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 -- hwd99

共:💬3 🌺1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

评萨缪尔森对经济学的定义

黄卫东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例如,我国学者翻译的最新版第19版萨缪尔森《经济学》,分成微观经济学[1]和宏观经济学[2]分别出版,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学科”。虽然不乏学者批评,但是,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定义基本如此。

这个定义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到商品了,根据这个定义,与服务和公共产品等的人类活动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了,凯恩斯经济学主张加大政府投资,搞公共建设的主张,与商品市场无关,也就不算经济学了。显然凯恩斯经济学与该定义相矛盾。萨缪尔森《经济学》内容就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结合,作者在第三版称之为新古典综合,在第十二版增加了货币主义等学派的理论。由于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使人们更加认清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问题,作者在2009年初出版本书时,在前言前面,专门撰文《一个折衷主义的宣言》,明确宣示,本书主张混合自由市场经济和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的折衷主义,“倡扬现代混合经济的价值”。作者怎么可能会给经济学下一个与其内容相矛盾的定义,使本书自身的逻辑就存在问题?按照这个定义,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中的大部分,论证增加公共投资的理论和主张,根本就不该出现在本书中。在早期版本中,例如,第十版,作者在定义中还特地指明,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包括市场和非市场情况[3]。但是,我国的译者,当时是高鸿业先生,仍然翻译成商品,致使第10版中文版中,作者给经济学下定义的一句话本身就存在逻辑矛盾。

实际上,在英文原版中,作者所使用的词是goods and services,准确的翻译应是物品和服务。译者将服务丢掉,同时将goods翻译成商品。虽然goods可翻译成商品,但英语中比较正式的表达商品的词汇是merchandise,而且英文原版紧接着对经济学定义做了阐述,多次提到goods这个词,译者都很好地翻译成了物品。译者在译后记中还专门讨论了goods的翻译,提到可翻译成物品,产品、财货等等,就是没说,可翻译成商品,可是译者在这个最重要的地方,却将其错译成商品,这不是很奇怪吗?

主译者萧琛先生是北大经济学教授,对本书的理论体系和凯恩斯经济理论不可能一无所知,《微观经济学》[1]一书书后还专门有一张图,标识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萨缪尔森建立的经济学体系的直接来源是凯恩斯和马歇尔。这里很可能是译者的有意误译。译者翻译过来的这种定义,实际上抛弃了经济学中还有很多非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暗示经济学就是市场经济学。由于西方向我们推销市场经济,例如美国精英推销的以“华盛顿共识”为名的十大政府经济政策[4],虽然美国和西方从不执行这些政策[5],却千方百计让第三世界国家执行,市场化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我国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十分热衷于市场化,译者这样翻译,让初学者以为,市场经济是经济学唯一的内容,恐怕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长期以来,在这种思想的驯化下,从事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工作的人,都成了西方的崇拜者。

按照作者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一个社会的稀缺资源,从作者在此节对经济学定义的讨论[1]来分析,这个稀缺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了。从主流经济学理论来看,所谓经济学的资源,可分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这本书是入门教科书,估计那些初学经济学的读者是不知道这一点的。由于物质资源都来源于自然资源,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经济学定义的资源,则自然资源就有无比的重要性了。没有了自然资源,也就没有了配置稀缺资源工作的主要部分了,经济学要研究配置资源,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了。中国有句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说的这种情况。自然资源减少了,稀缺的资源就更稀缺了,我们配置资源的难度就更大了。我国的精英们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实行的政策,就是促进拿资源生产商品,换取美国政府开出的不负责兑现的美元欠条,由于美国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这个欠条还自动贬值赖帐,是个自动赖帐的欠条。在这种政策下,我们的资源在逐步减少,反映在价格上,就是我国的各种矿产价格猛涨,10年间,煤炭[6]、铁矿石[7]等主要自然资源价格上涨5倍以上,各种商品价格也随之猛涨。

回到作者的定义,我们的问题是,经济学知识能告诉我们,如何配置自然资源吗?例如,如果我们没有工程学知识和科学知识,经济学能告诉我们如何配置自然资源得到水泥、混凝土等产品吗?实际上,将1分水泥,2分黄沙,3分石子充分混合在一起,加水就会凝固,变成混凝土,这是材料工程学知识,不是经济学知识。因此,不是经济学,而是工程学,告诉我们如何配置自然资源,来制造水泥,混凝土,椅子,瓷碗和各种设备等人类需要的各种产品。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应该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这也是古典时期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例如,马尔萨斯在《经济学原理》[8]上就是这么定义的。但是,按照作者的定义逻辑,它应阐述人们如何安排人们的劳动,以完成各种经济活动。也就是说,经济学是关于如何配置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知识。这种定义,与工程学定义是非常类似的,按照古典经济学定义,应属于应用经济学,或者称经济工程学。

这里我们忽略了稀缺问题。在工程学任何一本教科书中,都不会讨论自然资源稀缺问题,即使它是稀缺的,因为自然资源稀缺条件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础,是我们求解问题的基本条件。我们的求解方法与基本条件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介绍的是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和原理,而不是强调问题的条件,它对我们改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无帮助。强调稀缺,纯属废话,这个废话,就是西方给我们推销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不断强调的关键内容之一。

从实际情况来看,失业,大量劳动力没有被利用,才是现代经济的常态。劳动力资源都没有充分利用,更谈不上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了。这充分说明了,如果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内容是教人们如何配置还是稀缺的经济资源的话,西方主流经济学在如何配置资源方面恐怕没有教会经济学家们多少东西。

总结以上分析,经济学没有关于配置物质资源的知识,如何配置物质资源的知识来自工程学;而现代社会总是有失业人员,人力资源总是过剩,政府总是将减少失业率当作目标,至少从表面看来,为西方政府工作的经济学家们,需要费心费力对付劳动力过剩,如何为失业人员安排工作岗位,减少失业,而不是对付短缺的人力资源。

从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来看,恐怕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也没有包含多少如何配置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知识。例如,以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为例,其主要内容是介绍价格随各种因素和条件变化的知识,少有讨论人力资源的配置。其内容属于对社会现象的规律性的经验总结。问题在于,现在的经济学教科书并不讨论这些规律的适用范围,而实际上,它们是有很严格的条件限制的。例如,商品需求量随物价上涨而下降,这是萨氏经济学总结的经济学主要规律之一,并不总是成立。例如股票价格,往往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量上升。19世纪初,爱尔兰遭遇灾荒的时候,土豆价格上涨,爱尔兰人反而消费了更多的土豆,也与这个规律相反。我们不研究和了解这种限制,也就很难利用这些规律,预测未来经济变化。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预测常常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恰当地把非普遍性规律当普遍规律。

美国精英忽视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推销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制度和理论,不谈其理论的限制,让人们不了解其缺点,从而相信他们推销的自由市场制度。他们推销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关于自由市场制度的理论,所说的规律,都是自由市场制度下的并不总是成立的经验规律。因此,很多人批评它们是宣传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科书,是宣传意识形态的教科书。

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总是受人们制定的制度和约定俗成等方式形成的文化和宗教所控制。经济学即是关于人们行为规律的总结,也是影响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其熏陶下,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就会被其左右。2001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长期担任美国内务部经济学家和总统私有化委员会研究部主任、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罗伯特 尼尔森,根据自己在政府工作经历,撰写了一部经济学著作,题目就叫《从萨缪尔森到芝加哥学派经济学都是宗教》[9],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发表文章评论它[10],参与讨论的普通读者就更多了。我国主流媒体却对此保持高度一致的沉默,不肯对此反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邓肯 弗利在其著作《睿智--亚当谬论及八位经济学巨人的思考》[11]中指出,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们的经济学说都是经济神学。西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Kenneth R. Hoover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经济学就是意识形态》[12]。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马克 林德曾发表与萨氏经济学篇幅相近的专著《反萨缪尔森论》[13],以萨缪尔森《经济学》为对象,全面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2009年6月,曾于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应邀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表“罗宾斯讲座”讲演上说,过去30年来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简直是无用之物,说得不好听是害人之物”。

近年来,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发表专著批评西方主流经济学。 2002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韩德强博士著《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竞争经济学》、社科院左大培研究员著《混乱的经济学》、2004年社科院余斌研究员著《微观经济学批判》、2008年出版《经济学的童话》、2010年出版《经济学的真相:宏观经济学批判》,全面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2005年张建平出版《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否定西方经济学对交换的解释。2011年陶永谊先生著《互利:经济的逻辑》,否定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公设。国内外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著作还有很多[14],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美国精英从不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管理国家,美国精英推销的以“华盛顿共识”为名的十大政府经济政策[4],其理论基础就是美国推销的西方主流经济学,但美国和西方从不执行这些政策[5],却千方百计让第三世界国家执行。通过教科书推销西方主流经济学,就是西方发明的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办法,从而让美国精英象控制国内老百姓思想一样,控制其他国家人民,尤其是精英的思想。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控制对手的思想,让对手听从指挥,是战胜对手的最佳办法。苏联崩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统治集团相信了美国精英推销的资本主义制度,取消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苏联解体,直到现在还内战不休,人口和人均寿命均大幅度下降,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无怪乎萨缪尔森有一句豪言[1],“如果我能为一个国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就不会在乎是谁在为他制定法律,又是谁在为它起草条约”。

虽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我国地位如日中天,成为我国主流经济学家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但是,美国顶级大学经济学专业很少使用它做教材。作者在第十版绪论[3]中指出,它主要用作初学者的经济学入门教材。美国的大学使用它培训普通美国大学生,以便占据他们的思想,从而在意识形态上让资本主义思想能够战胜其他思想,让资本主义制度深入人心。

美国通过经济学教科书进行的意识形态宣传,显然在中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信徒,以至于本书的译者,一位北京大学教授,担任过北大国际经济系主任;世界银行的顾问,为了更好地宣传西方的自由市场制度和理论,篡改原文到基本的内在逻辑都成了问题。而另一位译者,也是一位更加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大学教授,则将作者定义经济学的一句话都篡改得前后矛盾了。中国成为执行华盛顿共识政策最好的国家之一[5],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为荒唐的是,在这种意识形态训导下,一位在北京大学拿过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某位国家领导人,在国内会议上,口口声声称呼美国政府印制的不负责兑现的自动贬值赖帐的美元欠条为“美金”[15]。国家央行以外汇储备为依据,被动增发货币[16],增发的人民币都拿去换美元交给了美国精英,而换来的美元都储备起来,作为人民币增发依据,让人民币成为美元代用券,将国家最重要的主权,货币主权拱手让给了美国和西方。中国的精英们还制定政策,让美国人拿着印制的自动赖帐的美元欠条,就可以买走中国的工厂,成为中国人的老板,从而让美国人不再需要搞工业生产,就能不费吹灰之力,从中国获得各种产品了。

虽然现在中国人均生产的工业消费品和大部分基础产品都远多于美国;美国消费的工业消费品主要来自进口,国内基本不生产,但人均消费的几种主要工业消费品数量是中国人均 的4-7.5倍;人均消费支出是中国人均的30倍左右;中国人均生产的商品是世界平均值的4倍左右,但人均消费支出只有世界平均的四分之一[17]。中科院的一项研究估算,2011年,美国从中国免费拿走了3.66万亿美元财富,超过当年我国国民产出一半以上[18]。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弗格森将这种现象总结为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中美国[19]。这等于说,中国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这都是美国精英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控制中国精英思想的绝妙战果。中国的精英们还沾沾自喜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看不到物质财富的流失速度,也随着生产能力的增长而迅速增加。

―――――――――――――――――――――――――――――――

摘要: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我们指出,经济学没有关于物质资源配置的知识,如何配置物质资源生产各种产品的知识来自工程学;而现代社会的人力资源总是过剩,政府总是将减少失业率当作目标,至少从表面看来,为西方政府工作的经济学家们,需要的是费心费力对付劳动力过剩,为失业人员安排工作岗位,减少失业,而不是对付短缺的人力资源。西方主流经济学是经济神学,主要作用是向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宣传,控制对手的思想,让对手听从指挥,从而战胜对手。这一战略,成功地导致苏联崩溃。在中国的实施也非常成功,形成了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殖民地经济模式,使美国一年从中国掠夺的财富就超过上万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Samuelson, P.A. and Nordhaus, W.D., 微观经济学,萧琛主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 2012.

2. Samuelson, P.A. and Nordhaus, W.D., 宏观经济学, 萧琛主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 2012.

3. Samuelson, P.A., 经济学(上), 高鸿业翻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4. Fischer, S., Capital Account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ole of IMF?, in IMF Seminar, Sept. 19, 1997, 1997.

5. 黄卫东, 北京模式与华盛顿模式比较, 外链出处, 2014.

6. 近年来我国动力煤价格变化情况,外链出处. [update: 2013 [visit: 2013.

7. 田祖海 and 李穗嘉, 中国铁矿石进口价格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武汉金融,2012. 2012(2): p. 52-54.

8. Marshall, A., 经济学原理,朱志泰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9. NELSON, R.H., ECONOMICS AS RELIGION: FROM SAMUELSON TO CHICAGO AND BEYOND,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Reder, M.W. A COLLECTION OF BOOK REVIEWS OF: ROBERT H. NELSON, ECONOMICS AS RELIGION: FROM SAMUELSON TO CHICAGO AND BEYOND. [update: 2005 [visit: 2005 12.21]; Available from: 外链出处.

11. Foley, D.K., 睿智--亚当谬论及八位经济学巨人的思考,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12. Hoover, K.R., economics as ideology, Keynes, Laski. Hayek and the creation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3.

13. Linder, M., 反萨缪尔森论,梁小民译,1974年德文版,1977年英文版, 上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2.

14. Coleman, W.O., 经济学及其敌人:反经济学理论200年,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5. 李克强, 李克强总理的经济公开课, 第53分钟,中央电视台发布,外链出处, 2013.

16. 周其仁, 货币的教训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 货币制度重于货币政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7. 黄卫东, 从中美人均生产和消费商品量分析物资的流向. 经济导刊,投稿,外链出处.

18. 杨多贵等, 国家健康报告.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 北京, 2013.

19. Ferguson, N., 货币崛起,高诚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9.

关键词(Tags): #经济学#意识形态#教科书#主流经济学#宗教通宝推:唵啊吽,小河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