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影评27之《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经典

   在我的电影辞典里,有这样一类的经典,与题材、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等无关,那是一种对生活不露痕迹的,非常自然的展示和重现,电影史中叫它现实主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偷自行车的人》。

   对于我来说,这部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最经典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是根本无从寻找它的优缺点,或者说,它的优缺点是一体的,这就是“自然”。这种自然引发人的“自然”共鸣,不由自主地被导演引领进电影里,与主人公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从他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在感情和心理上达到共鸣。

   这种“自然”被导演德·西卡首创并演绎到了极致,男主角由一位真正失业的钢铁工人朗培尔拖·马奇奥拉尼扮演,你很难分辨出男主人公脸上对困惑、焦虑与无奈,到底是来源于对表演的恐惧,还是对生活自然的流露,所以你也就无从判断他是天才演员还是本色演出,这种模糊使你在潜意识中认可了——无论是他还是他扮演的角色都是和你是一样的普通人,共鸣自然发生。被从街边拉来的男孩扮演者更是如此,由此看来,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小演员。

   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苦难。一个人能够欣赏苦难必须有着两种不同的心态:一是同情,二是庆幸。这两种心态意味着观众能够理解剧中人的生活而又没有其那么糟糕,所以现实主义作品把倒霉事放到一些所谓“必然”的巧合之中,丢,找,算命,偷,被抓。虽然很少有人品尝过全部的滋味,但其中一两味的回忆,就足够让观众同情,未品尝过的也足够让观众庆幸。

   现实主义作品一大难点也同样突出,那就是美感。整个影片背景的罗马城破破烂烂,从镜头感来说毫无美感。那么美在哪呢?我的理解是,美在观众的心里,当片中父子、夫妻、邻居之间的爱与互助感动我们时,剧中人命运唤起我们的同情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心中的善,我们也会从身边观众的泪水中和叹息中发现大多数人的善,这就是现实主义成功诠释的“美”。

   说些题外话,这部电影被我国引进时,曾作为一部揭露资本主义的政治宣传片。但抛却思想信仰的分歧,我相信,作为同时代的普通老百姓,对这种底层的生活状态并不陌生,感同身受的是物质的缺乏,这是时代的共性。放到今天,再失业也不会去偷自行车——“要啥自行车?”对于自行车大国的中国人来说,自行车自然有着与之不同的亲切感,拿我来说,我丢了3辆自行车,有一辆自行车连着被我扛上楼一个月,而偷懒的翌日即被偷;曾经有人劝我放弃正常渠道从黑市买,我的回答是,不,我不能从小偷和销赃者手中买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但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我的原则面对真正的生存危机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当深入思考,就会产生更进一步的共鸣;而能够不动声色的促使、诱发人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感情,这就是现实主义经典最经典之处吧?

关键词(Tags): #新现实主义#自行车#经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