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00-1 -- 桥上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名,所以《国语晋语七》说:“羊舌肸习于《春秋》。”《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墨子明鬼篇》也曾记各国鬼怪之事,一则说:“著在周之《春秋》。”二则说:“著在燕之《春秋》。”三则说:“著在宋之《春秋》。”四则说:“著在齐之《春秋》。”《隋书李德林传》载其《答魏收书》也说:“墨子又云:‘吾见百国《春秋》。’”(今本无此文,孙诒让《閒诂》辑入《佚文》中。)
春秋之名,似乎其来已久。据唐-刘知几《史通六家篇》说:
《春秋》家者,其先出于三代。按《汲冢璅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
由此,刘知几论定:“知《春秋》始作,与《尚书》同时。”但这种推理,很难使人信服。《汲冢璅语》,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刘知几看到其中有《夏殷春秋》之名,而记的是太丁时事,这个不必怀疑。然《夏殷春秋》之名,是太丁时原有的呢,还是《汲冢璅语〉》作者所后加的呢?则难以肯定。据《史记殷本纪》,殷商有两个太丁,第一个是商汤的儿子,《殷本纪》说: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这个太丁既未曾坐过朝廷,自无时事可记。第二个太丁是纣的祖父,《殷本纪》说:
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两个太丁,后一个太丁,龟甲文字实作文丁。王国维所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未曾考及这一个文丁。据《后汉书西羌传》和《注》及《通鉴外纪》,都引有大丁,或太丁。可能沿袭《史记殷本纪》把文丁作太丁之误,唐-刘知几《史通》也误把文丁作太丁,而其人为纣之祖则甚明。但并无《夏殷春秋》之名。遍考卜辞,确如于省吾《岁时起源初考》所言,“有春、秋而无冬、夏”。更没有“春秋”这一双音名词,足见所谓《夏殷春秋》者,是《汲冢璅语》作者所加,并不是如刘知几所云“其先出于三代”。
据《墨子》,各国的史书都叫《春秋》,所以《左传》昭公二年《传》说:
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孟子离娄下》也说:
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一也。
那么,“春秋”既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因为各国史书,有的各有专名,晋国的叫《乘》,楚国的叫《檮杌》,它们和鲁国的《春秋》,是性质相同的书。
什么叫“春秋”呢?根据《春秋经》,一般在一年四季(古人叫四时)的第一个月,纵是无事可记,也写“春正月”或“春王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春夏秋冬四时之名,至迟起于西周。以《诗〉而论,我认为《豳风〉作于西周,《七月〉有“春日载阳”;《小雅出车〉也作于西周,有“春日迟迟”。
《说文夂部〉说:“夏,中国之人也。”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却说:“春、夏、秋、冬四时并本字本义。”林义光《文源〉征引这一说法,并引右戲鬲“夏”作“ ”为证。
秋季本为谷熟季节,所以《说文禾部〉说:“秋,禾谷熟也。”《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秋”字正是这意义。《左传〉僖公十五年:“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这个秋字,正是四时的秋。古鈢(玺印之玺)文常见“千秋”字,“千秋”正如《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三秋”。古人每年庄稼只收一次,所以“千秋”犹如“千年”,“三秋”犹如“三年”。
冬,《说文仌(冰本字)部〉云:“四时尽也。”四季最末一季自是冬季。金文有“ ”字,即冬字,却假借为终,如颂鼎“颂其万年眉寿,( 左田右允jùn)臣天子霝冬。”“霝冬”即“靈终”,和《诗大雅既醉〉“高朗令终”的“令终”同。井(邢)人 (上亠下女)钟云“永冬于吉”,即“永终于吉”。《诗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夏”和“冬”,才是四季的夏和冬。
古人记事,标明春夏秋冬的,据赵汸《春秋属辞〉卷一说:
近代或有以书“王”为夫子(孔丘)特笔者,按殷人钟鼎曰“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见时日称“王”,乃三代恒辞。
赵汸说的重点在“王”字,我引他的文字重点在“春”字。陆粲《春秋胡氏传辨疑〉也说:
商钟铭曰“惟正月王春吉日”,又曰“惟王夹钟春吉月”,是三代之时皆然。
然而他们所举商钟,不曾传到今天。而在传世彝器中,栾书缶有“正月季春”的纪载。“正月”是晋用夏正的“正月”,对周正来说就是季春三月。还有商鞅量标有“冬”字,这个商鞅量自己说作于秦孝公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便在春秋之后一百三十多年。古本《竹书纪年〉大半辑自前人所引,引文不但不完全,可能还有修改变动,然而原本既已丧失,现在不能不依靠辑本。而辑本也绝大多数不标春夏秋冬四时。唯《初学记〉二、《太平御览〉十四、《北堂书钞〉一五二引西周时一条,说:
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砺。
这一条不知道是否纪年作者钞自西周-夷王原始纪载,还是他本人改写。但这条的“冬”字,依情理论,后人难以妄加或妄改。如果这个推断不错,那么,古代史书于每季的第一月或者最初记事之月,标明春、夏、秋、冬,从西周已是如此。
古人于四季中,较多的重视春、秋二季,所以经常把“春”“秋”二字连用。如《周礼天官宫正〉说:“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又《地官州长〉说:“春秋以礼会民。”〈诗经鲁颂閟宫〉说:“春秋匪解。”(《左传〉文公二年引有此语)《礼记中庸〉说:“春秋修其祖庙。”其余如《左传〉僖公十二年管仲之言“若节春秋来承王命”,《周语上》“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王者(春秋相事以还轸于诸侯)”,春秋二字连用的多得很。
这些辞语有些在《春秋》经文既成之前,而大多写于《春秋》经文既成之后,更是写在韩宣子所见的《鲁春秋》之后,但它反映春秋和春秋时代以前的现象,是不容置疑的。无怪乎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说:“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则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意思是史书之名为“春秋”,即是节取“春夏秋冬”四字中“春秋”二字。
至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徐彦《疏》引《春秋说》说孔丘以其书“春作秋成,故云《春秋》”;又引《三统历》说“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中,万物以成,故名《春秋》”,恐怕都不足信。
后来别的书也叫作“春秋”,现存的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春秋”意义和史书的“春秋”不同,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五)《左传》的作者 2 桥上 字7011 2012-07-19 08:29:55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三)《春秋》评价 3 桥上 字7624 2012-07-19 08:22:43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二)《春秋》和孔丘 3 桥上 字13702 2012-07-19 08:18:48
🙂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前言(一)《春秋》名义
🙂给左传作注在十三经中是最累的 1 青色水 字76 2011-04-19 13:34:20
🙂感谢回复,读几遍后深感杨先生作注不容易, 1 桥上 字90 2011-04-21 04:55:16
🙂而且左传和十三经其他不同 3 青色水 字131 2011-04-21 05:08:16
🙂杨伯峻这个名字印象很深刻 2 廖石 字284 2011-04-19 0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