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商榷】钱钟书《围城》翻译一则 -- 元亨利

共:💬17 🌺4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方志彤

原名金淳谟,据海陶玮在《华裔学志》1997年45期上为他写的讣告(James R. Hightower. Achilles fang: In Memoriam. Monumenta Serica, vol:45/P399-403, 1997.)称,方生于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其祖上是中国人,自小以中文古籍开蒙。

15岁时,方志彤由传教士资助,到上海就读美国浸会学院预科。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修西方哲学,随后进清华研究院读书两年。方志彤从小就会中文和韩语,在日据时代,学校上课全用日文,他以后的研究中虽会用到日文,但从此拒绝再说日本话。后来,他又先后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希腊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等。1934至1936年,方志彤曾在广西省立医学院教授拉丁文;40年代中期在辅仁大学教德语。再婚后,和德籍夫人Ilse在家里一直讲德语。

钱钟书曾在致李文俊的信中提到:“方先生精通希腊文”,而方志彤对其英文也颇为自信。他在帮伊丽莎白·赫芙(Elizabeth Huff)通校黄节的《诗学》英译时,有一小行改译,赫芙提出疑问,方志彤说:“让我再想想。”他查了一两本书,再读一遍原文后把修改的地方划掉,说:“你原来翻得没错,是我错了。”海陶玮得知后,称羡不已:“假如他能对我也说这句话,那我这一生就圆满了。”

方志彤在清华求学时,和同级的钱钟书志趣相投,结为莫逆。两人眼界高且才富学深,都喜批评而吝于赞美(not the type to hold back criticism nor to offer undeserved praise),互认同道知己。(钱指方为intimate friends;方则称钱my crony of Tsinghua)

方志彤1947年离开《华裔学志》编辑部,应哈佛燕京学社之邀,赴美参加哈佛汉英词典的编纂。有意思的是,因为频繁在条目中采用《芬尼根守灵夜》引文,最终被解职。詹姆斯·乔伊斯在《芬尼根守灵夜》中细大不捐地广收任何他认为可用的素材,其文字也常融合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古罗马语等六十多国语言与方言,还不时自创新词和双关语。其实,此事发生在罕见的语言天才、曾被Marianne Moore戏称为“word wizard”的方志彤身上,倒并不令人意外。

方志彤博学多才,但著述极少("He knew everything, but published little.")。颇有黄季刚“惟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的风范。服务哈佛数十年,仅以“资深讲师”(senior lecturer)退休。对此,挚友钱钟书深为推重,并在信中宽慰:

It deeply moved me to see you, in your disinterested dedication to learning, rise above worldly preferment & emoluments. It is a noble sight. Compared with your academic nudity, the honors & titles of your colleagues seem tawdry & philistine.

钱氏所言“academic nudity”可谓纯正的学人风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