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天的17个瞬间——川西独行记 -- 京华烟云AMIP

共:💬25 🌺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三)色空不异

如同通常那样,又延迟了好几分钟,马尔康到色达的班车才从客运站姗姗出发。夜色的黑暗尚未褪去,周围很快又被红色所包围,因为车上除了我一个远来的游客,其余都是当地的藏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许多人身上披着赭红的袈裟,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出家人,或喇嘛或觉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其实并非所有的藏传佛教男性僧侣都可以称为“喇嘛”,这个词在藏语意为“上师”,原来仅是对有资格指导信徒修行的高级僧侣的尊称,而藏传佛教的普通男僧一般只能称为“阿卡”。后来随着汉藏混居,没那么多讲究的人们叫得也就随便一些,僧人是否“喇嘛”区分得便没那么严格了。与男性的“喇嘛”或“阿卡”相对应,藏传佛教的女性出家人则称为“觉姆”,大致相当于汉传佛教中的尼姑。

我依稀记得,其中两个年青的小觉姆正是昨天与我一起从成都过来的,没想到今天竟然再次成为旅伴。同行的还有两个穿着黄灰僧装的汉地和尚,他们自称是前往佛学院学习的,并对我“汉传佛教和尚为什么去学藏传佛教”的疑问嗤之以鼻,随即向我这个俗人高调宣称天下佛教是一家的道理,但与此同时,他们其实也不无顾虑,起码对佛学院学习中的食宿忧心忡忡。

我似乎听过,色达佛学院现在的学员据说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加上教职员恐怕更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一条山沟沟里聚集了这么多人,饮食住宿确实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难题,他们吃什么,他们住在哪儿,数万人所产生的庞大的生活垃圾,会不会导致环境灾难?随着这些疑问,我看着风景飞驰过车窗,车轮下的道路正向着远方的色达延伸。

蜿蜒的山路上,汽车在坑洼间颠来颠去左摇右荡,架子上的行李甚至乘客的身体时不时就要腾空片刻,瞬间的失重让人产生了正乘着云霄飞车的错觉。途中,班车会经过一个很大的三岔路口,三条路中的一条,就是我们走的这条连接马尔康的道路,另一条路则通往今天的目的地色达,而最后一条路,是去一个名叫壤塘的地方。

尽管从来没有去过,而且这次也不会有时间去,但我对壤塘这个地名却并不陌生,因为那里正是被藏传佛教主流——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格鲁派即黄教——视为异端的觉囊派的大本营,这个教派在佛教思想上的最大争议,是提出了被目为邪说的“他空见”理论。

了解佛教理论的朋友们也许知道,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更尤其是大乘佛教两大主要流派之一的中观派,其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浓缩的话,那就是“空”,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因缘,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都是虚幻的,本身并没有不变的实体或性质。也因此,中观派又被称为“空宗”。

此种状态,用中观派创始人龙树自己的话说,就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位被后世大乘佛教徒尊为菩萨的古印度僧侣,汉语又译为龙猛或龙胜,大致生活在公元二世纪中叶到三世纪中叶,据说活了一百五十岁(亦有说两百岁),一生著有大量佛学经典,奠定了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顺便提一下,大乘佛教有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前面说的中观派,后来又分为应成中观与自续中观两个派别;另一个则是唯识派,又称瑜伽行派,与中观派的“空宗”相对应,该派又被称为“有宗”。中观派的创始人是龙树菩萨,而唯识派的创始人则更加了不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弥勒菩萨,诸天神佛未来的那位领导核心,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他并非真实存在的人物,该派实际创始人是无著和世亲二人。到了印度佛教末期,中观和瑜伽行融合为中观瑜伽行派,成为密宗的主流,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极大。至于两大流派教义的具体差异,有兴趣的读者自己查找,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龙树菩萨对大乘佛教的巨大贡献,汉传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即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密宗,都一致尊崇他为大乘祖师。深受中观理论影响的藏传佛教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其画像和塑像普遍出现在各地喇嘛庙中,这位菩萨的模样——尽管这样形容可能有欠尊敬——简直就是一个东方版的美杜莎,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您看了下面的唐卡就知道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空”的境界固然玄妙无比,但却过于虚无缥缈了,恐怕让我等凡夫俗子老虎吃天无从下嘴,而大乘佛教却是要普渡众生的,这可怎么办?不要紧,佛教随即善解人意地为我们推出了降低配置的简化版,这就是两谛理论,也就是在绝对真理即“真谛”的“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也就是“俗谛”的存在,佛按照世间人的知见和常识做手段,诱导世人步入真谛。

佛向有悟性的修行人说真谛,随意对他们空来空去也没关系,而对我这样愚昧无知的凡夫俗子,则要换一种方式,于是说起了俗谛,先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用世人都明白的浅显易懂的道理引导我等走上正道,最终进入“空”的境界,这就是龙树说的“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打个并不恰当的比方,比如种田人无法理解四人帮的腐朽堕落,您就可以这么对他说:“江青这婆娘,一顿饭竟然要吃两碗糖水,一碗红的一碗白的,拿起馒头想蘸白糖就蘸白糖,想蘸红糖就蘸红糖,真不是个东西!”如此就激起了共鸣,下一步工作就好开展了。

面对大家都顶礼膜拜的“空”,特立独行的觉囊派却采取了两分法,他们认为“空”其实有三种,即无物空、有物空和胜义空。无物空指一切抽象的概念,这类概念肯定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是空的;有物空指一切因缘俱合而生成的有实质的事物,虽然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但都是因缘生法并无自性,因此也是空的;而胜义空则与前两者完全不同,觉囊派认为“胜义”——这里大致可以理解为绝对真理——是“离戏而空”,空的其实是人为加在胜义上的主观判断,而胜义本身其实并不是空的。

觉囊派认为事物有它的真实体性,这种真实体性本身不能说它是性空,由于人的“虚妄分别”增加上去的东西,才能说是性空,因此所谓性空,只能指由“虚妄分别”增加上去的东西是空的,而事物本身并不能说是空。事物的本真是事物的自性,人为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则是他性,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而不能是“自空”。觉囊派“他空见”的基本论点,大致如是。

这就颇有些辩证法的味道了。由此也想到了英国哲学家John Locke关于主性质与次性质(也称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理论——Locke认为,主性质指的是物体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依他列举,比如形状、数量、充实性、广延性,它们存在于物体本身,而次性质指颜色、声音、气味等,仅只存在于知觉者中,其表现因人而异,假使没眼睛,就无所谓颜色;没有耳朵,就谈不到声音,等等。

这位Locke生活在十七世纪中后期,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鼻祖,该学派宣称,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来的,并没有天生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对此,Locke在其哲学名著《人类理智论》中写道: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像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

“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

而无独有偶,比Locke生活的时代要早上好几个世纪的觉囊派思想家们提出的“他空见”,被许多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正是通过实际修证所体验出来观点,而并不仅仅只依据印度佛教经典而总结出来的纯理论问题。尽管二者并不相同,但经验主义与“他空见”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宗教世界从来都不是展示宽容的舞台,对于许多虔诚信徒来说,同教的异端往往比纯粹的异教更令人无法接收,必欲除之而后快。也正因此,坚持“他空见”观点的觉囊派,这个诞生于宋末元初的独特教派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颇受藏传佛教各主流派别的白眼,尤其是到了公元十七世纪,与觉囊派观点完全对立的格鲁派——也就是俗称的黄教——执掌了西藏政教权力,觉囊派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西藏的最高统治者五世达赖喇嘛,这位以宗教宽容著称、甚至允许伊斯兰教在拉萨开办清真寺的一代雄主,却对同属藏传佛教的觉囊派毫不妥协,直斥“他空见”为异端邪说,下令没收觉囊派寺庙的财产属民,封禁焚毁载有觉囊派教义的典籍与经版。在统治者的强大压力下,残存的寺院纷纷被迫改宗黄教,导致在西藏核心的卫藏地区(即拉萨、山南和日喀则),觉囊派几乎绝迹。

觉囊派主寺——位于今天日喀则地区拉孜县的觉囊寺——被彻底毁坏后,僧侣信徒们被迫将主寺迁移到今天壤塘县的中壤塘乡重建,这就是藏哇寺,壤塘也成为觉囊派新的大本营。

值得一提的是,觉囊派被格鲁派从西藏驱逐前,曾产生了一位著名僧侣,他名叫多罗那他。此人虽然没有亲身去过印度,但却根据来到西藏的印度僧人口述,撰写了一部《印度佛教史》,重点讲述了印度佛教晚期的历史。众所周知,古印度自身并没有史料流传,而玄奘、义净等取经僧侣之后,中国典籍对于古印度的记载已经凤毛麟角,多罗那他的著作不仅可以补充玄奘、义净以前汉文资料的不足,也可填补之后史料的许多空白,遂成为研究印度历史尤其是佛教史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多罗那他曾在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坚持传教二十多年,深受蒙古僧俗尊崇,被称为“哲布尊丹巴”,藏语意为“尊贵的圣人”。他圆寂之后,外蒙古最大的部落首领土谢图汗宣布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是多罗那他的转世灵童,这个孩子后来前往西藏学经,并在达赖和班禅的压力下被迫该宗黄教,回来后他创建了外蒙古最大的活佛系统——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受此影响,觉囊派又丧失了在外蒙古的主导地位,只能在藏区边缘残喘。到今天,包括壤塘在内,四川和青海交界处还保存着少量觉囊派寺院,大概共三十余座,僧侣只剩下几千人,尚不足一个黄教大寺的规模......

断断续续地思索中,时间一点一滴飞逝。终于,汽车在一个路口嘎然而止,司机回头告诉我:佛学院到了,快下车吧。

通宝推:马尔他之鹰,foureyes,可爱的中国,晴空一鹤,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