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九:四海合 -- 弦音醉舸

共:💬1 🌺1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九:四海合

黄帝问岐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子乃合之于四海何乎?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亦有四海。

黄帝曰:请闻人之四海。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所以应四海者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营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为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岐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急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者,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者,则腹满胀;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者,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目无所见,懈殆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顺,调之奈何?

岐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毋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本篇重点介绍十二经脉之外的四海理论,并与临床实践结合。

岐伯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意谓自然界有东南西北四海(源于天圆地方世界观)和十二条大的水系(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等十二条河流),人体相对应的也有类似的结构。十二经脉系统扩展自传统的十一脉系统(多了手厥阴心包经),扩展的同时,将原有的历法对应(天干对手经脉、地支对足经脉)模式废弃,直接启用天人相应模式。故而“四海十二经水”理论晚发育是肯定的,虽然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模式现在看来十分可笑,但这种理论的出现,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是试图用理论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这里面值得思考的内容至少有三点:一、为何古人倾向于将经脉比作经水(河流);二、四海理论是对十二经脉理论的补充,还是四海是十二经脉理论的一个部分?三、四海理论应对的具体诊疗经验。

一、古人将经脉比作河流有很多可資信的缘由,譬如经脉现象出现时人体的感受,就像水流哗哗流过;譬如经脉现象大都具有向心性;更有经脉本身就如同河流或潜或显,不受关节阻滞等等。季子认为最关键的是河流的单向性与经脉现象的单向性一致,河流归海,经脉向心!现代有研究证明经脉是组织液的向心流动通道之一(区别于淋巴回流),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再后来出现的十二经脉逐经贯注理论。

二、我们常常会将四海理论误认为是十二经脉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河流归海),因为我们会被“五谷为六气之海”的表述混淆(五谷是气的来源),更何况四海理论中还有“水谷之海”!事实上四海理论与十二经脉理论没有直接关联,而是对十二经脉理论不能解决的临床综合症的一种补充(姑且用综合征这个词)。

三、四海:血海---冲脉为血海、气海---膻中为气海、髓海---脑为髓海、水谷之海---胃为水谷之海。

胃为水谷之海与“水谷为六气之海”不是一个概念,“水谷之海有余者,则腹满胀;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其实就是胃有余(腹胀满)、胃不足(知道饿却吃不进东西)。治疗选取胃的俞穴(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冲脉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这里的“十二经之海”并非说十二经最终归于冲脉,而是和“五谷为六气之海”的“海”字同义,即谓冲脉是十二经气血的来源。对于冲脉,季子一向看做心血管系统,尤其是胸、腹主动脉及其股动脉,传统医学技术中有太多技术与腹主动脉相关,最典型的就是津派腹诊推拿。“血海有余者,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就是冲脉血盛(可参考各种动脉高压)与血少(可参考心功能减退)。治疗可选择冲脉的俞穴(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古代治疗手段有限,选取这些穴位会带来一定帮助,现代医学发达,手段就更多元。

膻中为气海,胸中之气又称宗气,并非单一的呼吸之气,“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急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治疗选择相应穴位(其输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

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者,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目无所见,懈殆安卧”,对于这样的见症,治疗选择相应穴位(其输上在其盖,下在风府)。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真正出现这些见症的时候,选取上述穴位当然是一种选择,但不限于此。四海理论的出现,就是为简化处理这些病症做出总结指导的,是条捷径,并不代表真正的十二经脉系统对应的技术对这些病症没有有效手段。也就是说,四海理论只是一种经验式的补充,而并非是十二经脉最终的归宿。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通宝推:西电鲁丁,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