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茗谈(135):阅读“冷战” -- 本嘉明
以我们民科的能力,“反思冷战”这类大话是绝不敢说的,所以只是在学习史料的基础上,自己一点薄弱的思考,仍然属于“阅读”的浅层面。
(一)
目前西方有两种说法:
一,以乌克兰危机为标志,欧洲正在进入“冷战2.0”版。
二,目前的中-美关系,类似于一战前夕的德-英关系。
事实上,冷战的渊源,确实要回溯到一战之前,所以我们从那里说起。
英帝国的失败,我的看法,一个原因是没有“细分”它的殖民地。伦敦对于所有殖民地一视同仁,就是无止境地压榨,而且对殖民地贪得太多太滥,从而断送了帝国的命运。
因为你仔细区分一下,就可以发现,大英帝国的所有殖民地里,北美洲大陆是最好的一块。如果英国能花50--100年时间,主动把不列颠群岛上1/4的人口和1/3的工业,迁移到北美洲(今天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么英帝国就拥有“两块横跨大洋的本土”,不再是所有的鸡蛋都在不列颠群岛这一个篮子里,这会带来几个效果:
1)美国将不可能存在。在美洲的英国后裔可能会最终独立(就像葡萄牙王子带领巴西独立一样),但不可能反英。
2)为维持两块本土之间的牢固联系,将有一支极其强大的舰队,而且其中一半战舰在美洲建造。
3)英国人口和文化的发展将没有限制。
其实二战前日本经营满洲,就是如此,满洲拥有与日本本土一样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直到今天,马来西亚的国土也是隔海有两块的。
英国的悲剧,在于“离天堂太远,离(欧洲)大陆太近”,当英国民风强悍时还好,一旦大陆有更强大的陆权国家,比如拿破仑之法国,希特勒之德国,英国立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不得不借助法国这块“英国的门板”,从而任自己的陆军卷入大陆战争。但英国人始终不愿意放弃已经“文明开化”的不列颠群岛,凡出去冒险的殖民主义者也都梦想有朝一日衣锦还乡。
英国没有“及时走出去”,把北美洲从大片的殖民地里提拔出来“单独栽培”,带来了两个后果。
第一,到北美的欧洲移民,鱼龙混杂,不乏反英和黑恶分子,为将来的造反准备了人力基础。英国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第二,美国独立后,英国其实已经失去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到1850年之后,由于各殖民地的被奴役人民之中,受欧洲教育的精英人士增多,社会主义思潮涌动,导致各地的民族主义兴起,英国管治各殖民地的成本急剧增加,很快出现了“倒亏”现象。而每处殖民地的英国总督们都有理直气壮的理由,此地牵涉到帝国的“核心利益”,绝不可屈服于当地的民意,放弃任何一块。这等于是一个房地产集团公司里,亏损的分公司越来越多,大家都吃总公司的大锅饭;而总公司最值钱的土地储备------北美洲,又被法院收走,这还怎么办?
到了南非“布尔战争”时期,英国的长期亏损,已经无法掩饰。当时英国为了换取德国的合作(不去支持布尔人),在葡萄牙所属殖民地/中国事务等方面,曲意逢迎德国,这导致了德国越来越热衷于“恫吓战略”,想不战而从英国捞到好处。而所有欧洲强国人人自危,开始不约而同地在欧洲试图建立“卫星国圈子”,即自己周边的缓冲地带。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斯大林在二战结束后大肆建立环绕苏联的“卫星国屏障”并触发冷战,并在今天同样主导着普京的行动。
(二)
一战中多数国家的陆军,成型于拿破仑时代,那时候各国军队(陆军)是专业部队,士兵长期服役,部队少而精,军纪森严。到了一战前夕,欧陆各列强基本转变为“非专业陆军”,即大规模临时征召(总动员),部队数量会急剧膨胀。由于紧急征召的规模太大,不可能“烽火戏诸侯”地玩票,所以当时的铁律:动员即宣战。这个总动员规模多大呢?一战前法国人口近4000万,参军适龄人口590万,凡满20岁的男丁几乎全部要服役,3年后退役转为预备役,所以战争开始后总动员一下,正规军由80万立刻达到400万员额。德国人口6500万,适龄人口970万,总动员后很轻松把87万军队变成500万。这样规模地折腾社会,折腾完了说没事了,大家把枪交上来,回家吧------可能吗?
整个一战,参战军人6500万,每次绞肉机战役都战死上百万人,就是靠大规模的“非专业陆军”打出来的“世界纪录”。
英国本土在1914年的人口是4600万,但土地狭小,已经无法蓄养更多的人口,即便这些人口也严重依赖海外殖民地供应食物和工业原料。由于英国是海军优先,陆军基本任务是搭船到各个殖民地去镇压人民起义,就是个“大号的海军陆战队”,因此英国陆军居然仍保持了”专业陆军”体制,人数少但比较精干,尤其是不断在殖民地”反恐作战”,实战经验丰富,擅长海上长途包抄和登陆作战。但英军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军委轻视陆军,压制陆军规模(据说是害怕再出一个克伦威尔),使得英国陆军的动员扩编能力不如其他国家。其次,英陆军主要作战方式是小部队反恐,对于大兵团作战很不适应,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参谋部(大战役)作业水平不太高,因为平时没机会演练;二是反恐作战时,基层军官自由发挥的机会很多,大兵团密集协同,不允许基层自由发挥。第三,英军内部的办公室政治斗争颇多,老绅士们那点小心眼儿,你懂的,加上大战役以前从没见过,带来的后果就是指挥谨慎,过于小心。第四,英国人的特性,比较僵化执拗,英陆军的改革尝试不多,军官晋升刻板缓慢,带来的问题是高层(军级以上)指挥官年龄偏大,长期流连都市,没有野战经历,已经吃不了苦。英国远征军开赴法国前线,一个军长Grierson走在半道就病死了,年仅55岁;1914年8月下旬战事开始吃紧,远征军参谋长Murry稍微忙了几天,立刻趴下。
(三)
“非专业陆军”体制(总动员体制)的出现,使得任何一国赢得战争的第一要素是“人多炮多”(注意不是“人多枪多”),这在二战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美国独立那会儿,英国似乎还没有这种“多占地,多生娃”的小农意识,但沙俄和日本从1000年前就有这种直觉了。
接下来说一战前夕的德国。
德国的悲剧,是要么不开打,开打就必须同时左右开弓,既扇法国,也扇俄国。因为那哥俩也不傻,内什么,你今天打那家,明天肯定打我嘛,所以“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战德国算打得很好了,只有个猪队友(奥匈帝国),等于单独对抗英美俄法意,被人家围殴4年,虽然言败,本土毫无损坏,还要怎么样?
德军的优点是:
1)训练刻苦。比如说德国海军,成军很晚,但无论是武器和训练,都赶上了英国海军的水准,英国仅仅靠数量压制德国。所以不要迷信啥子“百年海军”,你认真做,不贪不懒,就能速成。
2)全民尚武。日尔曼人在欧洲,属于英国法国以下的二等民族,为赢得荣誉,军国主义思潮严重。
3)全民支持战争。列国原计划打半年,结果打了4年,如果没有全民(包括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的倾力支持,重重封锁中的德国坚持不下来。
4)敢于一上来就使用预备役部队。法国按照自己的经验,预测德军主攻方向有45个师,实际德军有87个师,因为德军每个现役军后面都配一个预备役军。预备役部队通常战斗力较弱,但德军的大胆配置,在跟随大部队后表现不错。
德国的动员能力,是列国中最强的,一旦动员令下达,全国进入“春运”,150万大军拥到边境,繁忙铁路线每10分钟过一列军列。但德军有几个缺点:
1)演习害人。德军自普法战争后,40年没有打仗,练兵靠实兵演习。但演习既锻练了部队,也毒害了部队。
因为演习的想定外部条件比较单纯,而且判断胜负靠量化指标,2个师肯定打赢对方1个师,所以指挥官们倾向于集中兵力。但实战中,非军事的干扰因素很多,比如说由于政治外交原因,这个中立国不许碰,那个路不能过。欧洲地少人密,小国众多,文官们又喜欢显示自己凌驾于参谋部至上,党指挥枪嘛,周星星政委们的各种要求既外行又无意义,部队的实际展开大受制约。
其次,演习不能磨炼各级指挥官的“战场本能”,即“洞察力”。过去的战争,面对不可测因素太多;今天的战争虽然有卫星/无人机/空中支援,但敌方的欺骗/干扰手段也很发达,所以指挥员还是必须在情报不全的紧急状况下果断决策。单一的演习不但无助于培养这种独立指挥素质,甚至会弱化基层干部的灵活性。
2)参谋人员权力过大。各国司令部对于老迈的司令无法胜任繁重连续的指挥作业,对付的办法各不相同。德军的做法,是参谋部中级军官拥有实权,代替70来岁的元帅和60多岁的军长指挥,战事紧张时甚至连表面的请示都免了,反正老头的印鉴都在中校的抽屉里。
3)各将争功,主帅优柔寡断。
由于以上的缺点,德军在德国境内的动员,如行云流水般顺畅,等跨出国境,面对计划外的阻扰,就迅速变得迟钝,这是开战头3个月德军原定的战略企图遭遇失败的主因。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茗谈(135):阅读“冷战”
🙂茗谈135-4:“院门口竞选”(续完) 71 本嘉明 字5933 2015-06-06 19:26:18
🙂说曹操,曹操到 10 本嘉明 字1205 2015-08-06 14:25:41
🙂一丘之貉,都是资本党,选民就是庄子的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 1 聂盘 字0 2015-06-19 22:03:50
🙂小心得请教一句 孟词宗 字112 2015-06-09 20:29:56
🙂美国内战之后,黑人政治地位有所上升 1 本嘉明 字145 2015-06-09 22:37:53
🙂本大能不能讲讲共和民主党的区别、特别是组织性到底在哪里? 金口玉言 字815 2015-06-09 08:04:07
🙂两党的区别在于税收以及预算 2 maturedpeach 字347 2015-06-10 1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