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伟大的烂尾楼—大航海时代3的信息注释 -- 环宇7504

共:💬104 🌺268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文/汉语类 六

荣西 的《吃茶养生记》,含线索 茶

日本临济宗的初祖 荣西禅师(1141~1215),字明庵,号千光、叶上。生于永治元年(1141年),为备中(冈山县)吉备津宫世袭神职贺阳氏之子。14岁落发为僧,在比睿山修天台密教,后两次入宋留学,将禅传入日本。此外,他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鼓励在日本栽培(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并普及饮茶之法,故以“茶祖”闻名。

中国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建历元年(公元一二一一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传禅心与茶德。建保二年(公元一二一五),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全书二卷。日本第一部茶的著作。收在《大藏经补编》第三十二册。上卷为〈五脏利合门〉,叙述肝肺心脾肾五脏与酸辛甘苦碱五味的关系,说明寺之效用。又引《尔雅》、《广州记》、《茶经》、《本草拾遗》等书,解说茶名字、茶树形花叶形、茶功能、采茶时节等。下卷为〈遣除鬼魅门〉,列出饮水病、中风手足不从心病、不食病、疮病、脚气病等五种病相,说明以桑汤治疗的方法,并详述桑粥法、桑煎法、服桑木法、含桑木法、桑木枕法、服桑叶法、服桑椹法,以及服高良姜法、吃茶法、服五香煎法等。

荣西在《吃茶养生记》中所想阐明的是茶对人体生理上的药用效能。表明茶在传入日本初期,日本人只重视药用功效,不注重思想性,更无完整的茶道中点茶的规矩和思想体系。(此书下卷讲 桑 的药用功效,更与茶道无关)

李吉甫 的 元和郡县图志, 含线索 老虎

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宪宗时宰相,地理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父李栖筠,唐代宗朝为御史大夫;子李德裕,唐朝名相。

李吉甫撰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

志以贞观十道为基础。(唐中叶以后,陇右道被吐蕃占去,但为了表示有志于“收复故土”,仍列于最后。)又按照当时的情况,分为47个节镇,将所属各府州县的户口、沿革、山川、古迹以至贡赋等依次作了叙述。每镇篇首有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到南宋以后图已亡佚,书名也就略称为《元和郡县志》了。

贾耽 的 海内华夷图, 含线索 南方大陆人(这个倒是很贴切,因为贾耽是中国最早对南海部分岛屿作记述的人物。贾耽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

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曾居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十三年宰相。

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经过17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海内华夷图》,并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他在表文中简要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泽无涯,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但其图、说各自独立成篇,视它为总地志性质的地理著述亦不为过。“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汉书·地理志》)发源,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凡诸疏舛,悉从厘正”。如“前地理书以黔州属西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可见他对历代地理沿革,边防及城镇都会的变迁、各地人口增减的考订,大大超过前人。对当时政治地理、物产、经济状况的叙述,也比较完备。此书已初具方志规模,对后世地方志的编纂有深刻的影响。它以详于考订古今地理见长。原书佚。

贾耽还著有《皇华四达记》十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吐蕃黄河录》四卷。这些著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海内华夷图》在1137年时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海内华夷图 按照晋代裴秀六体方法编绘,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颜色注记地名:“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图的中国部分本于《禹贡》,外国部分本与班固的《汉书》,是一幅中国及邻近地区的中外大地图。《海内华夷图》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亦可见唐代制图事业之规模。

该图 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时间跨度自传说时代中的夏朝至唐朝,地域范围不限于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亚洲。

过洋牵星图,标称为航海地图,含线索最遥远的海峡(白令海峡)

过洋牵星是中国古代航海所用的天文观察导航技术。是指用牵星板测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后计算出该处的地理纬度,以此测定船只的具体航向。牵星术的主要工具是牵星板。牵星板是测量星体距水平线高度的仪器,其原理相当于当今的六分仪。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可以找到船舶在海上的位置。明代过洋牵星术常用的星座包括北辰星、织女星、布司星、水平星(船底星座α星)、北斗星、华盖星、灯笼骨星等。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郑和航海图》附有四幅《过洋牵星图》(古里往忽鲁谟斯过洋牵星图;锡兰山回苏门答腊过洋牵星图;龙涎屿往锡兰山过洋牵星图,忽鲁谟斯回古里过洋牵星图),可让我们重新目睹航海者站在甲板上观察到的天象。每图绘有一艘三桅三帆的海船,其四周标注舟师所使用的诸星象位置。

(大航海时代3开始的时代,郑和航海图肯定是已经有的,但茅元仪的书是很久以后的明末才编成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