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海训十日谈 -- 胡胡

共:💬100 🌺12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海训十日谈(四)吃、喝、拉、撒、睡之一

我这个海训的系列,蒙河里的各位朋友的不弃,给了不少面子来捧场。我心里确实十分感激,再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东西,其实说白了完全是流水帐。也真亏了河里的各位大人们脾气好,能耐着性子看下去。可我不能老是这么厚颜无耻的,拿流水帐骗大家的花不是?就是大家不计较,我自己也看不下去了。所以,这一篇我换个写法,写写海训生活中密切相关的五个主题。题目好像俗了点,不过咱们不也得先满足这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才能有能力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不是?总之,大家先看着,要是觉得那不合适,别客气,尽管提砖来劈,我保证虚心改正。

那就先从这个吃上开始。中国人最讲究吃,“民以食为天”是流传千年的古训。军队更是不用说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场撕杀、总要先填饱肚子吧?所以这吃,放到部队里,应该是仅次与政治工作天字第二号的要紧事了吧!

可是这吃的怎么样,吃的好不好?如果没有比较也体现不出来。这海训的伙食水平怎么比呢?当然是和平时在驻地时候的水平比,才有个可比性。

我下连队那年是2000年,当时陆军一类灶伙食标准是义务兵每人每天6.9元(具体数字可能有误,但是误差不会超过几毛钱)。这是什么概念,当时2000年的消费水平,七块钱也就能在KFC里买个汉堡。而我们英勇的人民解放军要靠这7块钱满足一个正处于发育阶段,每天要进行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青年每日所需的热量和各种营养。这要是放到米国,估计没人相信。就是放到普通百姓家,这点钱要喂饱个大小伙子估计也可能够戗。可部队不光做到了,而且还花不完,每月都还有赢余,您信不信?

谁让咱们解放军不管是战斗队还是生产队呢。基本上每支部队,除了驻扎在城市里没有条件,都会想法设法自己种菜养猪,养鸡养鸭,搞点副业生产。搞的好的部队,基本一年到头的菜肉都是自己产的。

伙食管理基本是以连为单位,每连有自己的炊事班,负责全连的饭菜。我所在的连队,早上一般都是馒头、咸菜、稀饭或者豆浆,一人一个鸡蛋。说到这个鸡蛋,有个典故,据说是王震将军怕当官的克扣战士伙食,所以规定这个早上的鸡蛋只能是水煮的,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不过那时侯绝大多时候是整个煮的,偶尔也有炒蛋,估计也是为了换换口味。连队的馒头我颇为怀念,大小也就比小笼包子略大,非常劲道,我一般能吃五到六个。我有个福建同学,高高瘦瘦的,饭量极大,一次居然吃了十二个,把连队的老兵都吓了一跳。

如果说早饭还可以的话,中饭和晚饭就完全不能让人满意了。一般都是三到四个菜,但荤菜极少,基本上就是几片肥肉夹杂其中。主食都是米饭,质量更差,都是陈年米。而且当时这个连队菜地,由于当初下种时可能欠品种多样化的考虑(毕竟也不是专业种菜的),那时侯是茄子大丰收。基本上每顿饭都有茄子的一道菜,炊事班也是动了脑筋的,或凉拌或红烧,但顿顿吃谁也受不了啊。又不愿意花钱买别的菜,所以还是得做,一直持续到海训前,吃了有二十天的茄子。我是一下子就吃伤了,回来很久都再没碰过茄子了。记得有一次,中午饭有道牛肉炒什么来着,牛肉还挺多的,大家还迫不及待的伸筷去夹,可吃了第一口的时候就又都吐出来了,牛肉已经有点变味了。后来知道,是炊事班放的牛肉一直舍不得拿出来吃,结果放的有点变质了,才害怕浪费拿出来做了。结果照样是浪费了,也没人领情。

这样的伙食不挑剔的话也就是能吃饱,吃好是谈不上的。战士们都是在能吃的年纪,这老是没荤腥也不行啊,纷纷到服务社买零食吃。记得我那时那种温州的乡吧佬卤鸡腿和卤蛋就没少买过。

说实话,这种情况我觉得也不能都怪到连队的主官。主要还是部队经费紧张,一般来说连队这级除了伙食费其它就没什么可供支配的钱了。所以想搞点什么建设啊,装修士兵俱乐部,买点书籍、上面来工作组需要招待,这钱从那出啊?就只能是从伙食费里出了。不过有的狠的连队,一百多号人每月两万块的伙食费,他一个月能给你节余一万块钱,这就怎么也说不过去了。本来这种现象也是三令五申不允许的,估计这两年情况能好点,但是完全消除估计还不太可能。

说了这么多,该讲讲海训的伙食了。前面讲了,海训训练的强度是很大的,如果在吃上面还马虎的话,战士们也不答应了。再说在外面驻训,指不定什么时候有领导来检查。饭菜不好,肯定会被批评不关心战士等等只类。何况时间又短,就算出点血,也花不了多少钱,当地政府也有慰问品送来。所以连队的伙食水平一下子就飞跃了好几个台阶。基本上以肉食为住,中饭排骨、晚饭鸡肉,要么就是中饭鸡肉,晚饭排骨,(鱼因为不好做所以不太吃)虽然单调点,毕竟都是吃肉,大家还是很满意的。可惜那时天气太热,自己也没吃下多少。

除了这两顿正餐以外,还有加餐呢。前面不是说过了,早上和下午训练都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这个时候,炊事班的小车就推到训练的堤坝上。刚烙好的蛋花饼香味远远的就飘了过来,自然都坐不住了,往堤坝上跑过来。除了蛋花饼还有用来防暑降温的绿豆汤,而且绿豆汤还加了银耳、红枣和冰糖,喝一口甜丝丝、凉飕飕,再咬一大口蛋花饼。嘿,甭提有多舒畅惬意了。每天训练当中,最为期盼的就是这一时刻了。只可惜,那饼子是按着人头做的,一人也就一个,我每次总是觉得还没吃出什么味呢就吃完了,想再来一个又没了。平时那又不做这东西,一直也就没机会能好好吃上一次。真有点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现在想起来也颇觉遗憾。

再说说喝了,喝自然是喝水了。但就是这个水,确实也有不少的故事。我们所处的那个村子,生活用水全部是井水。但是这个地下水量也是有限,特别是那年夏天天旱,我们去前后两个月都没怎么下雨。突然多了好几百人,这用水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起来。去后的第三天,我们住的院子里的那口井提上来的水已经泛黄了。其他连排的情况也跟我们排的差不多。怎么办?总不能和老百姓抢水喝啊。所以营里下了命令:除了炊事班所在院子的那口井用来供应作饭和喝的水,其他的井水一律不许动。

炊事班每天烧开水两次,出发前统一灌到每个人的军用水壶。当时正直盛夏,最高气温都在三十八度以上,站着不动都是满身大汗,更何况每天八个小时的高强度的训练。炊事班的这点水根本就不够喝的。水不够喝怎么办啊?只能到当地村子里的小卖部去买,平常卖两块钱的娃哈哈矿泉水那时就涨到三块了。可是再贵也得喝,渴的那滋味更难受啊。平均每天花十块钱买水喝,比我的伙食费还高。可就这样,我每天还就一个感觉:渴!

喝的水这么就算解决了。其它就怎么将就怎么来。早上洗脸刷牙就别想了,吃完饭的饭盆拿卫生纸擦擦也就得了。最难受还是每天晚上训练完回来的时候,虽说也是尽量在海里把自己涮干净再回来,可您想那海水能洗得干净吗?一干身上就是层泥痂,要多难受有多难受,真是想用干净的水好好洗洗。可这井水还不够喝的呢,那还有多余的来洗澡呢?

最后还是我们那个排长想出了办法。他到了之后第二天就走访了一家五保户,家里有两口井,就一个老奶奶,所以也没什么人用水。老奶奶心眼好,答应让我们晚上过来洗澡。这可是让我们高兴坏了。晚上吃完饭,端着脸盆我们排就全去了。虽说有水可供洗澡,但我们也不敢多用。三盆,就三盆水,一个澡必须洗完。简单给您叙述一下这过程,头盆洗头洗脸、二盆给身上打香皂,最后一盆冲身子,ok,it’s over!虽说有点仓促,可也总比没有强。

洗完澡立刻就舒服多了,神清气爽的就往回走。路上看见别的排的人正在外面乘凉呢,突然一人,晒得黑黑的都看不清五官了,咧着嘴就剩一口白牙冲我笑呢,笑得我心里都发毛。心说,这是谁啊,跟黑人似得,干吗冲我笑?走近一看,不是我一个同学吗,外号马户(合起来看看),这才两天怎么就晒成非洲难民了!跟他一聊才知道,他们排可没我们排那么好的条件,身上难受的没辙,就在我们院子前头那个池塘打水冲了冲。我一听完,瞠目结舌,半天也没吱声,随便说了两句就赶快回了。他们怎么用了那个池塘的水啊,我们排的战士起夜,懒得跑到连里搭的简易厕所,就直接在那个池塘解决了,我也贡献一份子。这当然不敢跟同学讲了,悄悄的还是回去算了。

先写吃喝了,剩下的三个部分咱们下回再说。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