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四川的铁路1 -- 老老狐狸

共:💬78 🌺84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远兄,你贴出来的数据实在不靠谱。作为业余爱好者,肯定没

不远兄,你贴出来的数据实在不靠谱。作为业余爱好者,肯定没办法核实每一个数据,但对于明显有逻辑硬伤的数据,使用要慎重。

59年,安徽全省共有92个县级单位,调查36个县,差不多40%,说代表了全省的情况,不为过吧?

实行“责任田”办法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亩产比一九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而未实行“责任田”的三十六个生产队,平均仅比六○年增产百分之十二。

实不实行“责任田”都增产,这不像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完全应当是在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的完美时代嘛!

如果这只是刻意取增产的生产队做的调查,那这种调查有什么意义?能靠这种不靠谱调查得出的结论来指导全国农业政策?尤其是全国已经连续两年大幅减产的情况下。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提及曾希圣在1961年"包产到户"的成绩是:

“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

这和回忆安徽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桂林栖的歌德文章选取的数据相同,也就是说61年安徽粮食总产量不是统计资料上的629万吨,而是945万吨,是增产40%,而不是减产6.77%,这就和您采用的36县调查数据接近了。

可惜,这个没给出正式出处的数据同样不靠谱。

在61年全国一片惨淡愁云中,安徽居然逆势增长40%,这个创造奇迹的天才居然翻年就被撤职了,千古奇冤呐!

一种观点居然要靠编造的数据来支撑,实在是太悲哀了!

10月18日看《人民日报》,第8版的文章《忠诚的战士 光辉的一生》是《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所作的一篇回忆文章,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64/13175/1181714.html,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数据:“曾希圣又根据安徽的自然特点,提出了以“改变夏秋收成比重、改种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三改”方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55年,安徽粮食全面丰收。全省夏秋实产粮食共1152.9万吨,超过国家下达计划的28.88%,比历史最高产量的1953年增产244.5万吨。”,曾在1961年在安徽大搞"包产到户"的成绩是“1961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亿斤,比1960年增产54亿斤,增产幅度达40%”,本来,为历史人物作传,澄清事实是最关键的,尤其是数据,我深为这个数据感动,于是找来相关统计资料证实。

首先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记载:1961年安徽省粮食产量“629.0万吨”。不是传中所说的189亿斤(945万吨),我开始以为是两个数据口径不一样,但是,同在P427,1953年安徽粮食产量908.4万吨,1955年1152.9万吨,与传中数据完全一致。

那么,是不是《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记载的1961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恰好印刷错误呢?考虑到改革前我国农业主要是粮食产业,粮食产量的变动直接使得农业产值同步变动,我用安徽省同时的农业数据进行对比:

同书P418记载:以1952年为基期100,安徽省1960年GDP为133.2,其中农业为85.9;1961年GDP为95.1,农业为70.3。又,以上年为100,1961年GDP为71.4,其中农业为81.8,由70.3/85.9=81.84%,这证明这些数据是自洽的,事实是1961年无论是安徽整体经济,还是农业都是大幅度倒退的,那么,1961年粮食增产40%从何谈起?

那么,是否《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的资料出处就有问题呢?我再用《安徽统计年鉴2000》记载的历史农业数据进行校核:P277记载,按照 1990年不变价格,1960年农牧渔业总产值862945亿元,其中种植业740705亿元;1961年农牧渔业总产值681173亿元,其中种植业 564072亿元,请注意,这里是不变价格,事实非常清楚,1961年安徽农业是大幅度倒退的,根本不存在什么粮食增产40%的奇迹。

又同书P12记录,1961年GDP为上年71.39%,其中农业为81.79%,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里的数据是完全符合的。

安徽省1961年粮食产量明明是629万吨,跌破了1949年水平,可是《曾希圣传》编纂者为什么要把这个数据拔高50%呢?(从文章数据推算的1960年粮食产量与统计资料记载却是相符合的),出处何在呢?

文章中称曾在安徽抓农业“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没有全面地反映1950年代安徽农业的情况,我把《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P427页记载的1950年代历年安徽粮食产量数据列表显示如下:

  年份 粮食产量(万吨)

  1949 639.2

  1950 675.0

  1951 877.5

  1952 891.5

  1953 908.4

  1954 777.3

  1955 1152.9

  1956 908.8

  1957 1027.0

  1958 884.5

  1959 701.0

  1960 674.6

  1961 629.0

  事实上,同页数据显示,安徽省历史上粮食增产最快的时期是1962-1976年,1976年达1684.2万吨,比1961年增产1000多万吨,增长1.7倍,年均增长6%,而在率先实行联产承包的1977-1980年,在全国增产12%以上的同时,安徽省粮食产量却下降13%以上.

外链出处

至于您提到的

这以后,田和陈伯达因此下去调查,刘等等也都下去调查,调查以后,全部改变看法,赞成包产到户

还将“全部”、“赞成”涂黑强调,在我看来,所谓“全部”一般都是不可能的,后来人写的这种强调“全部”的文章一般都不靠谱,哪有那麽多“绝对”、“全部”、“一致”。另外真理往往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对同样一件事,大家看法不一样,太正常了。

毛泽东先是同意曾希圣试点,根据实践结果,反对一窝蜂瞎推广,完全看不出那点有违民主精神,有违科学原则。

无论是搞工业、搞农业、搞一切事业,都要认真,要钻研方法,所谓“一包就灵”,其实不过是不愿承担责任的懒人思维而已。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发了胖的罗密欧,小楼春雨,阴霾信仰,楚庄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