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共:💬842 🌺10273 🌵5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复你的问题,随口再扯几句明史吧!

明朝捐纳盛行,从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举办捐纳。“监捐”取得监生身份的,称为“例监”。捐纳“贡捐”取得贡生身份的,称为“例贡”。明末,上述比例最高能占生员总数的70%,也就是捐出来的比考上去的几乎多一倍。清的捐纳,部分沿袭明制,部分有变化。

明末捐纳总额有时居然能占全国正赋的1/3。

至于明朝科举是否有世家,答案是有。既然讨论东林党,就以东林党的科举世家为例:《桃花扇》那个才子侯朝宗,真实的名字是侯方域,他是东林党侯恂的儿子。侯方域的爷爷是侯执蒲,明万历十六年21岁时中举,万历二十六年31岁中进士。初任守津(今山东省宁津县)令,后官至太常寺卿。

侯恂十七岁时受知于提学使梅之焕,补博士弟子员;五年后受知于郡守郑三俊。与弟侯恪两人一起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两人一起中进士。

因与阉党魏忠贤存心作对,侯家父子三人都遭罢官。老爷子侯执蒲厌倦了官场,就不再出仕,就留在家里教孙子们读书,崇祯14年病逝。

侯恂在崇祯元年(1628)再次启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崇祯三年(1630)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崇祯六年(1633)任户部尚书。

崇祯九年(1636年)温体仁打击东林党,奏劾侯恂靡饷误国。侯恂被削职、入狱。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侯执蒲去世,侯恂戴罪出狱,回家奔丧。第二年春,又回到京师监狱。

后来崇祯又把他放出来戴罪立功。李自成攻破开封后,以按兵不救之罪又入狱,关进死牢。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因侯恂有清廉之名,就把他从死牢中救了出来,但侯恂谢绝任官大顺,归家隐居(和排队等候大顺朝任命的明朝官员相比,还是有气节的,侯先后主持财政部和国防部工作,家里未听说抄出什么金银出来,算是相对清廉的)。

侯恪则在翰林院任编修。

侯方域少有才名,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他加入了复社(东林党)。史可法《复多尔衮书》就是他起草的。南明失败后,他娶李香君回家归隐,立志做明之遗臣。清朝逼他参加科举,否则就要治其家族之罪。侯方域被迫参加科举,中了个副榜。而他的兄弟侯方夏中了顺治朝进士。

身为明臣,侯方域对参加清朝科举耿耿于怀,把自己的书屋改名“壮 悔堂”。3年之后,于37岁壮年病逝。他的好朋友,复社的东林党人吴梅村也被迫于顺治十年(1653)出仕清朝,很快升迁至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党校校长)。但吴梅村很悔恨入仕清朝,说误尽平生。他于1657年辞职归故里,后死于康熙十年(1671年),终身未再出仕。临死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

吴梅村有《怀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风尘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气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梅村自注:“朝宗归德人,贻当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夙诺,故及之。”两人相约共做明朝的遗民,吴梅村却违约出仕,不能象侯嬴刎颈送信陵君那样,履行自己的承诺,深愧于心。

侯方域和吴梅村被迫应举和出仕,是被冯铨之流的“推荐”逼的。冯铨先当阉党、后当汉奸。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魏忠贤进香涿州,冯铨跪谒道左,得复官。他嗾使魏忠贤廷杖杨涟以立威。后来升至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冯铨因贪渎太厉害,连魏忠贤的党羽都看不下去,在天启七年被排挤给诰致仕。此人后来投靠了多尔衮,自己当汉奸不算还四处给清廷物色“人才”,他的荐举是以满门抄斩为威胁的,侯方域和吴梅村被迫敷衍而致一生名节有亏。

东林党谈不上好,但也谈不上坏。不能为了证明东林党坏而故意扭曲历史。东林党身处末世,没有成事,也不可能成事。他们中有贪污腐化的,有失去气节,投降清朝的。但他们始终没有勾结外敌,主动危害自己的国家。这和今天认异族为父的公知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历史上,商贾和资本的地位始终很低。魏忠贤尚且威胁、收买不了侯执蒲、侯恂、侯恪父子。侯恂掌权之时,数以百万银计的财政拨款和军费经手而过,他都没有往家里搬。几个商人有何德何能控制这样耕读出身的东林党世家?说东林党是资本的代言人岂不是太滑稽了?

现在抨击东林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有些人欲行非常,欲亡其国,先灭其史,诱惑中国人抛弃传统的历史观?象秦桧这样臭了街跪了千年的,都有人处心积虑为之平反,攻击本来就颇有瑕疵的东林党岂不更容易?

然而,中国人的历史观是辨善恶、重气节的。

关公和岳飞是中国人心中的英雄,秦桧汪精卫之流是永远的汉奸,魏忠贤之流是多数人公认的内贼。把东林党指责为资产党的代言人,诬陷东林党是明朝的主要颠覆者,乃至到了反向证明阉党是进步力量的程度,岂不滑稽?到底是东林党近于今天的公知呢,还是东林党至少口头上坚持气节,那些潜行的欲为秦桧翻案的力量就决心在笔尖上置之于死地?

中国是一棵不易撼动的大树,公知们往一个方向摇,公知幕后的主子们或许往另外一个方向摇,其目的都是要让中国这棵大树的根基动摇。

爱这个国家,就要正视这个国家的历史。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才是爱这个国家的人应持的态度。把东林党捏造成十恶不赦的伪君子、败类,那么我们读顾宪成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不是该说:东林党伪君子又在诱导屁民、屌丝瞎折腾呢?天下事本身就是天下人的事,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年代也如此。天道与民心,短期说不清楚。但长期不顺民心,则天道必还。普通百姓也关心天下事是中国不同于印度的地方,更是中国有希望之处。

明朝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老祖宗留下的政权合法性太强,不肖子孙不计后果地可劲造,即便如此,在张居正时代居然还能救得过来。

但张居正挽救皇权的举措被皇帝本人弃之如敝屣的时候,这说明皇帝本人不把自己的江山当回事,这个政权只有灭亡一条路了。随后的历史,不过是亡于流贼和亡于异族的区别而已。

泛泛而言,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打天下的人才,能干但过于狡诈,好斗又熟悉军事,故而闹派系斗争的时候,继任君主根本压不住,会危及政权。所以强势的开国君主要么除之,要么以厚禄高爵削其实权。

随即,既有才干,又有操守的人才会出现(三杨)。

之后,腐败蔓延,能力操守皆佳的的社稷臣率先被精英淘汰,剩下的是有志向有抱负有手腕,但不惜手段打击政敌往上爬的能臣。这些人略有贪腐,但以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为主(张居正和太监结为盟友、戚继光以金钱美女贿赂张居正)。

当这样的人都被打击的时候(张居正被封门抄家,许多家属被活活饿死),头脑灵活的官僚就不会再为皇上冒任何险,做任何事,一心贪污。这些人太尸位素餐了,一批头脑一根筋、没有政治手腕但有道德操守的官员就会凸显出来(如史可法)。

1644年崇祯及儿子皆未逃出京城。福王至亲,又近在咫尺,应当继统。但东林党和福王之母前朝就有夙怨,因此不希望福王即位。史可法未能摈弃东林党的意气之争,就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该立谁,两人都同意迎立数千里外的桂王。但这对福王就是生死威胁了(无处可去了呀),福王家里很有钱,立即贿赂拉拢几个总兵,几个总兵威逼马士英。马士英一看势头不对,立即顺水推舟成了拥立派。史可法若立即改变态度,是可以保住权的,如此他仍是总兵们的上级,可以皇帝名义压服他们。但一根筋的忠臣史可法远没马士英这么机灵,他居然又写给马士英一封信,列举福王几个短处,结论不应立。人家立即把这封信交给福王邀功了。马士英和总兵们乘机攫取了南京六部的大权。南明一开局,就因为史可法缺乏政治手腕,就失去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军队在几个总兵手里,扰民有余而畏敌如鼠,却颇能干涉朝政。南明事很快就败坏不可问了。史可法不过是在事不可为的时候选择在扬州殉难而已。

所以过程是:功臣(如蓝玉)-社稷臣(如三杨)-能臣(如张居正)-忠臣(如史可法)。一个朝代到了忠臣时代,就差不多要完蛋了。

东林党是这个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东林党多为纯文人,为文才有余,为政力不足。

明末,国之栋梁不是东林党而是类似于卢象升、孙传庭这样科举出身而掌兵的大臣。吴梅村诗写孙传庭:“雁门尚书受专征,登坛盼顾三军惊.身长八尺左右射,坐上咄叱风云生.”这样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却先被崇祯抓进监狱,后来又逼死了。明朝不亡何待?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朝雨,连续杀人,金口玉言,青木堂主,独草,我们的田野,浣花岛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