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 任爱杰

共:💬37 🌺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被人忽视的一代战神 (2) 东阿―定陶战役

收复了丰城,刘邦成了项梁手下的实力派大将。过了一个多月,项梁在薛城召开军事会议,召集各部大将拥立楚国王室后裔芈熊心为楚王。(按:芈是楚国的国姓。古人姓氏分开,熊是王室的氏。但是并非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熊字。一般只有做了楚王才可以给自己加上熊这个称号。例如给伍子胥掘墓鞭尸的楚平王,没当楚王之前的名字是弃疾。篡位之后就改名为熊居。)

《汉书》给刘邦脸上贴金,对这件事的记载居然是“六月,沛公如薛,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其实那时候项梁想立谁就立谁,最多通知刘邦一声就是了。刘邦的地盘还是刚刚靠人家给抢回来的,又哪敢说个“不”字?班固不象司马迁受了腐刑悲愤添膺,但是反过来他在汉朝太热中于功名,对当朝皇帝的老祖宗遂不得不大拍马屁。所以《史记》失于怨,《汉书》失于媚,这是在看的时候要时时留心的。不过汉朝的古人虽然会“春秋笔法”,写史书的时候最多也就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有些溢美或扬恶之词误导读者罢了。不会象后世的一些人写东西根本就是为了现实政治利益而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刘邦虽然没有“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孙心为楚怀王。”,但是在薛城却碰到了他日后争夺天下的敌手 --- 项羽。

刘邦和项羽都是楚人。他们在薛城会议之前是否见过面,由于史料的缺乏,不敢肯定。当刘邦去投靠项梁的时候,项羽正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攻打襄城(今河南襄城县)。所以他们在薛城会议之前即使有过接触,大概也就是点头之交罢了。

项梁除了在薛城会议上拥立芈熊心,还作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人事安排。他把项羽和刘邦两人配属在一起使用,不再让项羽独挡一面。刘邦从此开始了一段和项羽并肩战斗的历史。项梁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人事安排呢?这恐怕还是和项羽的表现有关。项羽这个人的军事才能无疑是高的。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其最大的缺点就是过于残暴,喜欢虐杀俘虏。就以攻打襄城为例。襄城当时坚守,项羽费了不少力气才将其攻克。攻克之后,项羽屠城,将襄城军民全部觎杀泄愤。从项梁的角度来说,天下未定而大肆杀降,在政治上显然是不明智的。反观刘邦,虽然被丰城子弟背叛,颇有怨言,而且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连攻三次才夺回丰城,却捐弃前嫌,没有进行任何报复。把刘邦和项羽配在一起,或许是希望刘邦能够影响项羽,对其发生一点约束吧。

刘邦与项羽并肩作战的时间并不很长,前后大约是三个多月。但是这三个多月里发生的事情却全面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这三个月里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东阿―定陶战役。

由于和后来的钜鹿之战,彭城之战,背水之战,垓下之战相比,这次战役显得不是那么惊天动地,所以史书中对这次战役的记载相当含糊,而且互相矛盾。其实仔细研究这场战役,其中的戏剧性不亚于前面所举的几大战役。下面是本人理出的一个脉络。推测臆断的地方不少,未必就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大家姑妄看之就是了。

这次战役的关键是雨。

事情的起因是秦军主将章邯在消灭了陈胜的张楚政权之后北上进攻魏国的首都临济(今河南陈留)。魏国向齐国和楚国求救。齐楚派出援军。齐军由齐王田儋亲自带队,楚军则由大将项它领兵。不料章邯围城打援,乘着夜色出击,在临济城下大破齐楚联军。齐王田儋和魏国大将周市战死。临济随即陷落。田儋的堂弟田荣收拾残兵败将,退守东阿(今山东阳谷县)。章邯紧追不舍,将东阿团团围住。

这时,项梁正率军攻打亢父(今山东济宁县)。听到东阿被围困的消息,立刻冒着连绵大雨率主力北上赶到东阿攻击章邯。章邯大败,率军西撤。田荣这时候忙着要回齐国去抢王位,于是项梁派刘邦和项羽两人追击秦军。先追到城阳(今河南范县)。攻克城阳后楚军屠城。(按:看来刘邦并不能阻止项羽的暴行。)

楚军继续追击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县)。在濮阳以东再次击败秦军。秦军退入濮阳。秦军挖开黄河,引来河水环绕濮阳固守。由于连日大雨,濮阳城外一片泽国。楚军无法作出有效的攻击。

这时项梁命令刘项二人南下攻击定陶(今山东定陶)。项梁的判断大概是既然濮阳城外成了一片泽国,那么楚军固然进不去,秦军也很难出来。在濮阳的秦军已经穷途末路,而背后的定陶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秦军。此次楚军倾巢出动,不夺取南方的定陶,则很难保证定陶的秦军不会趁机攻击楚军后方空虚的根据地。

定陶的城防相当坚固。刘项二人无法攻克。于是项梁命令二人向西攻击秦国的三川郡(郡治在今河南洛阳)。

这个攻击行动最初只是一个佯动。当时没有火炮,面对敌人重兵把守的坚城,攻打起来自身的损失肯定不小。在此之前的战斗纪录表明,楚军的优势在于野战而不在于攻城。敌人的援军正源源不断而来,如果顿兵于坚城之下,很容易被敌人反包围。所以这一仗只利于速战。那么要如何才能速战速决呢?那就必须把敌人从城池里引出来。三川郡是中原门户所在。郡长李由又是当朝宰相李斯的儿子。攻击三川郡不论从军事的角度,还是从官场关系,定陶守军都要出来援救李由。

项梁把主力埋伏在定陶附近,让刘项二人撤围西进。定陶守军以为楚军的兵力只有刘项所部,于是便尾随而出。这时项梁突然杀出,将秦军打了个措手不及。秦军大败。项梁消灭秦军有生力量的战役目标完全达到。

更加令项梁喜出望外的,是刘项二人的佯攻部队居然连战皆胜,真的在西边给他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三川郡长李由率军在雍丘(今河南杞县)与刘项二人决战,被二人杀的全军覆没,自己也掉了脑袋。刘项二人一直攻到了外黄(今河南民权县)城下。

然而就在这时,雌伏在濮阳城中的章邯出击了。

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项梁在定陶大捷后又接到雍丘大捷的消息,于是就骄傲自大,不再把秦军放在眼里。这时候以前在战国时当过楚国宰相(令尹)的宋义劝他说:“打了胜仗而将领骄傲,士卒松懈者必败。如今这个现象已经出现,而秦军却在不断补充兵力,我很替您担心。”(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但是项梁根本就听不进去,反而让宋义出使齐国,把他从身边赶开。结果章邯得到兵力补充后立刻趁着夜色出发,衔枚急进,袭击项梁在定陶的大营。项梁措不及防,被打得全军覆没,自己也掉了脑袋。

不过,我对这个记载却有相当的怀疑。项梁的确可能在定陶大捷后有点骄傲。但是定陶作战的本身就是为了消灭秦军的有生力量。乘胜追击的道理,项梁不可能不懂。濮阳方面的敌人在不断增援的消息,连宋义都已经知道,作为统帅的项梁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又怎么可能不防备敌人有可能进攻呢?作为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将领,这显然是不该有的情况。

再看章邯偷袭的情况。从濮阳到定陶的直线距离大约是一百多公里。由于实际的路线是不规则的曲线,所以要比这长的多。就算只有两倍好了。夏天日长夜短,即使只用骑兵,全力奔驰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赶到。那么章邯又是怎样掩盖他的行踪的呢?

我个人的看法,实施情况很可能是项梁有足够的理由认为章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动。这个理由就是那一年从七月一直下到九月的滂沱大雨。前面说过,由于大雨,引黄河水自卫的濮阳城外一片泽国。项梁攻不进去,自然也认为敌人出不来。由于连月大雨,从濮阳到定陶之间可能有多处已经为大水所淹没。所以项梁很放心的在定陶休整,想等大水退去之后再行北上濮阳。但是项梁没有料到的是章邯居然冒雨突破大水的阻隔来袭。章邯在路上肯定不止花了一天时间。但是由于大水和大雨,他的部队行动被有效的掩盖了。直到最后突击的那天晚上,楚军估计都没有发觉他的行动,这样战役的突然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其实项梁也是应当想到这一点的。当初他援救东阿的时候就是冒着大雨前去。打败章邯是在雨中,败于章邯也是在雨中。(呵呵,那时候韩信还没死,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可就用不上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