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中华古族---羌人 -- 皎然一品

共:💬9 🌺1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戎的形成及部落联盟

山戎,戎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其象形是一手拿盾一手持戈,会意为尚武之民。山戎是有拜山,崇山,祭山习俗的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他们没有后期四大游牧集团中匈奴,东胡和月支那么强大。在春秋时期和山戎同时代的无终子国,孤竹国同宗。

中原人把山戎称为北戎是因为他们所居地理方位在中原之北,这是华夏族按地理方位称呼四方民族的思维习惯。太史公却错误的把林胡,东胡和山戎并称。此时胡,东胡之称在历史上还没出现,这些称呼始于匈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时期。

大约在秦末初之际公元201年。有了匈奴统一才有胡和东胡的对立。

胡的含义是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的,战国时为北方各游牧民族的泛称,西汉时期是专指匈奴。经考证,山戎后裔有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及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

-------------------------------------------

关于山戎考证可参考

陈平《略论山戎文化的族属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5年{3} 顾炎武《日知录》,

蒙文通《赤狄白狄东迁考》

田广金《近年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

武家昌《山戎族地望考略》辽海文物学刊。1995{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戎文化考古队《北京延庆军都山东周山戎部落墓地发掘纪略》文物。1989{8}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四十年》燕山出版社.1990

张秀荣《试论山戎与奚族及东胡的关系》2008-6

材料很多,我就不易一列举了,大家可去百度。

-------------------------------------------------

西戎

西戎是个大的部落联盟,较为著名的只有两个部族,“犬戎”和“义渠”,这两个部族成先后之势建立方国政权,主导着西戎各部。

犬戎;就是商代中初期历史上的鬼方。周代称“猃狁”。“猃狁”是夏桀的后裔,“猃狁”在商周时期常见于史籍中。但商中后期不叫“猃狁”而称鬼方。

甲骨文中常见殷商的敌对方国鬼方。他们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南部,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支流洛水/泾水一带,经营畜牧业,善养马。远至商周,下至春秋与中原时有有战争,是殷,周的强敌。

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1191年在位)曾和“鬼方”进行了三年战争,才打败“鬼方”。

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葛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韦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鸣条之战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猃狁考》中把“鬼方”作为“猃狁”的前身。

随着夏王朝的灭亡,与夏休戚相关的还有一个部族“昆夷”(即:昆吾)在历史中也消失了。

夏王朝的灭亡北迁,作为“猃狁”(夏王朝苗裔)的外围屏障,“鬼方”的出现是及其自然的;“猃狁”北走的方向,就当时而言为荒服鬼方,对殷商的军事打击来自鬼方,故族群冠以“鬼方”之名;

初期他们是以昆夷族群为主体,淳维一族为贵族领导的联合体,随着淳维族群的壮大,族群的名称随之改变,或者族中出现了强有力的领导者,并用其名讳作为族名,因此鬼方一名降格为其中一部之部落名称。

“猃狁”与“鬼方”这个外在看似没有关联的部族,实际上是联合体的实质。鬼方在名称上有“鬼方隗国”、“昆戎”、“昆夷”、“串夷”、“狄”、“洛泉”等相互混称的现象;

鬼方隗国与赤狄隗氏、屠各隗氏成先后名称变更之势。在部族繁衍上这个消失的“昆吾”就是鬼方隗姓、赤狄隗姓、义渠隗姓、再后成为匈奴汗国的昆邪王一族,

西汉时期以休屠王邻居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历史中,到东汉初期彻底的变为屠各隗氏了。猃狁的变化为:夏后氏苗裔淳维(姒姓)、猃狁(允姓部落)、犬戎、白狄(允姓部落)义渠允姓。

猃狁与鬼方在历史中出现的顺序:

  

夏末时期商代商末西周共和时期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东汉时期猃狁鬼方犬戎猃狁犬戎赤狄隗姓 屠各隗氏     

白狄允姓义渠允姓 姒姓隗姓姒姓允姓允姓 允姓允姓 

再看商/诸戎战争年表;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商震攻鬼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灭程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犬戎之战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密须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攻耆之战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灭邗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灭崇之战

西周以前,猃狁经常向周朝进行侵扰,公元前八世纪,周宣王(公元前823——前789年)多次出兵抵御猃狁的进攻,并在“朔方”建立城堡。千百年来史学家认为“猃狁”是夏后氏苗裔似乎达成了共识,但对于“猃狁”出现的年代都很隐晦,不甘心于出现的太晚;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猃狁”在西周时期常见于史籍中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淳惟带着夏部族融入草原后,后裔更名“猃狁”是事实,表象是前期依附在鬼方之中,后期崛起领导族群(见上表)。

在历史中“猃狁”的消失没有具体的时间,大概在周王朝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俨允、荆蛮攻周之战后即不见于史册。

但是在“猃狁”以后与周朝作战的部族又被另一个名字所替代,那就是犬戎,地理位置与“鬼方”、“猃狁”相近,并且明确提出了都城所在地:

甘肃静宁县。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犬戎),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双方攻战不断,

具体见下表。犬戎/周作战年表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攻鬼方之战

周穆王元年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攻犬戎之战

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攻西戎之战

周懿王元年 周懿王共犬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武公攻玁狁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周厉王攻戎之战

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周抗玁允荆蛮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攻玁狁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周宣王攻戎之战

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05—前790年)晋穆侯攻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攻太原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攻条奔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晋攻北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戎攻姜之战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千亩之战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周攻六济戎之战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秦攻戎之战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之战

周平王五年766年 秦攻犬戎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 秦攻戎之战

周桓王四年716年 戎袭周使凡伯郑攻陈

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年) 戎、周楚丘之战

周桓王六年714年 郑抗北戎之战

周惠王十七年660年 虢公攻犬戎

周人与猃狁的战争,是有周一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猃狁本居西部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入周以后逐渐分为南北两支向东迁徙扩展,其迁徙扩展的踪迹大致可考。

周人与猃狁的战事主要发生在西周晚期,但也延及到东周初年,在此期间北狄或居于其中.“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犬戎最兴盛时,到了周的都城周围,派分出的分支也相当的多。

公元前771年,申侯向戎主借兵,一举攻破西周都城镐京,犬戎进镐京后企图赖在镐京不走。为了驱逐戎兵,申侯再次约晋侯、卫侯、秦君和郑世子“勤王”。四国君主率军到达镐京后,连夜筹议行动,采取围三缺一之策,驱逐、歼灭戎兵。

午夜三更时分,由申侯在城内作内应,晋、卫、秦三国军队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攻城,郑国军队在留下的缺口西门设伏。戎兵从西门溃逃,被诸侯军队打得大败。

义渠也乘机向犬戎的都城发动攻击,犬戎之地完全陷落于义渠之手,犬戎为西戎霸主的情形急剧逆转,连连的战争失利完全改变了先前的优势,部分转而归附在义渠之中,大部分则变更族名迁离原居地,犬戎之名不再见诸史册,赤狄(隗氏)出现在历史中。

-------------------------------------------------

义渠

商代,他们与居住在陇东/北方的猃狁族后裔以及周部落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义渠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

周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犬戎占领。义渠戎又和犬戎互相掠夺、征战。义渠戎趁周室内乱,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都城在今宁县城西北50里处的焦村乡西沟村)。

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在今镇原彭阳和庆阳彭原)、郁郅戎(在今庆阳、环县、合水)、朐衍戎(在今盐池)、鸟氏戎(在今泾川、灵台),扩大了疆域。

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尽管如此,义渠势力还是不如犬戎,在猃狁强义渠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一度归服于猃狁。公元前771年华夏四国联合驱逐犬戎,犬戎兵败;

义渠迅速在犬戎故地崛起,一举夺得霸主地位,并收编了犬戎部族之一部,迫使犬戎改名东迁,方国边界也扩充到了秦国的咸阳附近。以往的两大强戎至此只剩下义渠国这个新联盟替代了。

被秦穆公所吞并的八国或十二国,未详其名称,在秦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的百余年中,不见秦与诸戎战争的记载,可能有一段相安时期.其未被吞并的,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邶戎(天水西南)、冀戎(今甘谷县南)、翟(据今临洮、渭源一带)、豲([音:环]据今陇西一带)等部,岐山以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部。

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陆浑之戎。西戎族群仿照华夏族开始筑城定居由游牧转向了农耕----“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上述诸戎从黄河以西,泾、洛流域,到陇山东西,环秦分布,与西周时诸戎环镐京王畿分布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义渠崛起后收编了其中的大部,对秦国的安危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战国时诸戎部落与国家名称比较详细,这是由于诸戎社会有了发展,各部或立国称王,或自成部落名显当地,诸戎最集中的地区,还是在秦的西方,以陇山山脉为中心。

通过《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及《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可以看到秦国为了解除来自西北部的军事压力,

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花招和军事手段对西戎义渠威逼利诱,乃至不惜牺牲太后的尊严(宣太后和义渠王长期有染并生二子) ,公元前272年(周赦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起兵灭义渠,义渠在其立族立国800年后完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史记。秦本纪》、《六国年表》及《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战国时期秦与陇山东西两侧诸戎的关系,

列大事表如下:

公元前470年(周元王六年,秦厉共公六年):义渠来赂,绵诸乞援。

公元前461年(周贞定王八年,秦厉共公十六年):秦灭大荔,有其地。

公元前457年(周贞定王十二年,秦厉共公二十年):公将师与绵诸战。

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秦厉共公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

公元前430年(周考王十三年,秦躁公十三年):义渠伐秦,侵至渭阳。

公元前395年(周安王七年,秦惠公五年):伐繇[绵] 诸。

公元前361年(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元年):出兵,西斩戎之王。

公元前331年(周显王三十八年,秦惠文王七年):义渠内乱,庶长操将兵定之。

公元前327年(周显王四十二年,秦惠文王十一年):秦取义渠地,置县,义渠王臣于秦。

公元前320年(周靓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秦王北游戎地至河上。

公元前317年(周靓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八年):义渠败秦于李伯。

公元前314年(周赦王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侵义渠,取其二十五城。

公元前272年(周赦王四十三年,秦昭王三十五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因起兵灭义渠。

以上的历次“华/戎”战争中没有一次牵涉到匈奴,说西戎是匈奴、是屠各没有任何的依据。历史上的西戎扰华至此以义渠的消亡告一段落,西戎集团已经没有军事力量来对抗强秦,北狄、义渠包括他们的附属部落都依附在新兴的“匈奴部落联盟”之中。

关键词(Tags): #春秋(东学西读岛主)通宝推:心有戚戚,东学西读岛主,某人a,bayerno,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