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田野里的小白桦---屌丝的爱乐旅程(一) -- phobos
我开始接触古典音乐,是在文革结束后,主要的渠道,说出来你可能难以置信,是广播和电视。我们入门时期,要面对的是只能“有啥听啥”的问题,从来想不到,会有一天居然要去面对选择的难题。
那时的资源,除了收音机和电视,就是唱片。黑胶大唱片很少很少。因其昂贵和曲目有限。较常见的是薄膜唱片,我记的好像是几毛钱一张,单面容量很小。曲目其实也不丰富,无非是些芭蕾、圆舞曲、外国音乐小品之类。也就是靠这套上不了台面的家伙事儿,开启了一扇音乐之门,我们这一代音乐爱好者,就这样给薰出来了。
我们这一代的音乐爱好者,我敢说,十有八九,是从老柴的“三芭蕾”起步,多数人始于“三芭蕾”,然后就此打住。走过去的,开始接触老柴的大三件:六交,小协,第一钢琴协奏曲。然后是贝多芬、莫扎特……
三十多年后,面对满橱的唱片,我有时也会不知所措:听什么呢?就想起一句笑谈:穷人为胃口寻食物,富人为食物寻胃口。若是能再得当年单纯的热情和快乐,再有那饥不择食咸淡无论的胃口,该有多好。
这类音乐范围极广,初入门者遽然面对这样一个浩瀚海洋,难免无所下手。怎么办呢?我的看法,还是从你所谓的“俗曲”下手,须知“俗曲”不俗。这些曲目之所以被各家反复演奏反复录制唱片,正说明其存在的价值。选择他们作为入门之径,实在是事半功倍之举。
采用按作曲家分类,将某人作品一网打进,然后再听别家的办法,我以为不尽合理。听音乐如尝美食,也有口味是否相合之分。不合口味,便难称欣赏,或者简直就是受罪。而同一个作曲家的作品,也总有高下之分,一网打尽之法,有时便吃力不讨好。也可用学历史作比,假如你对某段史事特别有兴趣,尽可专门研习。但初践门庭一时找不到兴趣点,则最好先从通史入手,再到断代史,这样一可夯实基础,二来扩展视野,三来可以弄清自己所求何物。找到兴趣点后,再深入发掘下去,就会有更大收获。
从曲式上说,从乐队作品特别是协奏曲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类作品大多遵循古典奏鸣曲式。而熟悉和了解古典奏鸣曲式,对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大有益处。
从作品说,从极古的牧歌、素歌,到巴赫到现代音乐,都各有其可听之处,不必拘泥,尽可信手拈来听便是了。只是不要太急,听音乐,可以是一生的爱好,不在于一时一日。听得进的就听,听不进的放在一边以待来日。切不可强求听“懂”。这是享受,不是任务。培养一种兴趣要比“听懂”一件两件作品要紧得多。
不要强求“听懂”,中国人说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红楼梦》,涅高茨说七年级学生有七年级学生的贝多芬,涅高茨自有涅高茨的贝多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听法”和“懂法”。弹“哥德堡”,最快的38分钟,慢的可以用时70分钟,快的并不连滚带爬,慢的也能藕断丝连,谁更“懂”巴赫?听《动物狂欢节》里的“狮子”,很多人会联想到大象在走来。这是“误听”吗?应该是吧。可是这样一个威风凛凛力逾千钧的大家伙走来,管它狮子还是大象,大家都只有抱头鼠窜的份了吧,“误听”也算不得如何吧。演奏家们要努力尊重原作,努力发掘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想法。普通爱好者,也应当朝这个方向发展,但假如力有不逮,也尽可说“作家死了”,毕竟绝大多数作品的作者真的已经死了。
看一点相关书籍。但对乐评要有所分辨,对那种神而又神的玄谈最好敬而远之。对于“现代派诗人”、“科学哲学家”、“神学音乐人”之类的皇皇巨著避开为妙。特别推荐辛丰年老夫子的谈乐笔记,《如是我闻》、《乐迷闲话》、《钢琴小史》等,那样的感受、思绪和笔触,才搭得上作为艺术的音乐。只是这些都是二十年前的旧书,现在还能不能弄到,我不确定。期刊的话,《爱乐》早就不堪,《音乐爱好者》多年不读了,配合着整个古典音乐市场的没落,大概也是要不堪的吧。
给孩子听的话,莫扎特、海顿等古典时期的室内乐作品是非常好的“背景音乐”,无需特别提示幼童去听,让他浸润其中即可。贝多芬以后作曲家的作品,不妨往后。
乱说一通,希望有益于你。只是,这是一种没落的爱好,你要想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大花特花! alexbird 字342 2013-09-26 06:05:55
🙂说说看,都听过哪些或哪些人的作品了。 马尔他之鹰 字0 2013-10-03 06:12:03
🙂承蒙垂问,放下书来写上一些我的经历,还请指点 1 alexbird 字3770 2013-10-10 00:40:11
🙂老革命遇上新问题。
🙂感谢!受益良多 alexbird 字54 2013-10-12 05:05:49
🙂海淀城里的盗版---屌丝的爱乐旅程(二) 16 phobos 字1787 2013-09-25 16:33:27
🙂听室内乐吧,你总归是要听室内乐的。 马尔他之鹰 字0 2013-10-03 06:05:01
🙂加油!可以写的详细一点啊 快刀浪子 字0 2013-09-26 01: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