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我姥姥的一些回忆 -- wolfstein

共:💬343 🌺1463 🌵12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来老百姓的记忆也是各种各样的

对照一下看看,觉得很有沧桑的感觉。

对于民兵一段有些不能认同,不过可能也是不同老年人有不同的感受吧,说说兄弟的看法。

根据您说的内容判断,您的老家应该属于抗日游击区的边缘区,也就是敌我两占地区。这种地方的形势复杂,类似于军事交锋的战线,也是双方交锋较多的地方。抗日武装的民兵,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的了解和您的描述有些区别。至少在我的老家河北地区,因为农村民众普遍参与抗日斗争,日军及伪军每出动必有目的,比如对边缘区村庄进行突袭,希望捕捉抗日武装,或者进行破坏地方政权的扫荡,这都是争夺地方控制权的战斗。也就是说,在这种地区想安居乐业,那时不可能的。

这种情况下,八路军其实并非所谓“外人”,尤其是地方政府人员,实际上都是本地人组成的,日军如果在百姓没有戒备的情况下进入村庄,会给当地村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因为日军可不是包青天,也不是大善人,用今天审判辛普森的标准区分村民中谁有过抗日行为,谁没有 -- 实际上以这个标准,“清白”的村民是不存在的。三光政策,可不是说说而已。

民兵,在当时不能和日军正面作战,它没有那个实力。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民兵起的是报警作用,放两枪,给村民报警,迅速跑反。因为这种地区百姓已经有了经验,所以日军经常出现跑不过村民的情况。(参见白善烨等人的回忆),通过这种警报系统,起到了保护村民安全的作用,别忘了民兵都是本地人,如果如某些人认为其作用只是招鬼子来烧杀,八路军根本在当地就无法站住脚。恰恰相反,没有这样的警戒系统,包括地雷,当地的损失会更大。

而随着边缘区政权的逐渐稳固,也就是说日军的破坏难以奏效,这个地区就逐渐成为抗日武装可以稳定立足的地区,特别是可以提供稳定的后勤和人员供应的地区,并将日伪政权排挤出去,边缘区就可以向前推进了。

事实上由于日军后期兵力不足,从中国战场大量抽调军队,八路军这种战术相当奏效,将日军前线据点逐渐“孤岛化”,这种情况下日军渐渐不敢出动,战斗引向更深的敌占区,原边缘区的百姓生活便可以逐渐走向安定。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否则,一味让百姓付出代价而没有希望,普通老百姓也会失去抗日的信心。

当然,我说的只是河北抗战我所知道的情况,或许山西有所不同,或许某些个别地区有所不同,只是希望不要让别人误解您想说明的是当时的普遍情况,那样,因为这儿的朋友祖上参加过敌后抗战的不在少数,可能就要发生误会了。

至于日军的纪律问题,无独有偶,我看到过一名后来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人物的回忆,77事变他从北京逃出,在北京以南也碰到过纪律相当不错的日本兵,不过他参加了八年抗战,也就碰上了这样一次,随着中国抵抗的激烈,日军损失的增加,这种现象就凤毛麟角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