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四川的铁路1 -- 老老狐狸
请注意,本狐说的是:和他“同时代战友”。
主席到了晚年,尤其是林彪事件之后,确实有很多举措没走正常程序,应当批评,比如:
散会后,除毛泽东以外的政治局成员转到人民大会堂,周恩来主持继续开会,落实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会议一致同意邓小平列席政治局会议和参加政治局工作,作为政治局委员将来提到十届二中全会追认,并补为军委委员,参加军委和军委办公会议的工作。
当时的政治局委员们真是发自内心一致同意?未经中央委员会就参加政治局工作合符程序吗?
苛求前人是很容易的,实际处理拿捏分寸却很难!
我看《朱镕基传》(98年出版的,当年很佩服,后来觉得没意思,当废纸卖了!),91年4月增补朱镕基、邹家华为副总理,是邓小平办公室给人大去的信!
一个普通的退休共产党员!
从个性来讲,主席是很有主见的,对他认定的事儿,除非你真正说服他(就像50年的小平同志和65年的吕正操同志),面对不同意见,他会想尽办法来说服大家,由于他的历史成就和强大的逻辑思辨,往往是持反对意见的同志最终放弃,就像73年12月,江青他们不也一致同意邓小平“参加政治局工作”?
举个例子:
50年出兵朝鲜,10月2日书记处开会,多数同志不同意出兵,在43年就被授予“最后决定权”的毛泽东撤回已写好的出兵电报(至斯大林的),重新发的电报是书记处的多数意见。但毛泽东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随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议上做工作,争取到彭德怀等同志支持,最终说服了大家,这才有出兵朝鲜的决策。
引用一下侧翼:【原创】辉煌军史中的小故事 5:
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最典型反映了主席对民主程序的尊重和对自身观点的坚持。
再回到你提到的包产到户的例子:
第一,主席并非完全反对包产到户试点,主席反对的是一窝蜂不加思考地后退,曾希圣向主席汇报要在安徽搞包产到户,主席未反对试点,安徽也确实搞了;
第二,西楼会议一团浆糊的决策真要拿到全会、政治局会议上讨论,大家畅所欲言,我相信,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就包产到户的结果来看,我认为主席是对的。
我这里给个安徽粮食产量和全国同期对比:
年份 全国产量 安徽产量
万吨 增长(%) 万吨 增长(%)
1959 16968 701
1960 14385 -15.22 674.6 -3.77
1961 13650 -5.11 629 -6.76
1962 15441 13.12 670.7 6.63
1963 17000 10.1 697.7 4.03
1964 18750 10.29 812.1 16.40
1965 19453 3.75 966.6 19.02
…… …… …… …… ……
1976 28631 1684.2
1977 28273 -1.2 1500.5 -10.1
1978 30477 7.8 1482.6 -1.2
1979 33212 9 1609.6 8.6
1980 32056 -3.5 1453.9 -9.7
1980年比1976年增长 12 -13.67
60年底曾希圣在安徽开始搞包产到户,粮食减产幅度比同期全国(未搞包产到户)减产幅度大,七千人大会后,曾希圣下课,李葆华取消“责任田”,继续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进行集体经营,安徽逐渐恢复,增产幅度超过全国。
万里在安徽搞包产到户,安徽粮食减产幅度远大于全国同期,1976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大约37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以上.而到1980年,安徽人均粮食产量295公斤左右,比全国低10%,这就是安徽带头分田的业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还有个反例是第二次庐山会议设置国家主席 1 不远攸高 字414 2014-03-09 07:27:17
🙂消息不对称啊 6 此路不通 字132 2014-03-16 23:36:22
😜兄弟来举个反例浇浇冷水呗 1 不远攸高 字1210 2014-03-09 06:55:26
😁欢迎举反例泼冷水!
🙂过了修改期限 1 老老狐狸 字159 2018-07-24 02:56:58
🙂你这种拿安徽和全国做比较的做法值得商榷,安徽自己这么比 1 不远攸高 字1559 2014-03-10 04:22:51
🙂这两个资料其实就是一个资料 7 林风清逸 字1470 2015-07-23 21:14:41
🙂我引用的目的就是想说这是一个资料,当年也没有NGO 1 不远攸高 字335 2015-07-24 20: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