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与皇明老总黄鸣先生谈论儒家与东西方文化比较 -- 思想的行者

共:💬79 🌺7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的疑问很多,但最基本的是

你的疑问很多,但最基本的是思维方式问题。

你这篇帖子的初衷还是想证明儒家对现代企业管理或者说生产方式有积极意义,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这个帖子里已经讲的很详细了。

儒家生产方式的现代意义

对于差序格局,这个概念是费孝通提出来的,如果要看详细解释可以看他的原文:差序格局

但对我来说,我对“XX是什么”这类问题是不太感兴趣的。比如你认为儒家就是忠孝仁义,集体主义,那你也大可按照这个模式来做,说明就这块对你有意义。但对一个整体的价值形态来说,儒家的内涵是要比集体主义或者忠孝仁义要深沉宽广的多。用“差序格局”的思维能够很有效的把握这个体系,而我更关注的问题是“它能做什么”。我认为所有具备超越性的意识形态比如儒家,都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1, 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 如何有效率的组织这种生活

3, 如何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我的观点,儒家提出的一般性人生意义是:为“家”和类似家的利益共同体创造价值。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身-家-国-天下就是一圈圈的差序格局。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家”,这不仅因为家是人赖以生存的组织团体,是人的情感归宿,也因为家的边界是弹性伸缩的,带有进取性和超越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都有进取性和超越性,这取决于这几个方面:1,家族的带头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战略眼光,2,家族成员能否有效组织到一起,3,家族的传承机制是否明确和合理。

而传统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本纽带来组织群体关系,在农耕社会下,其实是一种最自然的选择。而到了今天,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彻底冲击了这种组织方式,但基本的文化-心理层面呈现的仍然是差序格局的形态,比如大家刚进入大学的时候,首先都是先去找同乡会,然后是各类社团,毕业以后又会有同学会,而到了海外,则是华人联合会。格局是随着身处的范围而逐级扩展的。

至于企业组织的问题,你讲到西方建立了普遍的信用体系。而在儒家社会,做生意靠的是人脉圈内的相互信任,即你如果背约,承受的是被整个过往的交际圈唾弃、抛离的风险。被“熟人社会”抛弃在中国是一件无法让人容忍的事情。而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太多的把亲属关系带入工作中来,他们所谓的背约更多是有关职业道德的。

对在大城市奋斗的青年人来说,其脱离乡土的程度代表了他的个人自由程度,也就是说都市化程度越高,离传统的熟人社会就越远,背约的压力就越小,因此外围的年轻人挤破头也要进入中心城市。而更现实一点的一批高校毕业生则逐渐选择留在二三线城市,在当地,其家庭背景和关系能有效地组织起资源,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其实是比大城市要滋润的多。这也是儒家社会形态在当代的复现。就我而言,虽然这有可能成为新的阶层固化的肇始,但二三线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毕竟还提供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空间,因此我也不愿太过苛责。

说了半天,其实我涉及到了两种尺度,一个是以个人自我实现为标尺的人的尺度,一个是以专业价值为标准的尺度。无论哪种意识形态,都必须兼顾这两者,不可偏废。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在两种尺度上都给人以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这点上,虽然儒家倡导为“家”创造价值有类似集体主义的影子,但这仍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因为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催人奋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儒家价值实现的方式是个人化的,它的动力更多来源于内心深处。

所以我所说的自我意识更多是一种自我的、连续的、不断增长的意志倾向,这个倾向可以和任何具备增长要素的外物链接起来,比如道德,比如专业素养,比如责任,等等。而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实际是上帝意志的一个衍生品,只有不断拷贝神格才能趋于完美。所以西方人是向外谋求增长性,谋求对了那就是工业革命,科学大发展,谋求错了就是中世纪,基督教。

而你说传统文化缺乏自我意识,其实是说缺乏明确的标的物。而任何具体的标的实际上都不是儒家最终指向的东西,只有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个标的才能逐渐清晰起来,因为“自我”实际是无法诠释的,而一种明确的历史感有助于抓住这个自我。

至此,我已经从四个层面上解释了“差序格局”和儒家的意义:利益格局,组织方式,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精神结构。你愿意从哪个层面上理解看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你愿意以何种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则看效率。我只是指出儒家作为人类最深沉的精神成果之一,单靠本体论或还原论是很难把握清楚的。而且它不只是知识,更是实践,“怎么做”类型的问题,我想比“是什么”更有意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