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0、医理概念商榷 -- 李俚

共:💬98 🌺280 🌵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太极、阴阳与天地

想着写点什么,才发现实在有难度。大概自己对这些话题,本身也是零碎的,还未成系统。但话已出口,只好多费点时间整理一下了,基于这个原因,更新只怕就没之前那系列快了。

内经是本磅礴大气的书,谈天谈地,世上万物,一以括之。有时我怀疑,这是懒人所为,不爱回答问题,就晃一下手指,万物归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概这就是哲学家们爱干的事,喜欢归纳。但内经却反其道而行,搞的是演绎。全文先从“一”出发,逐步细化到具体的病、症。这个“一”就是太极。但亦无须非要知易方为医,只须了解内经所牵涉到的概念即可,如所附的图所示,其实就是一个太极图,但为了方便说明,特意画了这么个图形,作为最原始的模型来描述一些概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外链出处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内经对阴阳的定义,主要体现在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善言天者,必验之于人”,通过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的描述,来理解万物之一的人的功能和结构。阴阳在中医里面,在内经或者后世的医书当中,概念并非单一,大概都是“应象”的一种。这里的阴阳,把“应象”所具备的共性描述出来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变化生杀的原因。阴阳之间具备生长收藏的特征。阳有化气易动的特点,阴有静凝成形的倾向。天属于阳,地属于阴。互相之间的变化,就如云和雨的过程。

那么,这个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

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明确提出四时阴阳,为万物根本。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个生长之门,也就是说春夏秋冬的起伏变化。说到这里,我们知道,四时阴阳自身就在不断的变化,圣人养生,作为万物的一员,也要遵循这个起伏变化的规律,而不是静止的。就这么个简单的概念,我在微薄上看到很多中医以及中医爱好者,对此争论很大,普遍理解为人体静止的阴阳相等。这是因为内经在调阴阳的时候提及“阴平阳秘”这个目标,这四字在内经太素(杨上善)里没有,换上的是“凡阴阳之要,阴密阳固,而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其实意思都一样,没多大区别。这里我认为,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阴平阳秘,是动态的过程,是与春夏秋冬一起沉浮所体现出来的特性。如果将其认为是相等的,就和天地的变化不能相似,怎么也算不上万物之一员吧?

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就是阴阳的规律,我认为必须要从“动态”和“互相作用”这两个特征来理解。而内经也的确是这么描述的,阳生阴长,阳收阴藏,就体现了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特征。这个相互作用,是阴阳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的呢?这就是“气”。天气下而为雨,地气上而为云,其实都是同一物,看我做的简图模型,这是天地气交的过程。天气下降,逐渐减少,地气上升,也是逐渐减少,只有在中间,天地之气大致相等,气交最为活跃。万物因为天地气交的纯度不同,所以各自表现出偏性。人为万物之长,实因天地之气最为中和,不偏不亢。这个不偏不亢也是相对于其他物体而言,人和人之间,这气也有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使归类,也不过遵循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规则。中医治病,个性化的根由也在于此,内经有二十五种人的特征描述,也有东南西北中民之偏好和身体特征的说法,粗略的看来还是有些道理的。

前面说过,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有说是生死之门),意思都一样,体现出来的就是春夏秋冬气交的强烈程度。天地处处有气交,非独地面人体这一高度,只不过人得天地独厚罢了。阴之极,如图方块下端与阳的下端对比,阴重阳轻,同理,阳之极也有气交。阴阳相互依存,无阴或者无阳,则阴阳俱不存。阴阳不存之后的状况如何?我们不得而已,也许是复归太极,也许只是精神转化。精者,过去存在而现在不在,转化成新形态;神者,现在存在而会消失为人所未知的东西。易经有还魂卦的说法,魂者,神之先,精者,魄之后。精神的概念,黄元御的四圣论述还算中的。公道而言,黄氏对内经相当精通。阳化气,阴化形,以天地为例子,就是阳中活跃分子即天气由阳所化,这个阳就是神,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阳为何物,只知气由阳而来。同理,我们并不知道阴之极为何物,只知其崩塌之后复归太宇,由可见的变为不可见,则为魄为精。

那么我这个天地气交模型,到底是阴阳化为地气、天气,还是地气、天气聚成阴阳?就没个结论了。中医有很多说法,都是针对特定的条件下说的话,譬如气聚为形,这个气聚本身就是一个“气化”的过程,是个动态的,单独一个“气”没法聚成形,只不过考虑这个“气化”异常,到底是天气所为还是地气所为,从而有了癥瘕积聚的治病法则。

人体的阴阳至此也顺理成章的推论出来,上为阳,下为阴,人体处处有气化,此处气化概念就是天地之气交,中为气交最中和之处,一般为人体之中焦,中焦为脾土,土枢四象,也可以理解。背为阳,腹为阴,仍人法爬行动物,背覆阳,腹接阴,背和腹交接之处为肋,为少阳经所过。温病派治病,最讲人体的升降出入,升降散为其经典名方,赵绍琴用之轻巧治重病。从方子的结构来看,大概都是以中焦为主吧。那么出入就得找少阳经了,四逆散算不散呢?小柴胡算不算呢?不妨是个思考的思路。

四季轮回,是单向的过程,从气交(气化)的角度来说,是天气、地气各自的变化所为。人法天地,所以人也有四季,中医引入了五脏对四季。天有六气,应以六腑。五脏六腑这里都是概念性的定义。但是,如要说不懂这五脏六腑的解剖,那也不尽然,内经后续不少章节,对经络骨节等俱有实体的描述,以其他动物相似性推论,也应该了解不少。但既然治病着重于气交(气化)上,五脏六腑的内在解剖特征,的确可以放一边。我将基于气交之上的理论体系,人为定义为功能体系,将血肉骨筋脉等定义为结构体。这样,我就形成了功能结构合一的外治法和内治法的统一。

上面提及五脏六腑,这也是后续要探讨的概念,这里就把五脏六腑和天气、地气的关系说的清楚一些。天气、地气实质为一气,只不过其作用有向上和向下之别。但是那部分算天气,那部分算地气呢?我曾见过好几个讲四圣心原的,把这里搞的出神入化,无限演绎。不但令人难以理解,也是无法和人法天地对应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以地气为例,其实并不是单一的静态的东西,而是整个概念就包含了动态的变化过程,地气向上运动,同时天气下来参与地气气交部分,也已经属于地气;天气也如此。说的更通俗一些,我画的箭头附近两条细线,细线之上都属于天气,细线之下属于地气。而这个细线是不固定的,你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反正上面就是天气、下面就是地气。这个细线是参照线,就看你针对那个气化对象来说。人体得天地之气最为中和,所以细线就比较当中。

那么五脏六腑的法天地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了:五脏法地,为阴。阴者,天气出去,地气进来。六腑法天,为阳,地气出去,天气进来。六腑为阳,在腑中阴阳作用,吸取的营养物质为阴,所谓中焦取汁,就是这个道理,取汁以供五脏享用,五脏为阴,将其蒸腾为天气,以供人体功能层面的应用。五脏六腑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由其法天地的概念也可以推论得到。

-------------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阴阳、气交 和 人体的对应关系。细节还有很多,但我所介绍的概念,大致上都可以推论出来。作为理论,必须具备逻辑上演绎的能力,内经是满足此条件的。

通宝推:陆合,金书,鹰蓝,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