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科学家宣布发现新型粒子 符合“上帝粒子”属性 -- 葡萄

共:💬269 🌺1211 🌵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个是策略

这个帖子里的论争让我想到汪晖的一篇文章:

《科学话语共同体与新文化运动的形成》

斯诺把现代文化区分为两种文化,即人文的文化、科学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化,不是别的一个可以随便进入的文化。

……那就是他们要把自己和政治区分开来。一方面,初始的动机当然是要考虑科学发明的效用,对于寻常的事物而影响到国计民生,这是非常巨大的。……但另外一方面,这个作用必须通过和国计民生、社会生活、社会政治的脱离才能获得,就是说我要对它起作用,但是起作用的前提是我要跟它区别开来。

我为什么提出“科学话语共同体”这个概念,……参与者可以说都不是科学家,不过他们一定程度上都是一个话语的共同体,跟这些科学群体共享着一套话语,所以当科学的权威性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这些运用科学的权威性在人文领域工作的人是共享了科学话语的权威性的,他们和科学群体之间构成了一个话语的共同体。

汪晖提出“科学话语共同体”这一概念,有两个值得玩味的地方,一是使用科学话语的未必是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但他们仍需要借助科学的权威,二是科学共同体或者科学话语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先将科学与政治区分,但最终目的是影响政治。

这建立在两个重要的事实基础上,即一是近代大发展以来,科学技术一直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之一,决定着前沿和方向。二是科技与政治、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最终仍脱离不了政治,即政治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政治。

自五四运动以降,关于科学与玄学,科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的争论已经延续了近百年。这种争论背后涵盖了几条相互斗争的线索,一是政治博弈,一是行业利益的博弈,一是路线-换代的周期性博弈。

从建国以来,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够重新建立工业体系,搞出两弹一星,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集体充分信任、倚重理工科知识分子有很大关系。因此有那个太祖最信任的是工科生,其次理科生,最后才是文科生的说法。但另一方面,理工科知识分子并没有占据共产党内部的主要领导位置,起主导作用,这是值得玩味的。包括文革时理工科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一同受到冲击,基础教育停滞的事实,也很难用一句两句话分析清楚。谈到这点,可以引用一下艾思奇主编的马哲原理教程。里面说“自然科学本身不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说“它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比较复杂。”可见TG的价值体系对自然科学的暧昧态度。而事实上,顶尖的理科知识分子,无论从东西方,都是被意识形态化的,不论这个对象是政府,党派,教会或者普罗大众。

使用科学话语共同体的未必是科学从业者,相对而言,两次大战后在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是提高了,但科学话语的地位却是降低了。汪晖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一点,即一战刚结束的时候,科学家和科学话语正在大幅进入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阵地,但西方却掀起了反思科学、批判现代性、呼唤人文的潮流。在这一点上,从上世纪初到八十年代,中国一直处在一个比西方落后大约二十年的波折中。西方自六十年代以后,最流行的是所谓“新自由主义经济话语”,或简单称为“市场话语”。这种话语在八十年代流入中国,在八平方时经历短暂波折,而在世界范围内在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后达到顶峰。而在零八金融危机后,除了死硬的右派和部分公知,大家都竞相抛离这种话语体系。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八十年代,无论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工作者,都竞相与市场话语相结合。而从九十年代中期到零八之前,企业家,经济学家,公知和金融从业者,占据了话语市场的主流。而在零八之后,这种体系逐渐瓦解(实际在西方瓦解的更早),大家一时又找不到新的话语体系,进入了一片混乱。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最近的方韩论战可以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我在半年前说,方舟子是韩寒遇上最难啃的骨头。现在看来,韩寒也是方舟子最难吞下的一块肥肉。方舟子作为科学话语的代表人物,与韩寒代表的人文-公知体系,本来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但从11年底韩寒发表“韩三篇”,大张旗鼓的去市场话语,意味着他要进入新的话语体系,而方作为科学话语多年来的代表人物,势必要对这种“转型”做出反应。

方舟子这么多年坚守这一领域,应该说日子过得不愠不火。最近方LZ去世,方舟子发表微博纪念,怀念了他的这位老校长。虽然近几十年来,科学仍保有着内在的增长力,但在影响国计民生和普罗大众的意识形态这一点上,只有中国做得最好,而西方的黄金期是二战后到冷战结束前这一段,自去工业化后,已一日不如一日。近二十年唯一的增长点就是IT和随着IT兴起的金融和职商领域。所以方舟子也不得不经常打一打李开复、唐骏这些人,来保持影响力。但韩寒及其背后的利益群体是随着网络兴起的中国最早一批写手、媒体人,泛市场话语的利益群体,以及所有亲西方意识形态的势力。因此虽然这批人数量大且素质良莠不齐,但让他们迅速转去接受另一种话语体系,是非常困难且有风险的。因此主流意识形态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

那么回到开始那个问题,科学到底能不能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我的回答是,能,又不能。能,首先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前瞻性给社会一切领域敞开了大门。不能,是说仅靠科学是不够的。在这点上,我跟五四那批科学家对社会的答复并无不同。问题主要出在人类运用科学的方式,从气候变暖这件事上来说,科学家忽悠起人来也一点不比其他人差。而从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来讲,五四以来的科学家,建国后以钱学森为首的科技工作者,整体做得都是比较好的。问题在于,不能让只懂科学不懂政治的人,比如方LZ这种,去涉足政治。除此而外,像这个帖子里的争论,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国学等,更多是行业利益的争执。即谁把握了主流话语权,谁就把握了国民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方向,就能让自己所属的团体在利益博弈中获利。这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种错觉。如果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要发挥作用才能生存和发展。问题在于谁是这个世界最具生产力的群体,这不仅是个行业问题,也是人的问题。从这个基点上,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通宝推:goon,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