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茗谈(99):城镇化 -- 本嘉明
(一)
西方一般习称的“城市化”(urbanization),中国官方则称为“城镇化”(urbanisation)。
李克强与巴罗索,请注意背景横幅的内容。
这两个英文单词之间有什么区别,我才疏学浅,看不出来。但根据国内外的“一城各表”,我个人感觉,中文里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差别还是很大的。
西方学者口中的“城市化”,主要是指把大量(轻壮年)劳力从农村抽出,补充到工业化的“(既有)老城市”和“新增城市”中去,脱离农业。而中国目前所鼓吹的“农村城镇化”,除了这一点,另一功能是把仍在务农的农村家庭,迁居到具有城市市政服务能力的新(村)镇里。
恰恰是这第二点,目前引起不小的反对声浪,认为“农村城市化”破坏了农村千百年凝聚生存智慧的“田园生态”,强行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性,下地干活是农民,回到高楼是市民。在合并数个自然村后,既形成了“农民的集中营”,又掠夺了他们原有的土地------这种批判有没有根据,因为我没有农村的生活经验,无法判断。
但西方所说的“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民从农村剥离出来,“移民”进入城市,从此世世代代不再回归农村。这种情况,肯定有些副作用,但第一,这是全世界的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全世界争先恐后“城市化”。
第二,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至今还是利大于弊的。
先说城市的优点。
首先,城市是工业和商业的浓缩地区,资本的殖利效率,远远高于农村,因为企业家的信息灵通,各项服务配套齐全,生意机会多,资金周转快。同样的,一个农村青年进城学了CNC,开数控机床,生产效率可以比一年前提高50倍,收入可以提高5倍。而在农村务农,收入比上一年翻番都不大可能。
其次,城市里出产单位GDP的能耗,有潜力大大降低,甚至达到无碳化(比如服务业)。而农业如果要节省人力,就必然要依靠农业机械和机动车运输,碳排放是相对固定的,很难压缩。
第三,城市里人口稠密,对能源,市政服务(交通,医疗,教育,娱乐等)的利用率高,反过来又促进这些服务正循环,服务水平越来越高。
第四, 城市里的教育气氛好,就业压力大,迫使市民从小就专注于学习,培养一种紧凑的人生节奏。城市,一向是各种新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第五, 培养一种开放的,“见过世面”的心态。一般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都有类似的传统心态。
第六, 城市人口密集,服务到位,就业生活压力大,社会思潮开明,会降低出生率。这一条,既可以算好事,也可以算坏事,好坏参半吧。
再说城市的缺点。
第一, 就是人口过于集中,生存压力大,生活空间小,人情淡薄,物欲横流。
第二, 会形成热岛效应,对生态环境(气候,水源等)有负面影响。
第三, 天灾人祸时,尤其是遭受生态灾难,生化袭击,核打击时,容易构成巨大损失。
第四, 各种犯罪行为的总数量,比乡村要多,犯罪技术复杂。
第五, 对基本生存资源,严重依赖外部供应。
(二)
看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是:政府对通货膨胀持怎样的态度?如果是如临大敌,那么量化的“控制通胀指标”,又是多少?
看一个省份有没有前途,同样很重要的数据,是:这里的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全体居民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比如广东省,相比起全省人口年龄,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偏低,就是因为外来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来的都是年轻人。
中国持续推行“独生子女”政策,好处也是有的,首先是大大减少了人口净增长;其次是权贵阶层苦于血缘继承人不足,不得不从平民阶层大批选拔有才干的“于连”,以拱卫本家族的利益,从而客观上给平民子弟一个上升的通道。
当然,“独生子女”政策的坏处也很明显,就是老龄化高速杀来,国家未富先老,目前以世界工厂之势,气贯长虹的对外部世界“全面进攻”,未来不得不转化为“重点进攻”。而要保住“重点进攻”的拳头部队,就必须对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大“战区”,进行“洗牌”,把当地老年居民撤出来,集中全国的优质青年人口,填进去,如果还不够,就接纳五大洲的移民,精兵强将,杀它个稀里哗啦。
这个“洗牌”,是在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人民自愿交换,一个自愿往后撤,一个自愿往前奔。这就要求政府,在本轮“城镇化”中,拾回“大三线”的宏伟构思,对于“沿海沿江沿线(沿欧亚铁路线)”的“一线”地区,大城市周边的乡村要偏向于“夕阳化”,便于城里老人就近养老,毕竟很多人不愿远离故土。对于“二线”和“三线”地区,要使得优秀的年轻人在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愿意离开家乡,到“一线”去实现远大的抱负。
(三)
从这个角度出发,“城市化”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你用好了,就是好事。用稳了,先试点再推开,不急不躁,就是好事。
坦白讲,城市化,不搞是不可能的。搞了,搞得比较稳,对于中国经济的软着陆,至关重要。
有人说,目前中国有7000万套空置商品房,足够住2亿人口,楼市崩盘的危险很大。其实只要有楼市,就永远有崩盘的危险。而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50%不到,如果在未来20年内,达到70%,那么就有2.5亿以上的人口迁移进各个城市,这7000万套房,不就填满了?真正危险的,是15年后,2亿人已经进城了,他妈的市场上还有7000万套空置房,那我就跟着章家墩走了------如果章家墩到那时候不幸还活着的话。
所以,现在有7000万套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用起来这7000万套,总不能打土豪,直接分给进城民工?
土豪还是可以打的。我的建议,是收取“物业空置费”。
因为政府批准一个楼盘的兴建,市政方面也要配套相应的道路,医疗,教育,商业,治安等服务。我配套完了,你们煤老板和公务员们把楼盘空置,鬼城,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中国的土地,只“卖”70年的使用权给商品房业主,所以收“地产税”是讲不通的。但对空置房收“空置费”,广大人民是欢迎的。
具体的做法是:各地设置“国土管理所”,每个正常居住(或出租)的业主持当月和上月的水/电/煤气/电话缴费单,在网上向“国土管理所”申报。“国土管理所”同水电费收缴单位的数据库核对后,确认数字是真实的,然后再看两月间的差额。差额达到规定数值,证明有人在居住,就免征“空置费”。
如果水电支出差额很小或不合理,判断是房屋空置,而且不是业主名下的首套房,那就征收“空置费”。以房屋的市场价(估值),首0.3%收上来,三七开,中央拿70%,地方拿30%;0.3%以上部分,倒三七,地方拿70%。假设上海市收0.7%,就是头0.3%,中央拿70%,后0.4%,中央拿30%。只要总值在房价的0.9%以内,由地方在0.3%到0.9%内自行决定百分比;超出0.9%,先报中央批准。
水电支出的差额应该是多少才合理?由中央根据各地情况发文规定,各地可以在中央的规定指标上,上下浮动10%。
这样,既避免了地方上为了保护“房叔公务员”,定一个极低的差额指标,方便业主达标;也避免了地方上为了多拿“空置费”分成,而定一个极高的指标滥收费,搞得人家杨白劳用电差了半度,也要缴“空置费”。
为了避免局长们把自己老妈的名字都拿来充“首套房”,规定所有房主在22岁以下或65岁以上的,只要确认是空置,不论是否“首套房”,都必须缴“空置费”。
这样,沿海地区一套500万元的单元,一年得白交4,5万,那还不如租出去,水电用起来,把这块“空置费”省下来。既然大家都拿出房来出租,供大于求,至于租金,低点就低点撒,租掉就好。当然,房叔局长们是不必费这个神的,自有小的们屁颠屁颠地替局长大人缴了。不过将来把长期缴“空置费”的房源清单拉出来,那就一打一个准了,普通老百姓谁舍得这么傻呼呼地,坚持不懈地缴“空置费”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茗谈(99):城镇化
🙂定下人均免征面积,多余房产梯级累进收税就是 迷途笨狼 字200 2013-03-08 04:03:07
🙂房子的地段/单价不同 本嘉明 字20 2013-03-08 10:27:46
🙂2010文字一段 迷途笨狼 字488 2013-03-08 11:02:50
🙂可惜我还没有关于农民上楼的接触 3 领域时空 字1344 2013-02-25 11:09:51
🙂农民上楼,跟90年代国企改制类似 1 本嘉明 字557 2013-02-25 22:44:27
🙂或者是跟新加坡学,多搞几个蓝翔 月光下的尘 字0 2013-03-02 14:28:04
🙂你这个收取空置费的招数恐怕不灵啊 合金镜头 字178 2013-02-24 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