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一:脏腑之一 -- 弦音醉舸

共:💬1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一:脏腑之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邪僻不至,长生久视。是故怵惕思虑者,流溢而不固。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椫散而不藏。愁忧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理。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敢正当人,缩而挛筋,两胁骨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能,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脏已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胀,经溲不利。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察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而谨调之。

这篇文字,简而言之是谈论“身心相关”话题:情志对五脏及身体的影响及五脏虚实对情绪与身体的影响。

情志与五脏(身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就在于“血脉营气精神”的一体。“至其(血脉营气精神)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即当五脏所藏的血脉营气精神发生病态变动时,就会出现“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这类神志精神症状。

反之,情绪变动也会直接影响五脏气血的变动:“怵惕思虑者,流溢而不固。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椫散而不藏。愁忧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理。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并表现为一系列的身体症状。

本文提出一则至关重要的理论:“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五脏不可伤,伤则影响寿夭早晚,其中“伤则守失而阴虚”一语,明谓当五脏伤时体内气血虚馁(阴虚),体内气血虚馁则生气无源,体内体表气血交换失常,处于消耗态势,无源之水必有终时,故“无气则死”。

“五脏已伤,针不可以治之”!对于五脏已伤的状况,针灸处置不仅效验难获,反易造成晕针而引发循环衰竭,这种情况临床颇为多见,当谨慎避开!所以扁鹊见蔡桓公“病入膏肓”之语,并不代表没有医疗手段干预,只是贸然干预的成本及风险不成比例,不如明哲保身!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胀,经溲不利。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息利少气,实则喘喝胸凭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这段文字是讲授如何通过症状去判断五脏气血的虚实,以俾看清五脏的实质状态,以避免贸然针刺引发事故的可能!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通宝推:西电鲁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