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载】学习发力 练家子来评评 -- 孔雀王
天涯上看到的一篇帖子,请各内家高手评价看看。
这篇东西本来是发在煮酒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出了些意外。不过很多朋友非常热情,如果我不写下去,就对不起他们了。因此我在这里整理之后重发,并且保证在这个星期内完成。谢谢大家,不过希望大家不要再对某些人事表达意见了。谢谢大家。
武术,以及其他任何的运动,核心,就在于学习发力。要么就是更快,要么是更强,要么是更准,核心都在于掌握发力的规律。力量在身体内运行,从一块肌肉传递到另一块肌肉,有浪费力量的路线,也有最佳路线。我的理解,要充分的传递力量,必须循经络的线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上篇帖子(http://www2.tianyaclub.com/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229458&Key=930259943&strItem=no05&idArticle=13666&flag=1)。但是要具体使身体习惯循经络的线路发力,却不是说一下这么容易。这篇帖子,就是要跟大家阐述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改变身体运动的坏习惯,适应最佳的发力路线。
先讲这篇帖子的规则,大家在看的时候,最好一边看一边做实验,看看自己的运动习惯,与我所讲的有什么不同,这样才能理解。要用语言表述动作,是比较困难的事, 我尽量表述, 大家尽量理解。
从一个简单的动作讲起,比如走路,一般人大都习惯用脚掌走路,而拳击的训练方式,更是极端的强调脚掌站立和跳跃。而这种运动习惯,就是我为什么鄙视拳击的原因。 大凡常人运动的习惯,是以脚掌着地,前进或者后退,都以脚掌发力。我们且先做个实验。大家手提重物直立,先以脚尖站立,再至脚掌,再到脚心,最后到脚跟着地,脚尖抬起,这整个的过程中,是哪里最舒服?
一般而言,人以脚心受力,最为舒服,全身力道可以贯通,各位只要稍做实验就可以理解。基本上武术中的桩法以及各种马步训练,都是在训练武者以脚心受力的习惯,当然有若干特殊的情况,不以脚心受力,那是因为要发出一些很特殊的力道,不需在这里讨论。
以脚心受力,与以脚掌或脚跟受力的区别在哪里?各位只需要稍微加重一些手中的重物,然后前后摇摆,就可以体会。以脚掌受力者,必定前冲,以脚跟受力者,必定后仰。最佳的站立的力道,大概是从脚心,绕过小腿外侧,从大腿内侧而上直达胸前,与手臂的发力起点相合。各位可以尝试以脚心受力,再来打拳,看看是否还有拳头不是控制的感觉。在这里插一句,拳头不受控制,是很多初学者的苦恼,感觉拳头在打出去之后,就与脚步分离了,一般的解释是缺乏腰马的训练,其实训练腰马的结果,就是习惯以脚心受力,如此而已。
大凡以脚掌受力,不能抗牵力;以脚跟受力,不能抗推力,只有以脚心受力,才能站得稳稳当当,这个道理其实很明显,但是大家可以对照自己,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大概有超过一半的人,习惯以脚掌受力,剩下的基本上就习惯站脚跟,所以大多数人走得时间上就会脚痛,因为不能合理的将重量分布到脚上。
然后再来讲脚趾。我可以这样讲,对大多数人来说,脚趾在行动中是累赘,一点作用也不能发挥。大家可以拿着重物做做原地跳跃,看看自己在提脚跟之后,到了哪里就已经起跳,是不是只到脚掌就已经起跳,有没有用到脚趾的力量。人既然生了这10根脚指头,那么这脚指头,就必然有它的用处,这个道理其实一点就明,在前进时,脚趾做个爬的动作,当然可以增加前进的速度和力量,在后退和跳跃时,脚趾做个推的动作,当然也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很可惜,除了少数的跑跳运动员以及武者,还有个别的比较有天资的人,我几乎发现不了大家有意使用自己脚趾的情况。
因此大凡武术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跑步和桩马的训练,等到大家已经可以习惯以脚心受力,站得四平八稳,同时脚趾也有了用处,速度自然有了提高,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训练。
整只脚用力,应该怎么用?感受一下就知道,就是用脚心受力。这样才能最好的保持身体的平衡,分配身体的重量。脚受力,虽然每块肌肉承受的力的方向不同,但必然有一个力的合力点,这个点最好是在脚心。大家手上提提重物做个实验就可以知道。其实无论是用脚掌还是脚心受力,都是整只脚在用力,问题是怎么调整这个合力的交点。
至于脚趾的用处,那就太大了。各位有心,手提重物做个实验,使用脚趾跳跃与不使用,以及用脚趾扣地与不扣地,根本就是两码事。只不过未经训练的人,不习惯脚趾发力而已。
上面讲到大家不习惯以脚心受力与使用脚趾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大多数的人不按最适合发力的方式走路,而是以各种千奇百怪的方式行走,然后抛弃脚趾的使用。我未在农村生长,见的农民也不多,不过我观察到的农民,倒是很实在的在用脚心受力行走,用脚趾抓地,也是规规矩矩。不过这样走路,每一步都很实在,不能蹦跳花俏,可能这也是城市人不会走路的原因之一吧。各位如果真有心学武,请从改变自己的行走习惯开始。
然后再讲看,这里也要作个实验,请大家看着镜中的自己,想象自己要伸出左手,不需要真的伸出去,想象就行,然后看着镜中自己的眼睛,感受一下,自己在用哪只眼睛看着镜中的自己。
一般而言,如果要出左手,就会很习惯的用左眼来看,要出右手,就会自然的用右眼来看。这个实验其实很多配过眼镜或学过医的人都知道结论:人一般只习惯用一只眼睛看物,就是所谓常用眼。在运动的时候,基本上想出哪边的手,就会用哪边的眼,放弃另外一只眼的使用。在格斗的时候,就会造成看不到对方某一边的攻击,或者无法判断距离的后果。因此武术训练的第二步,是训练自己能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用两只眼睛看东西。
在这里补充一下生理学知识。人眼能够判断距离,是因为两眼视界重合的结果,对两眼重合的焦距进行分析判断,人脑就可以得出距离多少的结论。但是很不幸,人并不是天生习惯两只眼睛一起看东西的。
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是极难克服的恶习。特别是在自己动手动脚的时候,往往都是用那边的手脚,就用那边的眼睛。在防守的时候,被别人的哪边拳脚进攻,就只用哪边的眼睛看。这种情况,只要稍微有心一点,就可以发觉。
倘若一个人天分奇高,没有所谓常用眼的问题,看运动的物体,很自然就会用两只眼,那么你不再需要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不过很难堪的事情是,我天资愚钝,即使看近处运动的物体,也会只用一个眼睛看,所以判断距离的能力天生很差,必须要通过些训练来弥补。 两只眼睛一起看,形成夹角,才能准确的判断距离。我个人天生没有这种习惯,只能被迫改变自己看东西的习惯。我的方法是看球。将钢球悬挂,正对眼睛摇晃,盯着看,一直看到不再有钢球成线的感觉。在任何时候看过去,钢球都是球,而不是线。这种训练还不敢间断,隔三岔五就要来练一练。根据我个人的观察,看运动的物体,天生就会用两只眼睛来判断距离的人,好象也不太多。
哦对了补充一句,以脚心受力,是保持平衡的一种方法,也是发拳力的基础,当然譬如是要逃命了,拼命奔跑的时候,那肯定是将脚背蹦住,以脚掌受力,不过这不是我在这里阐述的范围了。
武术早期的训练,就是这种惯用眼的情况,必须克服.两只眼都要起到同样的作用。其实不光眼睛,手脚都有同样的惯用边的问题,只是手脚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感觉到,可以自己注意加强训练予以克服,但是眼睛的惯用问题,大家比较难体会,也不是很知道克服的办法,所以我在这里加以强调。仅此而已。
大凡人可以站得稳、看得准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训练:定力。就是不怕输,不恐惧,心里安静的本事。这个本事一个人怎么练,我还没找到办法。找人用石头砸是个好办法,不过非得两个人才能练,而且也很伤。跳蹦极可以练胆量,但是达不到心里安静的效果。有胆量是不够的,更重量的是要安静,要真的去看。譬如有很多人明白在对方前脚虚挂的情况下,就没必要去撩人家的前脚,但是一开始格斗,就不由自主的去撩,因为他心里虽然不恐惧,但是却不安静,没有去观察,没有去理解。这种情况,就叫做“看到,但没发现”。
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武术本来就是格斗的技巧,当然要从格斗中学习,因此当然要两个人一起练。因此这一步,就必须要对练。只防守,让对方进攻,然后换个角色,只进攻,让对方防守。不需要攻防得很好,只需要体会攻守之间的安静的心态。去发现对方的动作。我比较常用的测试方法,是在对战时,故意将手指藏在身后,从身体的另一边露出来摇晃,看看对方能不能发现。
基本上一个人站得稳,看得准,而且看得到之后,就是全身协调发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我比较推崇的方法,是爬绳。越软的绳子越好,手只起固定身体的作用,用脚往上爬。
爬软绳的关键,在于不用手的拉力,只以手固定位置,用腿脚往上爬。练者可以用大腿交叠夹住绳子,也可以用小腿,强人可以只用脚夹住绳子。由于绳子软,要往上爬,必然的动作就是身体拉成一张弓形,而绳子就如同弓弦被拉直。这种将身体拉成弓的动作,要求力从腿部一直贯穿到手部,术语也有叫腰弓的,是可以受用终身的本事。实际中的用途,是在实战中,可以非常协调的将力量从腿步一直传送到手部,而且由于弓的作用,出拳犹如离弦之箭,可以大大的增加出拳的速度。
我的理解,大凡人体不能协调,绝大多数的原因在于身体在不适当的时机,将力量传去了不必要的肌肉,做了多余动作。譬如我单脚跳动,必然要用另一只脚的摆动来保持平衡。在这种情况,我如何正确的将全身的力量分布在承重脚上,并保持另一只脚摆动的频率,就是我是否能够保持平衡的关键。详细来说,我抬起左脚,用右脚来跳,那么在右脚起跳的同时,我的左脚也必然会有抬起的动作。这个道理太过常识化,恐怕会被人笑我罗嗦呵呵。不过从这个道理入手,出拳就必定拧腰沉肩的道理,也应该可以为大家理解了。
不过说来容易做来难,已经是行家的朋友,大可认为以全身为整体发力很简单。但在常人而言,却是千难万难。常人一出拳,必定腰马全失,拳头仿佛要与身体分离,看来好象很猛,其实能发不能收,犯了功夫的大忌,正是因为常人不能懂得协调身体的发力。
因此我将训练协调性,放在了武术训练的第三位。站得稳、看得准、看得到,还要能发得出、收得回。爬绳的方法之所以我觉得特别好,是因为在软绳上,不以手拉,就必须要协调手与脚的力量,就必然训练腰弓。这种强迫式的训练方法,一开始会让练者感觉根本无从开爬,挂在绳上,犹如大笨熊一般,一夹住绳子,身体就不停的打转,从绳上下来,全身都痛。不过我衷心的希望,有可能的朋友,都去试试爬绳,这个方法,比什么跳绳之类的训练,还是要强上那么一点的。
在手脚的力量贯通之后,腰马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身体的协调已经没有问题之后,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以及预防的方法。
除了人为的因素外,有些朋友在自己运动的时候,也会有些损伤发生。譬如腰肌劳损,这个几乎是所有运动员的顽疾。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千篇一律,都是腿力发到腰之后,没有很好的继续向上传递。大家站起来,稍微俯下身,做个往前冲的动作试试。在起跑的那一瞬间,有没有腰部向后发弓的动作?如果有,那么很好,如果没有,那么恭喜,您很快将迈入腰肌劳损的那一族。大家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腰部反弓的动作简单。根据我的观察,几乎全部的女同胞没有这个运动习惯,而男同胞里面,呵呵,有类似习惯的也不多。
再举一个例子,还是讲走路。超过9成的人,走路的时候,只习惯以一只脚发力,另一脚是被拖着走。各位可以慢慢走,体会一下。在跳远的时候,这个表现更明显,一只脚起跳之后,另一只脚基本上都是被拖起来的。这个被拖着走的后果,比腰肌劳损更严重。由于被拖着走,力从脚而上,到膝盖附近的位置就停止了,长此而往,对膝关节将造成巨大的伤害。喜欢跑步的人,尤其要注意,在跑动的时候,必须要两只脚都发力弹起。很多朋友经常抱怨自己在运动之后,膝关节反而更加痛。你不让它好好发力,当然会痛。中医里面所说的通则不痛,除了经络血气之类的理解之外,用我们现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解说,就是发力不正确,力量不能通过。
扯了这几句之后,再回过头到武术上,讲述怎么样训练看空和打空。换些容易理解的字眼,就是发现对方没有很好防守的部位,然后攻进去。
扯了这几句之后,再回过头到武术上,讲述为什么要训练柔韧性。
人的身体,只能做很有限的动作,发很有限的力量。举例:将手平放在眼前,将肘的位置固定后上下摇晃手臂,上下发力的距离都很难超过45度,超过45度之后,纯粹是惯性的带动,无法发力。如果有人可以在超过45度的情况下发力,就可以防守更大的区域,阻止对方更多的进攻。因此所谓柔韧性的训练,绝不是拉拉脚筋这种东西,而是全身性的训练,让身体可以在更大更广的角度上发力。
痛,大部分的原因是腰部传递力的习惯不好,原理很简单,但是情况太复杂,不太情况你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不过除了爬绳之外,我这里倒是有个学习腰部发力的简单办法,就是挂在单杠上晃腰。一般的晃法是晃脚,让脚在空中打旋,不能这样,要用腰,手脚保持在一条线上,晃动腰,像个纺锤一样。这个方法可以比较好的学习发挥腰力。
再来讲如何学习柔韧性。我个人十分不提倡劈腿,这个没有多大的意义。在格斗中使用腿的机会本来就比较小,需要使用到高踢的机会更少,踢头部的腿法,除非是为了炫耀,不然我没发现什么实用性。倒是加强手臂、肩和脊椎的柔韧性,不为人重视,却更有实用性。譬如,将手臂直在身前,一般人只习惯向内发力,不过不好意思,任何武术的训练方法,都要求你能够做到向外发力。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柔韧性训练:比常人在更大的角度上能够发力。训练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多做牵引拉伸的动作。我举个例子,双杠曲臂动作,一般人都习惯手指向外来做,那不妨试试把手指向内来做(有一定身体素质才好去试,没有的别强求)可以很有效的加强前臂和肩部的柔韧性。
在训练了柔韧性之后,再来看打空。
打空门是武术根本性的道理。防守,就是守空。攻击,就是打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问题是,怎么认识到自己的空门和别人空门在哪里?譬如一个人采用右手护前胸,左手在耳侧的方式,空门体现在哪里?一般的理解是这个人的右上、左下的部位。常人的攻击,也是选择这些地方直接发动攻击。这个方式没错。不过一般人的问题,就在一出手之后,就不再变了。譬如按上面提到的情势,去攻击对方右边头部,就不理睬对方的右手会随势抬起的情况了。这种情况,就是为什么常人打架打得很难看,往往会手脚纠缠不清的原因。
因此训练打空的基础,就是要学会在运动中看。我举个例子来证明很多人不习惯在运动中看东西。在跳远的时候,有多少人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自己将要落脚的那块沙地?一般的情况是,只要起跳了,即使眼睛睁开着,也不将注意力放眼睛上了,整个人就听天由命了。在快速跑动的时候,容易撞到东西,难以控制身体是一个原因,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安静的时候相比,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去看东西。
下面接着讲在运动中的看。人体处于高速运动和肌肉亢奋的状态,很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心里只有自己的动作。即使是久经训练的人,也难免会有这样的情况。譬如高速奔跑的时候,容易撞到突然从旁边冲出来的物体,是因为奔跑者根本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观察周围环境上去,心里只有自己的奔跑动作。在格斗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凡打出一拳,就只考虑我这一拳是不是出得顺,出得我自己很舒服,动作很优美,很协调,至于对手是个什么状况,不好意思,只是在出拳之前会看一看,至于出去之后,就不关我的事了,听天由命了。对手是格挡也好是后退也好,都是天注定的。如果对手没有防守成功,那是我的运气,如果防守成功了,那就再如法炮制一通。至于利用对手在运动中露出的空门,对不起,没想过。
但是对不起各位,所谓武术中的空门,绝不是静守时的空门,而是动起来的空门。我现在来举例。我将左手竖在胸中,我的胸部没有任何破绽,你无论是袭击我的左胸还是右胸,我都可以防守。但是我现在为你的动作吸引,又或者出于什么别的原因,我的手开始向右压,那么我的左胸就成了空门,因为我的左手正在做右压的动作,对于左胸的防守而言,我的左手很难在撤销右压的动作之后回防。因此我的左手已经相当于死手。但这个破绽,是在我们双方的攻守交换的过程中出现的,是个动的破绽,不是静的。因此,你就必须在打出一拳后,认真的观察我的动作,随时根据我的变化做出判断。
这一段的表述,只是原理,不能穷尽所有的情况,也不能总结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训练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实践。在平时,各位如果有机会参与高速运动,千万记得要睁开眼睛,放点注意力在眼睛上。这个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飞车手全世界也就那么几个而已。
运动中的空门,就是指人在做出某个动作之后,不可能即时改变动作,而出现的破绽。道理很简单。人的任何一个部位,都不可能同时既向左又向右,既向上又向下。所以不怕敌动,就怕敌不为我所动。只要敌能动起来,那就可以有破绽。所以敌防上就可以打下,防左就可以打右。如此而已。说来简单,要领会和施用,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的。
进行一个小总结,上面大致有了三个练法:以脚心受力的桩功,双眼聚焦的看功,以及协调全身力量的腰功。心态的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柔韧性的问题,不需要多提。那么讲到现在,关于基本功的部分,已经讲完了。再下来的部分,主要是针对格斗中的一些坏习惯,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更加希望能有人提问和反驳,在交流中才能提高。
最为我个人所反感(也是我对李小龙不抱好感的原因),就是在格斗中跳来跳去的习惯。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人体只要做出一个动作,就必然会露出相反方向的空门,动起来的空门。譬如向前跳,就限制了后退和左右晃动,其他方向的跳动同理。我不能理解是,为什么非要在格斗中将对手当成傻子和弱者。人在前后跳动的时候,不能左右移动,在前跳的时候,如果别人强力直踹,你能有什么办法防守?在左右跳动的时候,无法前进后退,在你左跳的时候,别人强拳横扫你左脸,你凭什么防守?为什么非要将这种运动中的空门让给别人?在电影中,闷闷的压近对手,一两个攻守交换之后,就打完了,的确不太好看,于是从李小龙开始,武术被拍得越来越好看。拳击比赛中为了抢点数用的双脚同时离地,重心基本压在身体中线的跳跃步伐,就这样被龙哥搬到电影中的残酷格斗中,最后居然还为广大武术爱好者视为教规。简直是个国际玩笑。
至于八卦游身的那一类步伐,也是不停的走动,不过那与拳击的步伐是两回事。在国术的步伐中,强调的是不断的转换身体重心,让人无可捉摸自己将如何发力。所以练习这一类步伐的高手,可以在大铁锅沿上跳舞而锅不倾,是因为他们转换身体重心的速度实在太快。与拳击相比较,根本不是一回事。
今天决定来搞笑一下,写写两个拳击爱好者的格斗场面,然后再来分析在格斗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
甲和乙两个拳击爱好者要决斗了,于是他们开始互相绕着对方跳动。不好意思,我刚好路过,发现两个人正跳得欢,于是我给甲发短信,问他一个劲的跳累不累。由于这两个人都在高兴的跳着,互相间根本没有威胁,于是甲居然有时间可以拿出手机来看短信。甲看着短信,停了下来,于是乙突然发现自己一个人跳很没有意思,于是也停了下来,于是这两个人尴尬的站着,面面相觑。估计两个人都想象自己带着拳套,所以他们居然不防守自己的两肋,同时,估计这两个人都想象对方也带着拳套,所以他们的目光从来都不看对方肋部和下阴那如此明显的空门。过了一会,这两个人突然想起来自己是要打架的,于是这两个人就向对方冲了过去。甲的反应明显要快,于是我们发现甲先出拳了,好!但是且慢,为什么乙不撤步晃过这一拳呢?乙居然硬抗这一拳?这也没什么,因为乙不是想象着对方带着拳套吗?所以乙在硬抗这一拳的同时,自己也打了一拳出去。不好,120,120!这里有两个人都昏了!嘿嘿
这里要大力抨击的第一点,就是莫名其妙的跳跃。人在跳动之中,身体的大势已定,根本不可能再有很多的变化,所以在应付对方的进攻时,只能硬抗,根本不可能再做撤身的动作。讲细一点。如果你在适合进攻的距离之外跳动,你跳来跳去根本就是演猴戏,除非你的对手是个傻子,连你在进攻距离之外都看不出来,不过我强烈建议在格斗时不要把你的对手当成傻子,你得把他当成聪明人才行,至少要和你一样聪明。如果你在进攻距离之内跳跃,那么你就自己锁死了自己的势,只要你一做无谓动作,其他方向上动作你就没法再做,那你的身体就必然露空,无法改变,只能等打。就算你是从进攻距离之外跳到进攻距离之内,请注意,你是跳进来的。你现在可以试试,这个跳有什么意义,在你落地的时候,你的身体是不是很听你的使唤?你能够做出一前跳马上就左右移的动作的话,你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已经登峰造极,可以申请做武学宗师了。为什么非要通过跳动把自己的身体锁死呢?你真以为对方不会攻击你的致命点吗?
第二个,就是出拳时的脚步。常人出拳,摆一个弓步,重心统统落在前脚上。我很想问一问,为什么?不错,重心落在前脚,出拳可以有抛出去的感觉,很爽,不过你是在干什么?在格斗啊!这个格斗,是指你要把力量发到对方的身上,而不是让你去体验自己身体的爽。怎么把力量发到对方身上?就是要对方承受你的拳头的打击。如果在主动攻击的情况下,距离不够,可以用前弓步,重心压在前脚,出拳的时候送腰,可以增加半个腰的攻击距离。不过在防守反击的时候,各位,不好意思,麻烦你们学习另外一种攻击方式,将重心压在后脚,以箭步的方式出拳。在出拳的时候,还要有收腰的动作。
在上面关于拳击的跳步无用的观点,所引起的反驳意见,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点:1、假动作,可以迷惑对方;2、跳动动作可以使身体具有预先的速度,节省出拳的时间,并且增强出拳的力量。这两个观点都让人莫名其妙。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在身体做出某个动作之后,会限制身体做其他的动作,你不能说自己既能向左同时也能向右是吧?如果真的可以跳得很快,那这个假动作的意义也的确是有,不过前提是对方对距离的判断一点认识都没有,无法判断你的跳步在什么时候是有危险的什么时候只是表演猴戏。如果你肯承认身体完成动作的能力有限,不能同时做两个相反方向上的动作,那么就必须承认,跳动是有危险的,特别是在可攻击距离之内(譬如对方进步就可以腿击的距离),随意的跳动,引起的后果就是受先前动作所限,无法对敌的攻击动作做出应当的反应。这就是道理。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见仁见智,我一孔之见,纯粹想让大家看看,在这个小问题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那么对于武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流派,大家也可以有一些理解了。
再来的这一段,来讲讲桩马对拳力的影响。一般人的出拳,纯粹讲究一个冲力,盲目的希望将拳头的力量冲到对方身上。我来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怎么打贴身拳?如果你已经和对方靠得很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去冲,必定的发不了力,只能起到个把对方推开的效果,无法把力发到对方身上。打过沙包的朋友可以理解,和沙包靠得越近,越不能发力。但是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敌已经和你贴身了,寸劲姑且不谈,只谈好好的打一拳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打这一拳?
我们来好好的看看我们习惯的出拳手法:一般而言,我们会很自然摆一个前后脚的姿势,同时后手护颌,前手护肋,这个已经成了标准动作了,也是我很喜欢的起手动作之一。那么我们现在出拳了。我希望大家慢慢的做这个动作,体会一下。无论是用前手还是后手,是不是你都会将重心压在前脚?你是不是会有失去平衡的感觉?系统的学习过拳击的朋友,不会有这种现象,他们会很自然的调整身体的重心,在适当的时候,将重心压在后脚。不过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就是这个适当的时候?以后脚承重出拳,一般可以应对什么样的局面?
基本上,打近身拳,必定是以后脚承重。这其中的好处,稍微找个沙包试试就可以知道,在此不再赘言。这个习惯很难养成。看一些还未成大气的拳击手的比赛,怎么判断他日后是否可以成器?比较准确的判断,就是看他的近身拳有没有以后脚承重的习惯,如果在近身的时候,仍然一味的发泄冲力,那这种纯粹的力量型的选手,在拳击的道路上必定走不长。这个道理,在古今中外的技击界,全部通用。
什么以前脚受力不能打近身拳?仔细分析可以知道,前脚受力,是为了可以很方便的送腰,在送腰之后,身体取得了初速度,于是拳头可以更加迅猛。但是这个送腰的动作,必定要求足够的距离,因此在近身的情况下,仍然以前脚受力,由于无法送腰,就限制了拳头的力量,同时拳头也没有足够的运行距离,因此让人感觉拳头受到了压制,无法发力。
而以后脚受力,其本质与前脚受力是一样,它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收腰,在出拳的同时,可以很方便的将腰向后收。这个后收的动作,就为拳头增加了距离,可以让拳更加充分的发挥力量。
这里不妨插一句话,我们的拳头大概需要多长的距离才能发力(练过寸劲的除外)?基本上,普通人的拳头要发力,多半需要半臂长的距离,没有这个距离,无法发出可以伤害别人的劲力,即使发出来, 也是推力,不是爆发性击打的力量。在近身时以后脚承重,可以很方便的撤腰,这个撤腰的动作,大概就可以为我们争取这半臂长的距离。
各位如果有兴趣,而且经常打沙包的,不妨在打沙包的时候,有意识的贴近沙包站立,以后脚承重,撤腰出拳。在打顺了之后,就可以慢慢开始体会,什么是武术中的阴阳力。这个问题,我放到下一节再来讲。
在这一节本来要讲述阴阳力的,不过刚看了一个朋友发的信息,对国术与泰拳的优劣提出了强烈的质问,大体的意思是自上世纪以来,泰拳对国术的结果,基本上是以国术败北而告终。这里不妨先放下先前的题目,讲述一下武术的另外一个最容易被人忽视,也的确已经被人忽视的问题:锤炼筋骨。
武术之为格斗术,除了能打到人之外,在另一方面,还是要学习被人打的本事,增强抗击打能力。任何门派,概莫能外。我刚开始学习的方法,是以柳木棒,在身体关节、肌腱以及肌肉中点等处,反复敲击(后来学习了经络知识才知道,这些地方都是穴位)。击打的力度和时间,都有些讲究,打完了之后,还不能马上洗澡,还要先练功活血之后,再休息半天才行。至于为什么如此,我还不是很能理解。譬如为什么要以柳木棒而不是其他的木棒,我只能估计是柳木有一种特殊的韧性,刚好适合身体的强度。不过无论如何,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总之它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抗击打能力。
不过有件事我一直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现在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已经绝口不提锤炼筋骨的事情。倘若翻查历史,也不见有各门派的锤筋炼骨术被禁止或销毁的记载。总之,大概是从上世纪前半期开始,武术突然就不讲究锤炼筋骨了,只讲究个拳架的训练。就好象是学了打人,就不用学被打一样。这个过程,甚至在新旧派的武侠小说都有反映。旧派的小说家,譬如还珠楼主,小说中往往都有主人公历尽艰难,锤炼筋骨,终于有所成就的描写,而到了新派,突然之间,主人公可以在一夜之间,通过吃某种东西,练某种神功,而成就绝代高人。这个过程非常耐人寻味。
日本空手道和泰国泰拳,在当今社会,之所以被称为最具实战性的功夫,是因为它们从一开始,就讲究筋骨锤炼。他们的方法,比较我的方法,我只能自叹一句不可思议。以身体反复撞击硬物,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超强的抗击打能力,不过年纪大了,估计会得风湿,呵呵。拥有超强的抗击打能力的高手,和一个只学习拳架,不学习被打的高手对抗,不用说都可以理解谁会赢。
不过按我现在的理解,在当今社会,学习武术,已经没什么必要锤炼筋骨。最好的武器,当然是枪。而武术,已经只是强身健体,健康心智的手段而已。
炼筋骨,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基本上已经失传。我自己掌握的方式,也并不全面,理解也不深。这方面的原理,基本上与内气锻炼的原理一致(请各位原谅一下,呵呵),至于以身体撞击硬物以获得抗击打力,与武术中的锤筋炼骨术,根本不是同一码事。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这篇帖子的宗旨无关。下面开始继续上面已经断了一段时间的关于武术训练方法的阐述。
稍微总结一下:在格斗中调整身体重心,是一切步法的关键。一旦自己的重心被别人控制或者压制,往往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平常人的习惯是以重心在前脚出拳,这个习惯很坏,必须改正。学习重心落在中间、后脚的技术,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比较好的方式是练桩功。在桩上不停的行走,不停的出拳,就必然的要调整重心。马步是桩功的基础,调整重心,是桩功的目的。在掌握了调整身体重心的诀窍之后,下一步,就自然的通了阴阳力。
平常人身体发力攻击,必定身体前倾,将重心压在前脚,有个前冲的势,这种发力方式,可以定性为阳力。这种力不能收敛,无法收回。如果用来打沙包,沙包必定被打得腾空而起。好处是威猛,坏处是如果打空了,就失了重心,必定被人乘虚而入。所以如果不是必中的拳,我个人不敢发这种力。说句让拳击爱好者不高兴的话,拳击手基本上就只会这种拳。能够掌握到以后脚支撑发力的技术的拳手,很少,我看的拳王比赛不多,不过还真让我见到了一个,好象是叫琼斯的,就是从中量级一路升上重量级,还夺过重量级拳王称号的那一位。这个人号称是拳击界的神话。我看着也是。在一片以前脚支撑发力的风气里面,有勇气去改变的人,确实是神话般的人物。
以后脚支撑发力(姑且先称为阴力),绝不会像各位想象的,攻击力会变小,难以对敌人造成伤害。相反,由于拳势稳定,所有的力度全部都可以定向发到敌人身上,力量不会分散,能够造成比阳力更大的伤害,至少也不会比阳力小。
来区分一下这两个力的特点。阳力猛而不稳,疾而易散。阴力虽缓而定,以稳取胜。在格斗之初,双方情势未明,贸然以阳力出拳,我个人认为不是勇,而是愚。
然转换重心,发阴阳力,并不是上面说的这么简单。在发阴力的时候,手臂不可尽展,只能伸展九成。这个动作,必须要师傅在旁边细细指点,才能领会。一般来说,在身体重心压在后脚的时候,身体有内收的趋势。出拳的时候,前冲的推力与内收的力抵消,因此出拳最稳,打沙包时,可以做到让沙包不晃动,或者晃动很少。这个过程需要大家慢慢体会。高手甚至可以作到重心压前脚也可以发阴力,因为他可以做出身体内收的势,以抵消冲力。
表述上面的这段动作,我个人感觉很艰难。因为如果要以武学上“中空、内敛”等词语来阐述,有卖弄的嫌疑。大家要进一步理解的话,可以用抽风机和吹风机的例子来进行理解。抽风机反转,就是吹风机。身体前倾就发阳力,后收就发阴力,道理是一致的,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大家的造化。
从这里开始,就要开始讲身体如何发不同的力。这个命题我想了很久,受我个人的表达能力限制,如果只用文字,我还不能想出很好的阐述办法。我暂且尝试一下,讲讲格挡时的发力方式。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篇帖子,本来就只能让大家看看武术的训练方式,要照着来练习,也根本是不可能,所以我也不强求了
现在继续。讲动作实在是很困难的事,如果我用词方面出现了偏差,请不要拿来笑我,谢谢。先请大家用右手做个从身体中线往外格挡的动作。手臂平放,掌心向下,以肘部为轴,后臂不动,前臂向外格。
基本上,常人的格挡方式,就是直接用前臂在胸前划一个扇面来格挡,这种格挡方式受肘关节和肩关节位的限制,无法发力,即使发力也很小,基本上无法有效阻挡别人的强拳进攻。因此必须想个法子,增加手臂的运动距离,以增强力量。这个法子,就是翻掌。
大家这么做:右手掌心向下,平放在胸前,现在以肘为轴开始向外翻掌,一直翻到掌心向上。这个时候,你的前臂不可能跟上次一样垂直向上,而是平行于地面。这个动作,与之前的那个动作,区别在哪里呢?
第一个动作,纯粹的垂直于对方的来力方向发力,以试图将对方的力量推到另外的方向上去。但是受关节位的限制,这个动作比较难发力,可防守的线路也很短。具体的说,对方以左拳进攻,你以右手格挡,对方由于二头肌的作用,左拳先天就有向你的中线内进的力道,你以右手格挡,必定与他的这个力道相抗,这种抗力的结果,由于你难以发力,结果大半是你输。
但是如果采用翻掌的方式,实际上是将对方的来力往下卸,同时掌有下压之势,可以压制对方的拳头。这就比较有效的避免了与对方抗力。第一种方式,前臂只能以一个垂直于对方的角度接触对方的手臂,但是第二种方式,前臂可以与对方的手臂形成夹角,对方的力量不会被你完全卸掉,所以对方的冲势仍在,如果他不能很好的控制重心,身体无法做进一步的动作,就会被你牵着鼻子打,这个就是借力的道理。
从外格的道理说开去的话,采取任何方式格挡,都忌讳垂直格挡的方式,因为必然与对方抗力,不是上乘之道。格挡时与对方的来力方向有个角度,既可以避免与对方直接相抗,比较轻松的引开对方的攻击,同时又能够借到他的力,引得他重心不稳,自己就可以借力打力。同时,还可以压制对方的手臂,限制他的运动。这个道理,大家只能在实践中慢慢学习和体会。
其实武术发力的原理,无非就是以最小的力气,做最多的事情,如果在格挡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完成挡、封、引这三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最好没有的事情了。虽然真正要做出一个完美的格挡动作很难,但是这是武者必然的追求,不可以仅因为困难,就不再去追求,去完善自己的技术。
再从这个省力的观点讲开去,在攻击的时候,也是如此。在对方迎上来的时候发拳,对方的冲力和自己的拳力相加,必然效果要比对方后退的时候好很多,所以拳术里面,很多动作,都是吸引对方冲过来,或者是直接把对方拉过来。所谓卖个空子,引对方过来,为的就是最后的致命一击。
拳头的攻击力量有限,所以减小接触面就成了省力的好办法。指头上的功夫,我会的很有限,如果不小心插在某根硬骨头上,肯定会要了我指头的老命,所以指头的功夫,都讲究个准字。要训练准度,各门派都发明了很多的方法,其实无非都是眼和手的配合而已。在地上插一排竹竿,在空隙间打拳,不许碰着竹竿,都是在训练这个眼手间的配合。用指头的高手,打蚊子肯定比你我要准,这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可以羡慕,没得妒忌。
讲到这里,这篇文字大概也可以收尾了。最后来一个总结吧。武者练力、练眼、练协调性、练控制重心、练这样那样的本事,归根结底,却都是为了省力。不需要做太多的动作,就可以结束战斗,这才是武者的追求。所以越是高手对战,打的时间越短。所以什么大战三天三夜的传说,全部都是扯淡。
面对阴阳力有了一个很简单的阐述,大致是指出拳时身体内敛,就是阴力,身体前冲,就是阳力。一般人无论怎么发,发力的路线,都是从脚往上而至胸,从胸至前肩再到手臂,是顺着从下而上的发力路线。在手臂上走的是阳脉。能够在一瞬间,从脚底发力到拳头的人,是只可仰视才见的高人。大多数人,能够做到从胸部开始发力,已经很完美了。
现在我们要把我们的发力习惯完全颠倒,不再从身体正面由下而上发力,而要从身体背面,由上而下发力,从头颈开始,沿着背脊往下走,直到脚尖。在这个往下的过程中,带动手臂直击或者下劈。手臂的运动,完全是由背、肩的下沉动作所带动,不再主动出击,不再使用手臂肌肉的力量。手臂上,走的是阴脉。这种力量,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力”,在不同的场合用出来,就是绵劲,寸劲,或者通背力。
为什么学习内家拳的人,不需要很好的肌肉?瘦瘦的人也可以发出很强的力量?青城的刘掌门(好象这里很多人非常喜欢青城派啊,我就拿来做例子,呵呵),两边肩膀加起来还没有我一边肩膀宽,但是拳风可及两米开外?因为他们学习的就是这种阴力。
写到这里,基本上就已经把我的箱底都兜出来了,除了这些,我就没什么技术上的东西可以拿来SHOW的了。为什么年纪大的人,很难出真功夫?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阳力,很难习惯阴力。
面讲了阴阳力,这两个力是完全不同的力。很多门派,比如形意,称之为明暗力,太极里面所谓的刚柔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两种不同的发力方式,力在身体里行走不同的路线。对像我这样未有奇遇的一般人来说,阳力从脚而上,从胸前贯入手臂;阴力从头颈而下,直通脚趾,以腰为轴,在肩膀的位置斜下带动手臂运动,所以阴力必定要垂肩。在外表上来看,练内家拳的人,基本上都是削肩而且肩膀不宽,手臂肌肉不粗,这基本上都是因为他们要垂肩以传阴力。
所谓绵劲,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绵绵不绝,力气不断,一层是软劲,不硬抗。我们来看阳力,一拳打出去之后,必定是气势耗尽,难以回转。人重心在前发力,发出之后,身体不能回收,怎么可能做到绵绵不绝?至于做到软的效果,更加不可能。譬如在和人对推的时候,大家都发力,如果你发阳力,那么必定将全部重心都往对方那边压,如果对方突然一撤,你必定向前冲。因为你的身体没有收敛的势,只能前,不能后,因此,就像箭一样, 一发而不可收。一打起来,先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这不符合格斗时冷静谨慎,要打人必先自保的原则。
那么,我们来发阴力。重心平压在后脚,有本事的,平压在前脚都可以,只要你可以有内敛的势出来就行。我们不以手臂肌肉发力,我们只是一摆腰,一转肩,肩胛骨一抖一合,把手臂给送出去。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力量从上而下,直到脚底,这时候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压在地上,那当然是站得稳稳当当,难以被人牵引。我们在做完这个动作之后,可以送另一边的腰,送另外一边的手臂,所以我们的力量绵绵不绝。即使在与人抗力的时候,我们的力也稳,不会因为对方的力突然撤掉而失掉重心,突然前冲。
道理虽然是如此,但是做起来就很难。大家慢慢体会吧。
再来讲寸劲。这个寸劲可是大道理,比阴力更高一级,必须做到阴阳两力互济,也就是刚柔并用。我下一节再来讲吧。
面讲到了寸劲。这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东西了。其实它就是训练短距离发力,是阴劲的极至。发阳力必须要用空间距离,拳头在空间行走才能蓄力,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阴力将这个蓄力的空间距离换成了力在身体内部运行的距离。这么来理解,发阳力的拳,走的是心经,力不能通背部,只能发出手臂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让拳头走过足够的距离,才能积蓄足够强大的冲击力。因此,只要距离不够,就无法伤人。
很多人都有过打架的经验,打起来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对方的拳头打在身上,其实也不很痛。这就是因为近身肉搏,拿不到足够的距离, 无法积蓄足够的冲击力。拳击为什么不是很高层次的技击术?因为它的拳都需要空间距离蓄力,它只有这一种训练方式。为了增加打击力量,拳击必须增加起始力量和速度,所以就必然的要求大运动量和大块肌肉。这种只能在末上努力,不能针对本进行训练的方式,我个人并不欣赏。
在武术格斗中,远打近攻,必须发不同的力。远攻当然可以发阳力,但近攻必须以阴力出拳。力在身体内部走了很长的一段距离之后,带动手臂而出。形意的基础,劈掌,练的是走肺经的阴力。有相同道理的,包括青城的七星连环打,南拳中的桥手,都是发的肺经阴力,都追求短距离发力。武术发力为什么自己一个人练不出来,非要找个师傅来教?因为自己绝难把握发力的路径,必须由师傅教以正确的发力姿势,如此而已,代代相传。所以有些朋友自己一个人在家,对着本书练习武术,练来练去,毫无长进,却怪责武术无用,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这里来讲讲名人李小龙的本事。李小龙的技术,创新不多,腿法尤其不堪,只有一个前手直拳,打得出神入化,深得寸劲之味,我个人佩服至极。我绝对相信,只要被李小龙近身,没多少人能受得了,挡得住他的前手直拳。对寸劲缺乏直观认识的朋友,看看李小龙电影中,他是如何拧腰送胯,垂肩发力,就可以知道,这一类发力方式是如何将空间距离转化为体内运行距离。
最后,以这样一段话作为结语:我个人并不是靠武术吃饭,但武术在我,就如同吃饭呼吸一样,是很自然的事。如果有人对武术心存不满,从而想要实际发泄到我个人身上来,无任欢迎。如果要讨论问题,提出疑问,尽可以来这个帖子,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他的不说,至少做了多年的运动,对运动损伤也还有些认识。谢谢大家。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转载】学习发力 练家子来评评
具体的东西老夫我不说了,容许各派不同.老夫以为他说的很好. 北斗 字15 2005-05-15 03:04:31
什么是殊途同归?根本的东西是不会有区别的。 热血龙魂 字0 2005-05-15 09:11:56
这位朋友在天涯接触过,也是一位练家子 龙旗辫子兵 字86 2005-05-15 00:55:10
没见过不等于没有。 1 热血龙魂 字88 2005-05-14 07:54:18
😄就等你来砸砖呢。 孔雀王 字30 2005-05-14 08:02:27
😁呵呵,出差了三天,刚到家啊,饶了我吧。 1 热血龙魂 字418 2005-05-14 08:16:45
【建议】此人还有一篇长文在这里 1 经典问题 字212 2005-05-14 08: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