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二:五脏命分 -- 弦音醉舸

共:💬3 🌺1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二:五脏命分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于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滑利矣。卫气和则分解滑利,皮肤调柔,腠理緻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五脏不受邪气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愚智贤不肖,毋以相倚也。然其有独尽天寿,而毋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不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者,亦有长短、小大、厚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十五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喜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喜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操持不壹,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大则喜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欲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喜鬲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急,为息贲;肝下则安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也,肝脆则喜病消瘅易伤也。肝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肝偏倾则胁下偏痛也。

脾小则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善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加于大肠则脏外善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也;脾脆则喜病消瘅易伤也。脾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脾偏倾则喜瘈喜胀。

肾小则安,难伤也;肾大则喜病腰痛,不可以俛仰,易伤以邪也。肾高则善背膂痛,不可以俛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俛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喜病消瘅。肾端正则和利难伤也,肾偏倾则喜腰尻偏痛。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喜常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骭者心高,□骭小短举者心下。□骭长者心坚,□骭弱以薄者心脆。□骭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骭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掖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好肩膺者肺端正,胁偏竦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菟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

黄帝曰:善哉,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感也,甚寒大热,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

伯曰:五脏六腑者,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内经》中五脏理论的驳杂不精,本篇尤其重要的原因恰恰在此,是理解经脉医学体系的命门!!这一章节的重点是概述了人体经脉、卫气、志意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强调人赖血气精神以生,故人之血气营卫志意和调,则六腑化谷,五脏不受邪,人体处于平和状态。“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斜者”,这里强调五脏不过是人体的一个部位,因人体质及体型的不同,而有小大高下坚脆等区别,而五脏在人体能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因,是五脏藏精神血气魂魄,这与后世中医学中那虚无飘渺哲学化了的五脏有着很大的区别的,这才是符合传统医学天人相应原理的五藏观。

基于上述的五藏观,就可以理解“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化变而生于气血,故守经隧焉。”也就是说,五脏也都是身体运行血气的一个环节(通过经脉),如果五脏的血气不和,也会发作用于周身的血气,以至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至于治疗,只要守住经脉就行了。具体分述如下:

1.心藏神。如果心脏因为内伤,而出现气血运行障碍,会出现两种可能:实:心气有余则喜笑不休;虚:心气不足则忧。如果心脏本身的这种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只会出现一些皮肤毫毛怕冷阵寒的迹象(“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神不定则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那么治疗方案如下:

1)心气有余:泻手少阴之别络(通里),浅刺出血(出血勿之深斥,毋中其大经);

2)心气不足:爪切手少阴之别络(通里)以致气,然后行针刺补法(刺而利之,毋出其血,毋泻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3)在体表出现相应症状(洒淅起于毫毛),可以用浮刺如腕踝针留针(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足,神气乃得复)。

如果心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通里,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2.肺藏气。如果肺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虚:气不足则息利少气。如果肺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皮肤微病,命曰魄气微泄(皮肤病)。治疗方案如下:

1)肺气有余:泻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2)肺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列缺)。

3)在体表出现相应皮肤病(不是所有的皮肤病,慢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在针刺治疗同时还需要心理疗法辅助:“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自伏,邪气散乱,毋所伏息,气泻腠理,真气乃相得。”,也就是说局部按摩留针一段时间,悄悄出针,然后告诉患者,不要怕痛啊,我要扎深一点啦,患者必然会紧张,这种状态,会让人体精气骤然退藏,那么邪气因没有载体而散乱了,邪气就会从针孔外泄皮肤。

如果肺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列缺,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3.肝藏血。如果肝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血有余则怒;虚:不足则悲。如果肝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孙络外溢,经有留血(体表可见到血络)。治疗方案如下:

1)肝血有余:泻其盛经,出其血。

2)肝血不足:补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至脉大,疾出其针,毋令血泄)。

3)对于在体表出现的血络,刺出其血即可(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病)。

如果肝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蠡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4.脾藏肉。如果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形有余则腹胀溲不利;虚:不足则四肢不用。如果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肌肉蠕动,命曰微风。治疗方案如下:

1)脾气血有余:泻其阳经。

2)脾不足:补足太阴之别络(公孙)。

3)在体表出现相应肌肉蠕动症状,可以留针在分肉层面,以待卫气(取分肉间,无中经,毋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如果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公孙,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5.肾藏志。如果肾脏出现内伤,也有虚实两种变化:实: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虚:不足则厥。如果肾脏自身的气血障碍尚没有引起全身气血的障碍,那么在体表出现的症状就比较轻微:骨节有动。治疗方案如下:

1)肾气有余:泻足少阴之别络(大钟)。

2)肾气不足:补手太阴之别络(大钟)。

3)在体表出现相骨节微动,也只需要在相应骨节周围浅刺(即取之,毋中其经,以邪乃能立虚)。

如果肾脏的气血障碍,引起了全身气血的运行障碍,就应该取深刺大钟,并根据患者的肥瘦长短以及季节的不同来定针刺量(“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气实者当泻实:吸盛进针,摇大针孔,以引邪外出(虽然是内生之邪,但针刺可以泄气,邪随气泄);气虚则当行补法(参照呼吸补泻法)。

以上讨论的五脏见症也好,治疗也好,都偏于抽象,但这里强调的概念很重要,五脏中某一脏器自身的紊乱,会引起体表见症(其气血紊乱的程度及对周身气血的影响程度决定在体表见症的多寡),五脏自身紊乱所产生的“邪气”会因为经脉气血的关联与流通,表现在全身(“四肢百骸,三百六十五节”),这与现代医学理论无矛盾之处。后世那繁复的五脏理论是应中药的运用急剧扩大的需求而生的,是为中药学理论服务的,而传统中药学理论从来都是支离破碎,没有一个经典而完整的体系,那为之服务的五脏理论变得繁复离奇,就不足为怪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通宝推:西电鲁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3
    •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二:五脏命分 O

      • 🙂请教两个问题 西电鲁丁 字118 2014-01-21 00:41:45

        • 🙂 2 弦音醉舸 字191 2014-01-21 03:01:37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