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02 -- 桥上

共:💬5 🌺8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左传》中的成语02附:郑庄伐许3

《襄十六年经》:

叔老会郑伯、晋-荀偃、卫-宁殖、宋人伐许。((p 1025)(09160007))(024)

一些补充:

叔老是鲁国的卿,氏叔名老。郑伯也已经是郑简公。这次行动的实际首领是晋国的荀偃。时间则已是将近二十年后,郑、许之争已经成为晋、楚之争的一部分。

《襄十六年传》:

许男请迁于晋。诸侯遂迁许,许大夫不可。晋人归诸侯。((p 1027)(09160201))(024)

我的粗译:

许灵公请求把许国举国迁到晋国的地盘上,于是晋国发动了手下各家诸侯的力量前往帮助,但许国因为其国内各家大夫不同意,又变卦了。于是晋国后来只好让各家诸侯的军队回国。

《襄十六年传》:

郑-子蟜闻将伐许,遂相郑伯以从诸侯之师。穆叔从公。齊子帅师会晋-荀偃。书曰:“会郑伯。”为夷故也。((p 1027)(09160202))(024)

我的粗译:

郑国的子蟜听说晋国要讨伐许国,于是奉着郑简公出兵配合。我们鲁国随从襄公的是穆叔,带着我国的部队跟着晋国中军帅荀偃一起行动的将领是齊子。《春秋经》上写“会郑伯”是因为郑简公是国君,所以要写在前面。

一些补充:

穆叔是叔孙豹。齊子是叔老,此二人当时都是鲁国的卿。这两家其实都以“叔”为氏,但不是一个“叔”。

郑简公此时不过十二岁。夷可以有公平的意思,也可以有同类(侪)的意思,所以杨伯峻先生于“为夷故也”处注曰:“夷,平也。言如此序列,方得平也。”

《襄十六年传》:

夏六月,次于棫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p 1027)(09160203))(024)

我的粗译:

这年夏六月,各国大军驻扎在棫林。庚寅这天,讨伐了许国,随后在函氏驻扎。

一些补充:

此后各诸侯国的军队即回国了。

棫林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4,北纬33.6(叶县旧县东北)。函氏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3,北纬33.6(叶县旧县北)。

《襄十六年传》:

晋-荀偃、栾黡帅师伐楚,以报宋-杨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p 1027)(09160301))(103、024)

我的粗译:

晋国的荀偃和栾黡率领晋军前出攻打楚国,以报复四年前楚国进攻宋国的杨梁。楚国派出公子格率领军队抵抗,与晋国军队在湛阪会战,楚军败退。晋国军队一直前进到方城之外,再回师又一次讨伐许国。

一些补充:

荀偃和栾黡此时分别是晋国的中军帅和下军将,在晋军六位将帅中分列第一和第五。

《襄十二年传注》:“《吕氏春秋行论篇》,“宋杀文无畏于杨梁之堤”,即此。杨梁,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三十里。”((p 0996)(09120401))。杨梁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74,北纬34.25(商丘东南三十里)。

杨伯峻先生在此注曰:“湛水源出今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湛水之北山有长坂,即此湛阪,在今平顶山市北。”湛阪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3.15,北纬33.84。

方城之外:如自许(叶)前往楚国占有的南阳盆地,所经路线上的重要关口就是所谓方城关(缯关),是楚国在南阳盆地东北西三面所筑长城上的重要关口,我觉得《春秋经》及《左传》所称之“方城”多指此处。该处遗迹尚存,今称大关口:东经113.10,北纬33.43(今独树镇北、中信庄村)。

————————————————————

《昭九年经》:

许迁于夷。((p 1306)(10090002))(024)

《昭九年传》:

二月庚申,楚-公子弃疾迁许于夷,实城父。取州来-淮北之田以益之,伍举授许男田。然丹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迁方城外人于许。((p 1307)(10090201))(108、024)

我的粗译:

这年二月庚申这天,楚国的公子弃疾把许国举国迁到了夷,也就是城父。田地不够,拨了州来-淮北之田补偿,由伍举授给许悼公这些田地。楚国还派然丹把城父人迁往陈,并补偿他们夷-濮西田。再把方城外人迁到许。

一些补充:

此时距离上次许国差点倒向晋国又过了二十多年。楚国这一系列行动是楚灵王在瞎折腾,费力不讨好。但也是许国人顶不住了。不过四、五年之后,灵王死了,继任的楚平王顺应民意,“复迁邑”(《昭十三年传》(p 1348)(10130206)),又让这些被折腾的人们回到了老地方。

《成七年经注》:“州来,国名。详王夫之《稗疏》及雷学淇《介菴经说》卷七,今安徽-凤台县。”((p 0832)(08070008));杨伯峻先生又于《襄三十一年传》“延州来季子其果立乎?”处注曰:“季子即季札,初封延陵,故《檀弓下》及《史记》屡称之为延陵季子,此称延,省称也。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后加封州来,故此称延州来季子。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本楚邑,成七年入吴,后又为楚有,故昭四年然丹城州来。昭十三年吴灭州来,后又为楚得,哀二年蔡迁于州来。”((p 1189)(09310901));于《昭四年传》“东国水”处注曰:“楚以东部地区为东国,钟离、巢、州来以及赖皆东国地邑。”((p 1255)(10040701));于《昭二十三年传》“吴人禦诸钟离”处注曰:“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稍北而东,淮水南岸。”((p 1445)(10230501))。

夷-城父推测位置为:东经115.78,北纬33.87(亳州城父镇)。州来推测位置为:东经116.72,北纬32.71(凤台城关北古城村)。钟离推测位置为:东经117.67,北纬32.91(凤阳板桥镇古城村)。

楚灵折腾(方城外>>叶,叶>>夷,夷>>陈)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昭十八年传》:

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p 1394)(10180301))(109、111、024)

我的粗译:

这年夏五月,傍晚在东方刚刚能看见大火星(心宿二),到丙子这天,起风了。梓慎宣布说:“这是融风,是‘火’的开始;要是连刮七天,就得起火了。”戊寅这天,风大了,到壬午这天,风更大了。宋、卫、陈、郑都起了火。梓慎登上大庭氏之库瞭望,然后宣布说:“宋、卫、陈、郑也。”没几天这四国都派人通告本国起火了。

一些补充:

梓慎是当时鲁国负责卜筮的官员。关于大庭氏之库,杜预注曰:“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高显,故登以望气。”其实四国与鲁相去甚远,均在数百里外,登再高也望不见,梓慎不过是装神弄鬼,望“气”而已。

至于融风,就是指当地在这个特定季节经常刮的猛烈东北风,据说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这个季节天干物燥,所以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下面是这几天的干支序列,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正好七天。

《昭十八年传》:

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置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书焚室而宽其征,与之材。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宋、卫皆如是。陈不救火,许不吊災,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p 1395)(10180304))(109、111、024)

我的粗译:

火一起,郑国执政的子产就从东门把晋国来访的公子、公孙们送走;又让司寇把所有刚到的客人送出城,并禁止原有的客人离开宾馆。还派子宽和子上巡视宗庙建筑,包括太庙。派公孙登把占卜用的大龟挪出来,派祝史把装各位先君牌位的石匣挪出来,都集中放到周庙,并禀告先君。下令府人、库人全部到岗警戒。让商成公通知司宫,把先君的宫女都请出来,转移到火烧不到的地方。让司马和司寇率领部属在着火点附近路上列队待命,处理过火点的善后。所有城外的正卒都按编制登城警戒。第二天:下令所有野司寇要保证随时完成征发的要求;下令郊人协助祝史在城北筑坛,祭祀玄冥和回禄并向四鄘祷告以禳除火灾;登记受灾家庭,减免其赋税并资助给建屋的木材;下令举哀三天,停市。宋国和卫国也都是这样,陈国不采取救火的行动,许国不派人慰问受灾国家,于是贵族们都知道陈国和许国将要率先灭亡了。

一些补充:

玄冥和回禄,杜预注:“玄冥,水神。回禄,火神。”四鄘,杜预注:“鄘,城也。城积土,阴气所聚,故祈祭之,以禳火之余災。”杨伯峻先生在此还注曰:“哀十七年楚灭陈,定六年郑灭许。”

《昭十八年经》:

冬,许迁于白羽。((p 1393)(10180005))(024)

《昭十八年传》:

楚左尹王子胜言于楚子曰:“许于郑,仇敌也,而居楚地,以不礼于郑。晋、郑方睦,郑若伐许,而晋助之,楚丧地矣。君盍迁许。许不专于楚,郑方有令政,许曰:‘余旧国也。’郑曰:‘余俘邑也。’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土不可易,国不可小,许不可俘,雠不可启,君其图之!”楚子说。冬,楚子使王子胜迁许于析,实白羽。((p 1399)(10180701))(024)

我的粗译:

楚国的左尹王子胜对楚灵王说:“许国是郑国的仇敌,现在许国呆在楚国的地盘上,偏偏还对郑国不尊敬。郑国又和晋国关系很好,一旦郑国讨伐许国,晋国再帮着他,丢掉的是楚国的土地。主上不如把许国迁走。而且许国对楚国并不专一,当前郑国治理的又很好,万一许国宣称:‘这里原来是我们的。’郑国再宣称:‘你们已经投降我们了。’两国起冲突就麻烦了。叶是楚国-方城外的屏障,我们不能轻易丢掉任何土地,也不能小看任何国家,所以要防止许国被别人占有,以免壮大我们的仇敌。请主上考虑。”楚灵王听了很高兴。于是这年冬天派王子胜把许国举国从叶迁到了析,就是白羽。

一些补充:

析(白羽)推测位置为:东经111.49,北纬33.31(莲花寺岗遗址)。远在今河南西部的西峡县,靠近陕西商洛地区,当为秦、楚接界之处。

————————————————————

《昭十九年经》:

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弑其君买。((p 1400)(10190002))(024)

冬,葬许悼公。((p 1400)(10190005))(024)

《昭十九年传》:

夏,许悼公疟。五月戊辰,饮大子止之药卒。大子奔晋。书曰“弑其君”,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p 1402)(10190401))(024)

我的粗译:

这年夏天,许悼公得了疟疾,五月戊辰这天,喝了大子止给的药就死了。大子止逃去晋国。《春秋经》上写“弑其君”,贵族们认为:“侍奉主上要尽心尽力,但不可包括药物。”

一些补充:

在《清华简系年》第十八章中提到:“許人亂,許公 [左力右它]出奔晉,晉人羅(罹),城汝陽,居許公 [左力右它]於容城。”可能与此事是同一事件,则“許公 [左力右它]”即“大子止”。但也不敢肯定,《系年》与《左传》的叙述不尽相同,时间久远,其中的许多细节都湮灭了。

————————————————————

《定四年经》:

许迁于容城。((p 1533)(11040007))(024)

《定六年经》: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郑-游速帅师灭许,以许男-斯归。((p 1555)(11060001))(024)

《定六年传》:

六年春,郑灭许,因楚败也。((p 1555)(11060101))(024)

一些补充:

许悼公死后十九年,许国国君许男-斯当了郑国的俘虏。当时楚国正处在被吴国攻破郢都后的恢复期,所以郑国能远出到容城攻灭许国。杨先生注曰:“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据说那附近宋口村有战国遗址,推测位置为:东经113.01,北纬33.65。容城距郑国很远,郑国不能占有容城,许国以后又复国。

————————————————————

《哀十三年经》:

夏,许男-成卒。((p 1674)(12130002))(024)

葬许元公。((p 1675)(12130008))(024)

一些补充:

这是《春秋经》和《左传》中许国最后一次出现,这两条《春秋经》应是许国派人“告”给鲁国的,反映此时鲁国和许国仍有“太史间交往”。许男-成就是许元公,这也是《春秋经》对诸侯葬时称公的一例。此时距上次容城被郑国攻破二十二年,杨伯峻先生在前面《隐十一年传》处曾有注:

许,姜姓国,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三十六里。鲁成十五年,许灵公迁于叶,即今河南省-叶县南稍西三十里。昭公九年,许悼公迁夷,实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七十里之城父集。一九六二年在安徽-宿县-许村公社-芦古城孜发现许国-诸俞之器。许国君葬于许村,离城父集固不甚远。十八年迁析,实白羽,即今河南省-西峡县。定公四年,许男-斯迁容城,容城故城在今鲁山县南稍东约三十里。传世器有许子钟、许子妝簠等。“许”皆作“鄦”,与《说文》同。自文叔至庄公十一世,始见于《春秋》。战国初灭于魏。详《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王先谦《补注》。((p 0071)(01110003))(024)

王先谦《补注》引《韩非子》:“许恃楚而不听魏,楚攻宋,而魏灭许。”又曰:“战国入魏,《国策》,苏秦说魏王,大王之地南有许、偃,是也。然则魏灭为是。”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这大概是先秦典籍中许国最后的消息。

通宝推:水过云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