专注精神等。从本质上说,正念是禅定的一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禅定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盘腿而坐等这样的行为规定,而是全神贯注、集中精神等这样的注意力训练。事实上,只要达到了精神上的正念,也就达到了禅定的所有效果,因此,有的时候禅定也可以指那些没有行为规定的精神集中行为,如在走路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步伐、抬腿、落脚等,这也是一种禅定,被称为“行禅”。

  禅定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修行为呢?在不同的视角对禅定有不同的描述。在宗教传统中,禅定是指一种达到对终极真理领悟的实践方法;在现代用法中,禅定是指一种自我体验、自我觉知的精神集中行为;在心理生理学的视角,禅定是指有意识地对注意的自我控制。科学心理学对于禅定的描述,大部分都集中于行为层面,在行为层面,禅定包括以下几个因素:放松;集中注意力;意识状态的改变;暂停逻辑思维过程;维持自我觉察的姿态等等。怎样进行禅定呢?禅定的具体方法是什么?总体来看,禅定的方法包括两个核心,一是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在,强调活在当下:二是对当下的观念想法不作任何评判,强调非评判性与接受性。无论是哪一种禅定,首先需要做的是被试为自己选择一个可以注意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声音,或者单词,或者一个短语,或者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运动感觉都可以;在选择完注意的对象之后,需要做的是舒服地坐著闭上眼睛。进行一个简单的腹部呼吸放松练习(不超过1分钟);然后,调整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所选择的注意对象。当被试在训练的过程中,头脑中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想法、感受或者感情从而使被试的注意力出现转移,也不要紧,只需要随时回到原来的注意力上就可以。无论头脑中出现什么想法,都不用担心,只需要将注意力简单地返回到呼吸上来就可以,不用害怕,不用后悔,也不用任何评判。在像这样训练10到15分钟之后。静静地休息1至2分钟,然后再从事其他正常的工作活动。每天两次,练习3个月。研究表明,这种简单的禅定训练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功效。

  3 科学心理学对于禅定的功效研究

  Perez-De-Albeniz和Holmes(2000)曾发表了Meditation:Concepts,effects and uses in therapy一文。通过对从1989年到1999年间较重要的关于禅定的75篇论文进行了整理,发现科学心理学对于禅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禅定的功效检验。具体包括:对禅定的心理功效的检验;对禅定的生理功效的检验;以及对禅定的临床功效的检验。Perez-De-Albeniz等人的研究虽然在十年之前,而且近十年中又出现了许多研究禅定的新的报告,但是,科学心理学对于禅定研究的核心方面依然集中于对禅定的功效检验,依然集中于对禅定的心理功效、生理功效、临床功效的检验,只不过越来越系统化、具体化而己。

  3.1 禅定的心理功效研究

  3.1.1 禅定与情绪

  科学心理学对于禅定的心理功效研究,核心内容是考察禅定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考察禅定能否缓解与消除消极情绪,以及能否促生与增强积极情绪。大量研究表明,禅定确实能够缓解消极情绪与增强积极情绪。Duncan和Weissenburger(2003)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简单的禅定练习,也能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以及降低个体对孤独情绪的感受性。Sears和Kraus以认知扭曲和应对风格为中介,考察禅定对焦虑、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希望感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与Duncan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那就是禅定能够缓解个体的焦虑与消极情绪,能够增强个体的希望感与积极情绪。同样,Tanner,Travis,King和Haaga(2009)的研究也支持了他们的观点,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有规律的禅定练习与低水平的神经症、焦虑、抑郁密切相关,与高水平的自尊、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Fredrickson,Cohn,Coffey,Pek和Finkel(2008)的研究也证实了相同的观点。他们发现禅定能明显地增加个体日常体验中的积极情绪,同时减少消极情绪。例如,可以增加心灵的充实感、生活的目的性、社会支持等,以及减轻许多疾病的症状。有理由认为,禅定是增加积极情绪的很好的策略。总之,科学心理学对禅定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有规律的禅定练习,与个体的消极情绪的减少呈正相关,与个体的积极情绪的增多也呈正相关。因此,禅定,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的策略与方法。

  3.1.2 禅定与态度

  当然,对于禅定的心理功效的研究,不仅是考察禅定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禅定练习与个体的生活态度也有密切的关系。Schure等人(2008)进行了为期4年的定性研究,考察了对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进行禅定练习,是否会对这些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以及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禅定练习之后,被试报告说他们在身体、情感、心理、精神与人际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改变,并对他们的咨询技能与治疗关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情绪方面,被试报告禅定提供了一些新的应对恐惧、焦虑、怀疑以及其他强烈的消极情绪的方法,同时,在他们的生活中,消极情绪越来越少,而像信任、安静这样的积极情绪越来越多,这与Duncan和Weissenburger(2003)在关于禅定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而在生活态度方面,被试常常报告他们的思想与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即对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更加“开放”,更加有清晰的觉察力。他们能够接受自己,也能够接受周围的一切;在精神或价值观方面,被试常常报告他们自己会因为课程而反思以及评估自己的信念系统与价值观;并报告他们自己比以前有著更强烈的自信心;在人际关系方面,被试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同时,移情与同情的能力明显有所提高。与Sehure等人的研究类似,Brenner和Homonoff(2004)采用访谈法,对10位有至少5年禅定训练经验的人进行访谈,以考察禅定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发现:禅定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觉悟性(awareness),即能关注于当下,能在不确定、宁静、空无的体验中,而不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强调中,感受协调、幸福与自信。另一方面,禅定提高了他们的宽容性(acceptance),即能以一种非常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顾客、患者或者同事,无论是哪种人,都能接受,都能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地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后,禅定还提高了修习者的责任性(responsibility),即能对任何事情都能看清楚,并采取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总之,禅定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能够增强个体的接受性、宽容性、开放性,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自己,也能够更加融洽地接受他人。

  3.1.3 禅定与认知

  除了对与情绪功效与态度功效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还考察了禅定是否对人们的认知方式有所影响,即禅定是否也具有改变个体认知的功效呢?答案是肯定的,许多研究发现,禅定练习,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个体认知上的改变。当然,这种改变是积极的。Wenk-Sormaz(2005)的研究表明:禅定能够导致个体认知上的改变,能够减少个体的习惯性反应(habitual responding),从而提高对每一件事物与事实的觉察力。Moore和Malinowski(2009)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考察了禅定对个体的注意能力与认知弹性的影响。让实验组与控制组的被试分别完成Stroop干扰实验任务,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被试(即参加禅定练习的被试)的成绩明显好于控制组,并得出结论说,这意味著禅定能够提高被试的注意能力与认知弹性。与他们的研究不一样,Kozhevnikov,Louchakova,Josipovic和Motes(2009)用实验的方法考察禅定对心理意象的影响,因此而评估佛教僧人常常出现的超常意象的报告。研究发现,实验组(参加禅定练习的被试)完成意象作业的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被试。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禅定能够扩展被试的视觉空间加工能力,即同时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并加工更多的资源。换句话说,视觉空间加工能力强的被试,在同一段时间之内,能够从外界获取更多的视觉资源,同时能够从记忆经验中提取更多的视觉资源,并能加工、处理更多的资源。

  总体来看,研究者们对于禅定的心理功效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禅定在情绪、态度,以及认知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功效。因此,禅定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宗教行为,而且是具有某种科学性的心智锻炼方法。所以,禅定进入心理学的视域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3.2 禅定的生理功效研究

  由上可知,许多研究表明禅定在个体的情绪调节、态度完善、认知改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心理功效。因此禅定似乎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宗教行为,而是具有某种科学性的心智锻炼方法。然而,科学心理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对禅定的心理功效的检验,他们认为,如果要真正挖掘禅定这种修行方法的科学性,还必须考察其生理功效。只有从生理学的角度证明了禅定确实有利于人们的健康,才能更合理地接受其科学性的地位。然而,禅定具有像心理功效那样积极的生理功效吗?

  3.2.1 禅定与大脑活动

  首先,研究者考察了禅定的脑科学机制,当从事禅定练习的时候,人们的大脑是否会发生某些变化呢?2003年8月4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故事专门刊载了一篇相关的研究:威斯康辛大学的情绪神经科学实验室通过研究发现禅定能够激活大脑与积极情绪相关的脑区。因此,便不难理解禅定为什么能够缓解人们的消极情绪以及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了。Davidson和Kabot-Zinn(2004)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考察了禅定对人体免疫系统和脑电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禅定过程可以促发左侧额叶与积极情绪有关的脑电活动。对禅定的生理机制以及脑科学机制进行最系统研究的是Austin(1998),他在Zen and the Brain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禅定的基本生理机制。他的研究表明。在禅定修习的时候,人体生理会发生一些改变。如:出现放松反应(relaxation response),导致肌肉放松;基础新陈代谢降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产生呼吸延缓、心跳变慢,血压降低,皮肤电阻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增加;感觉敏感度提升;免疫功能增强。通过对禅定过程中脑电波的研究,Austin发现禅定有利于产生α波。人们可以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节拍器的声音或者视觉刺激而增加α波。随著禅定的进行,渐渐出现平静的清醒脑波α波(8~12Hz),并随著时间的进展,α波的振幅变大,频率减低,并慢慢出现律动性e波(5~7Hz)。研究还发现,曹洞宗的僧人在行禅的时候,α波所占据的比重达到了50%。而那些不熟练的修行者在行禅的时候,α波所占据的比重只有20%。而作为控制组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行走的时候却没有产生α波。禅定脑波的另一个特征是:在禅定的时候给予连续的重复声音刺激(啪嗒声)。正常人的脑波会产生一种警觉反应,从而导致α波的短暂消失,这称为“α波阻断”(u-blocking)。如果声音刺激继续,慢慢地大脑便会习惯于这种声音刺激,从而不再能导致“波阻断,这种现象被称为“习惯化”(habituation)。但是,禅僧在禅定时,α波的阻断反应便不会产生习惯化,即每一次声音刺激都能导致同样的“α波阻断”反应。这意味著禅僧在禅定的时候随时对世界都保持开放,禅僧虽然进入内在专注,但对外界的感受性并未减低,甚至提高。

通宝推:本嘉明,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