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谈谈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真伪(一):人殉 -- 石头布

共:💬54 🌺4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五)八风不动、变废为宝和地铁车厢

谈谈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的真伪(五):八风不动、变废为宝和地铁车厢

据说苏东坡曾自夸:“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被佛印禅师批了两个字:“放屁”。东坡先生坐不住了,飞船过江去吵架,留下“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笑谈。八风不动的定力可真是可遇不可求啊,但这这世上如此定力的东西还真就有。

一,八风不动的蚌壳摆图

濮阳西水坡有三处蚌壳摆成的图案“遗迹”,被解读成龙、虎、鹿、蜘蛛等等。历经六千余年的“八面来风”,还就是纹丝不动。读者该问了,那“蚌壳龙虎”埋在地下,哪儿来的风呢?地下也是有“风”的哦,那就是无所不在的地下应力场。土壤中存在由温度变化、地壳运动、外界扰动等等造成的应力场,长年累月的牵扯推挤足以破坏陶器,破坏人类遗骨,蚌壳摆成的图案能不能幸免呢?

说得具体一点。土壤远不是理想介质,其物理组成、孔隙率、水饱和度都是不均匀的,所以温度变化导致的胀缩程度也不均匀,这在土壤里产生随机方向的应力场。有的人或许有疑问,地下深处的温度变化能有多大呢?M45墓和蚌图的埋藏深度在六千年后的今天才仅仅有1.25--1.5米(之所以这样浅跟西水坡本身处于高地有关),在最初的几千年里它肯定远不足一米深。在这样的深度,地表气温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六千年来,每个寒来暑往中土壤都有一个胀缩过程。假设蚌图的东侧和西侧的土壤,在其孔隙率和水饱和度等等方面存在哪怕是微小的差异,其胀缩程度就会有所不同,产生的效果就是蚌图被推挤或者拉伸。此类的扰动力量在任意方向上都存在,年复一年地推挤牵扯着地下土壤中的所有物体。

土壤内部性质的不均匀性不仅是随机无规律的,而且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例如孔隙率和水饱和度),而气温的变化也是由昼夜循环、冬夏循环、大暖期和大冷期的循环等等不同尺度的周期复合而成的随机过程。在这样的随机扰动下,除非特别坚固,土壤中的松散物体不可能保持原样不动。

在持续六千多年的推挤牵扯下,我们看到M45墓主的遗骨已经离散化了:他的身高由1.71米变成了1.84米(发掘人员从头到脚拉皮尺一量的结果)。他的脚面塌落了,脚趾落到了脚跟的下面。王大有说是脚趾被截,不确,可能他觉得把墓主说得越惨越像蚩尤吧。但实际上脚趾并没有斩痕,下葬时候也不会单把脚趾捡回来而脊椎却不捡回来。他的脚面是被地下的应力扳断的,脚趾也被扯脱了,散落在脚跟下面。有较强链接的人骨关节尚且如此,本身就毫无链接力的离散蚌壳摆成的图案在这六千年的随机力场的扰动下,早就变成一堆乱蚌了。但我们来看看这些蚌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要说没有漫漶不清之处,就连龙的爪尖都纤毫毕现,清晰无比,这真是“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的苏东坡啊,神奇吧?

再看另一个蚌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注意骑龙者的两条细腿的笔直程度,还有蚌图边缘的清晰整齐程度(骑龙的人的小小身形所体现的"真实比例",其实也是现代人才有的构图观念)

地下应力远不止温度应力一种。在1.25--1.5米或者更早的不足1.0米这样浅的地方,外部压力的影响同样显著。一颗大树的自重每年都会增加,产生的应力由根系传递给土壤,由土壤的新变形来平衡。由于根系形态的随机性,这种应力也不可能是完全均匀的,必然对蚌图产生有力的扰动。甚至仅仅由于根须的生长所产生的挤压同样可以扰动。不需大树,灌木根须的生长也可以把蚌图挤乱。而整整六千年的漫长时光里墓的周围没有长过一棵树和灌木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地壳运动也可以导致土层位移,强地震波可以传出几百公里依然保持掀翻饭碗的力度。而光历史上有记载的发生在河南河北附近的强地震就不下十起,那还是近两千年的,六千年里发生的地壳运动事件就更多了。

然而在如此多的扰动因素下,蚌图竟然历经六千四百余年纹丝不乱,从龙的指爪的清晰和准确程度以及骑龙人两条细腿的笔直程度来看,它曾经发生的位移几乎为零。它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在地下。这不是神迹是什么?

二,变废为宝的蚌壳

对古人来讲,敬神是天字第一号重要的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神比打仗还重要,仗能不能打得赢全赖神意。所以他们总是把最大的心力、劳力和物力倾注到敬神的活动中。与神有关的东西都要用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材料,哪怕它再难加工也在所不惜。在商代的青铜材料从不用作农具,全部打造祭祀礼器和武器。红山和良渚先民用玉礼神,玉的硬度大于石头,要用水混合着石英砂缓缓琢磨,从切割玉料、雕琢成型、到修饰抛光,一件精美玉器耗工往往以年计。再不济的也是用彩陶礼神的,仰韶文化的许多精美陶器都不是生活用具,而是宗教活动的道具。

西水坡的蚌壳图案,就是另外一个极端了。蚌壳在今日好像颇稀奇,但对水产丰富的西水坡古人来讲,却是生活垃圾。他们的沼泽环绕的环境下蚌类是食谱中的大宗,蚌壳是日常食余之弃物,就像我们每天吃剩的的鱼刺和猪骨头。我看鱼刺的形状比蚌壳更灵动飘逸斐然成章,如果为你所敬仰之物造一个像,你会使用吃剩的鱼刺做材料吗?恐怕你不会,何况虔诚的古人呢?但是西水坡古人似乎不在乎,为敬奉伟大的首领或者巫师的亡魂,让他驾龙御虎升天遨游保佑族人平安,他们为他摆了一个”龙虎图案”, 用的材料是,是 。。是生活垃圾---蚌壳, 当时还无法避免的散发着腥腐的气味。如此敬神,对六千年前的古人来讲,实在太前卫了。然而跟另一个事情比起来,这还是小问题。

三,拥挤的地铁车厢

上古中国的信仰类似今天的萨满巫术,认为万物有灵。动物死了之后魂气不灭,骨骸虽是浮魂常居之所,但浮魂也会游动四方,充斥四冥,无所不去。正因为如此,上古时代祭祖是不去坟上的,只在宗庙宗祠之内。《论衡--四讳篇》:“古礼庙祭,今俗墓祀”。《后汉书》蔡扈说:“阅古不墓祭。上古偏重灵神,不重尸体”。 就是说三代之前人们祭祖,都是在宗庙里为祖先造个像(像红山的祖神庙),或者简化为立个神主牌位,祖先的魂灵就常来系属于其上,聆听祷告。因为它是无所不在无远弗届的,所以无须去坟上祭祖。

如果西水坡的蚌壳“龙虎图案”真是古人所作,其用意也是要招引龙虎之灵神来寄寓其中,供墓主驱使。所以一定要用最好的材料,最精工的艺术来展现诚意,但我们也看到了这些条件都没有满足。最严重的是,蚌壳是河蚌的骨骸,也是河蚌的魂灵的常居之所,在古人的观念里,这蚌壳龙虎图案就像北京早晨七点拥挤的地铁车厢,挤满了河蚌的魂灵。龙与虎这样高大上的灵神,何忍与之为伍? 请神一点诚意都没有嘛。出于这个最基本的巫术观念,上古时没有用动物骨骸为神造像的, 西水坡的这些蚌壳龙虎和所谓“四神”的图案,完全与古人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

在1988年的专家现场会纪要里提到,发掘中发现了40多堆蚌壳,《发掘简报》里说出土了数吨蚌壳。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成堆蚌壳?古人“视死如生”,生前需要什么,死后也需要。用食物给死者陪葬并不鲜见,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常见猪头被砍下的整猪陪葬。那么遗址中成堆的蚌壳,或许原本是鲜蚌,是作为食物陪葬的,因为那是他们主要的肉食来源。至于成堆的蚌壳如何变成了“龙腾虎跃”蚌壳图案,就不得而知了。网上有很多猜测,我就不效颦了。

从专家现场会的发言来看,当时会场里就弥散着怀疑的味道。虽有人表达了对蚌壳龙虎的不信任,但攻击的火力却主要集中在“人殉”上面。这大概一是因为上面有人定了调子,二是龙虎蚌图当时被境内境外的媒体广为报道,社会上由民族情感衍生出来的下意识的偏信意愿十分强烈。上下合力,遂成潮流,老虎屁股不是那么好摸的。

对“人殉”的质疑并非不关痛痒,“人殉”和龙虎蚌图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人殉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唯一的支撑点就是龙虎蚌图的存在。而龙虎蚌图唯一的呼应就是“人殉”,因为这个墓太寒酸了,墓主尸骨不全,墓内一贫如洗,埋深在六千年之后才有1.25-1.5米。否定了“人殉”,龙虎蚌图的可信性就被否定了一半,所以“人殉”是支持者必守的一条线。《发掘简报》宁可在剖面图上留下明显破绽,也一定要主张“人殉”。

也许读者要问了:你是不是闲得蛋疼?西水坡出了一条龙容易吗?你难道不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为什么不乐见其有,反而一定要摸老虎屁股呢?这就要从这条龙的形象上说起了。

蚌壳龙虎的疑点非常多,我前面只说了三个,其他的懒得说了,在龙的形象上的疑点却不能轻轻略过。虽然网上已经有人指出了,但我认为话还没说透。而且,西水坡这条“龙”,把龙崇拜的实质给庸俗化了,完全是对我们祖先雄大高远的精神世界的亵渎。

通宝推: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