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侃根门 作者:牙 zt(佛学入门) -- 黄叶止啼

共:💬1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闲侃根门 作者:牙 zt(佛学入门)

一、 开门关门

作者:牙

聊段儿根门,开阖不一定很大。罗列些兴趣点和小体会。给大伙解解闷子,也当休息。

小时候,喜欢瞎琢磨,动不动就形而上了。比如,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依赖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但世界是否就是以我们感知的方式来存在的?从逻辑上推,答案不确定。好奇心这么来的。而这些感知工具,佛家定义为“根”,也常被称作“根门”。

说是门,多少有硬靠的成分,一般有门的,自要大开,站的角度合适,屋里屋外一览无余。而根上这些门,我们平时,似乎只拿惯了一个姿势,摆一个角度,一律脸朝外,门外声色犬马,应有尽有,偶尔往里瞧,黑灯瞎火,没着没落。瞧久了,还糁得慌。圈里有句,刀不自割,手不自摸。快说成笑话儿了。

根门有意思的地方,不仅在六种功能分类,还有这个门的启闭装置。不大象合页门,愣比的话,有点象自动门。合页门,想开开,想关关,今儿要有梅婷濮存昕打门口过,我多开会儿,人过去还得踮脚探头往远了找找背影。要是来一催债的,不仅早早关门闭户,还得划上插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根呢,没这个能耐。闭眼之类不算关门,看着黑暗也算看,无声之声,无味之味,不过是门敞着,碰巧门口对着一片空场子。

根门开关,有点象这样,大家每天都上床睡觉。入睡前,能听见家人走动,白天有事还得在心里过一阵儿,入睡后,这些活动基本停止,一般动静接收不到。全关,不是,迟钝些,也就算半掩。有些深度昏迷,属于关得密实点儿。死前四大分解,六种感知功能逐一丧失,大铁闸才算是彻底合上了。拉闸的步骤千篇一律,虽阻止不了,其过程也未尝不可知。看个人能力大小。自测一下,你“知道”自己醒了,是在(A)醒来之前、(B)?d醒同时还是(C)醒来以后?你了解自己从清醒到入睡到进入深层睡眠整个过程吗――既了了分明,还不影响睡眠质量?如果题一答A或B,题二答是的,很幸运,您亲眼见证大铁闸落下的可能性,有了十分之一。

太不容易做到了。所以,对一般人而言,跟自动门差不多,前后有一定区域,人迈进来,不用凑到跟前,门自个就开,只要人在这个区域内活动,门只能敞着。一旦离开这个区域,门立马合上。这个区域大小,因人而异。关键就是,这人谁啊,哪单位的,见天只管走来走去,门谁管啊,开开关关,怎么控制的?

这又牵扯出一个更有趣的话题,从练家子角度看根门:没什么自动门,全是合页门――厚厚一块门板、上着六片大合页,合页背后还镶了弹簧――弹簧门。小门小户家的弹簧,也就是一团生锈的铁丝,加上孩子打小没啥家教,开门关门,甩手咣当咣当的,还没来得及瞧清楚门怎么打开,就被扔出来了。有那家财丰厚的,弹簧质量好,韧性强,没事老上油,门扇开启幅度更大,家里人出来进去,瞧得真真儿的,把手轻拉轻放。就那么点差别。当然了,这是自续中观的看法。要从应承中观来看,别说把手,连门儿都没有。禅宗见,更干脆,家家黄金万两,有门没门都是好样的,用了生锈弹簧怎么了,大爷我乐意。不过一般敢这么喊话的,往往是真有钱的横主儿。兜里有俩大子儿就蹦高的,大致连门往哪开,都还整不明白呢。

闲侃根门(二)无根没门

作者:牙

2005/3/25 12:37

二、 无根没门

聊到根门,不能不提它另外两位孪生兄弟:尘和识。其实,根尘识是一整套概念,佛法一部分的内容就在讲对这哥儿三的认识,粗说,根是认识工具,尘是被认识对象,识是觉知能力,有时候也当作认识本身。

―――给定义这么枯燥的事情我也下得去手啦,没辙,绕不过去哇。先说清楚,为了下面可以更乱套啊。

根尘识这样分类,是建立在“人”为主体这个基础上,所以不是绝对的。比如,你是否能看见自己的眼根?能尝到自己舌头的味道?能听到自己耳朵的声音吗――不是耳朵里面的声音,是耳朵本身的声音。当诸根成为认识对象的时候,谁来充当认识者和认识工具呢。

或者,“识”不再作为认识能力或认识结果,换个身份,成为被认识对象来了解的时候,那了解这个识的识(能力或结果),与被认识对象的识是一件事还是两码事呢。若不是一回事,那我原先可说好要找个亲生的,也是亲眼看着刚落地,怎么抱过来就变成后妈养的了?若是一回事,先前那话在这儿等着,刀如何自割,手如何自摸呢。

类似的嚼情段子还有很多,我累到吐血,也编不过来。在藏地,学僧们运用应承中观的认识论和方法,就是这么来辨经的。只是讨论对象可以延伸到各个领域,剖析也似乎可以无穷无尽地深微下去。直到连一粒青稞尖都站不住的地步。

嚼情半天,就为绕明白两件事。名言安立的相对性和认识的相对性。

名言安立就像打猎,客观点呢,猎物们先按老虎兔子黑瞎子标好,打着啥了,摘吧摘吧一归堆儿;还有那主观点的,朋友圈里就有这么一位,每次都是先射出一箭,再在箭头的位置划一靶心,比如今天我说要打豹子,结果只逮了一只小松鼠,我就非说那松鼠的小名是“豹子”,成吗?还真没地儿说理去。从做人角度讲,这也忒鸡贼了。不过从名言安立上说,两种安法都成立。

认识的相对性,关键在主体。有了认识主体,才能谈认识。咱们系统里的主体,每天晨起一开机,默认的界面,基本就是“我”。偶尔换换思路,心情好呢,先把爸爸妈妈,七姑八姨的让进来,心情再好点,巴勒斯坦难民和非洲黑兄弟们也挤进来了。再人文一点,再new age一点,再基督一点,再民主一点,把“我”加长加宽加高而已。说白了,屋里更开阔,转身余地大了,身手灵活些。不过这个主体还是得有,要不拿谁说事儿去啊。

其实这点道理,学过点逻辑或哲学,哪怕是马哲系统呢,思维上早应该人人过关的。格鲁派里持续n年,大量耗时费力的辨经训练,无非希望佛子们在内心深处,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我们早已习惯了的种种主体客体,说来都是无根的。

认识论上先接受了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方式的另一种叫法,是“无常”。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无根”,又是一连番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工程,比想明白可麻烦多啦。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一看见有人在那卖口水禅,我就一副遇到忪人压不住火的冲动劲儿――――我这吭哧吭哧好些年,也不过捡点针头线脑五的,您可好,披件纸糊的大氅就敢满街溜达,糊都糊不匀,满身大窟窿小眼儿直透风。谦虚的,还知道穿件肚兜捂着点,有那不怕冷的,干脆裸奔了。

闲侃根门(三)根红苗正

作者:牙

2005/3/26 22:47

三、 根红苗正

好,做完了上一节的脑筋体操,大伙应该都活动开了。还愿意继续随我瞎溜达呢,咱们可以进入铁人三项比赛。

佛教修行,基本全围绕这些大门在转悠。生起入道的打算,就好像公司换了一董事长,下面岗位的职务级别总得有所调整吧。原先管内勤的,改去传达室把大门。往里递信的,原先就靠他给大伙找乐子,所以地位一直挺高,而今最没地位就数他,进门前先脱光了搜身,夹带的私货统统胡噜下来,进门后站那儿有事说事,审完了赶紧轰出去。新岗位之间难免有冲突,基本跟原先习惯全反着,怎么拧巴怎么来。磨合期最难熬。初初入道,督摄六根,指的就是这阶段,目的是门里门外先清清场子,给然后的活动腾出地方。看管门户,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别说看管,抄手立旁边干瞧,都累得慌。

以上说的是正常程序,如果有自认为学历高承受力强的同学,可以不用从把大门作起,直接学习根门的非功利性使用。来的都是客,我就演一跑堂的。“非善非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是也。六祖这句话,当年是让对方桶底脱落的活人刀,如今更是测试狂禅与否的杀手锏。关键在对“非善非恶”,即根门的非功利性运用的理解上。以此为修行目的,属误入歧途。若作为承上启下的手段,达到此处似乎已风平浪静,其实暗里处处险象环生,如何往下,落脚之处在哪儿。

在所谓五浊恶世厮混,业余修身养性的,爬到这山头儿,豁然耳聪目明,心清气爽。若只要求常葆心理青春,够使了。

往后,道儿挺多,就看要干嘛了。

闲侃根门(四)与根门无关

作者:牙

2005/4/1 10:4

四、与根门无关

剑老师那么说,我就明白多了。看来读者群还是要细分一下。接触佛教的目的不同,不一定非要拔到同一根线上。教内自大乘出发,学佛终极目标为自他解脱,自小乘出发,利他行为仅作为达到自解脱的手段,对破除我执有帮助。不管是大乘小乘,解脱与否与解脱程度,实际上都有量化指标,但这些指标,是用来衡量行者身心的开放性与灵敏度,因此属于饮水自知之事。某些共通成就,如稳定性、神通等等,从外部还可以考量,不共成就,即对空性现量体会的深细,才真是you know when you know,没到的人,根本摸不着门道,连考量对象和考量角度都搞不清楚。

竞技类项目的段位取得,是某次对抗行为的结果,并不真有什么量化标准,而且比佛教的“段位”判断,依赖他人承认的因素更多。佛教的段位,在于解脱程度,平时显露,除了被直接利益的当事人,于其他人,跟赏show差不多,添些教内的八卦素材,顺便对教外,提高兼具娱乐功能的吸引力。不过此类能力,实际判断高下,直接体现在生死关键时刻,硬碰硬的,含糊不得:是流浪生死,还是出离,就算选择继续流浪,自主能力大小,都有讲究。先从驾驭梦境的能力来察看吧。因人而异了。

佛教经论,设立初始目的,都是由凡入圣的行路指南,其出世方向也是唯一的。当然,后人拿地图当游记来看,或在个人理解中扭转其原先的指向,或截取其中一段地名或交通工具,衍生出无数的世俗化解释。从另一个角度看,佛经出世,也是人类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其拥有权属于全人类,自然可以跟历史、人文、哲学、气功等种种搭得着边儿的学问,摆在一处,平等来比对。这些,既是佛教普及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佛教被世俗化、轻浅化的由来。按说大家比着玩玩也没大所谓的,可总拿棒槌当针就不好了。

而且国人,向来缺乏对“信仰”理解与尊重的传统。经过前几十年颠覆性的思想改造过程,如今连起码的容忍都相当有限。这种心理习惯,使佛教的民俗信仰基础越来越庞大和坚定,而漠视或彻底忽视其本身精华部分的延续,作为信仰或文化传承,也不公平。

不反对以人为本,佛经更是以人为本的典范,《阿含经》里那么多故事,都是佛陀对不同背景的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学者、工匠、艺术家、外道修行人等等,所出问题的解答。此类经典称为权说,权宜之说,与究竟说相对应。既然,有人可以借助当前文化宽容度或以人为本,来加深其他人对佛教的扭曲了解,那我私下自忖,是不是也应该有同样的权利,偶尔来梳理一下这种扭曲呢。

只是未来在梳理时,会注意态度问题了。要不是剑老师提醒,我还打算在这条费力不讨好的道路上狂奔下去。毕竟自己的头发,被人扯会疼的。下次,当是梳假发套好了。起初不过想涂点清凉油,结果让人觉得象被烟头给烫了。文风讥诮,来历还在私心,这么写,惦记率高嘛。象我们这种孜孜不倦的网络写手,无名无利,不争房子不赢地,就靠一些点击率来维持原创激情啊。但组织上既然有安排,就一定服从,改回闷骚,没问题,私下其实挺闷一人,本色出演就可以了。

转换思考角度,不算难吧。平衡文化口味更容易,我一向都是小资阵营的坚定拥护者呀。只是,经历几年修学,有些妥协已经是我所不忍或不愿作的。即,讲说佛教,偏离其创立初衷和最终导向,本意倒不是借机卖弄,或象卫道士那样死抗,出发点很简单,这么贵重的言教,怎可贱卖了。或许其他人不以此为贵,也无妨。而象我们这样的承继者,若为了合乎时令,也凑过来清谈,自己感觉很丢脸。反正这类口水,足够把撒哈拉变成绿洲的了,不少我这一壶。

闲侃根门(五)根上安门,门上加锁,开锁有方

作者:牙

2005/4/1 11:29

五、根上安门,门上加锁,开锁有方

平常大伙看见喜欢钻牛角尖的朋友,给句善意评价,容易说:这人可真执着。执着在佛教里的意思,是想表达,心在对象上的黏附程度。

黏附目的,无非是想确定主体拥有感和主控感。诸根作为外部信息接受者,心的这种潜在需求,大都要通过他们来摄取目标。对常人来说,诸根的黏附程度有一定规律。身根与舌根最强,其次眼根、再次耳根与鼻根。强弱规律,与诸根对应对象在感受上的实有程度成正比。触觉和味觉,比视觉,体会上更实在,听觉和嗅觉,最难抓住。

许多大俗话里,对这些规律作过总结,“百闻不如一见”,“看得见,还要摸得着”。说的就是这事。所谓强弱,既点出门上加锁的坚固度有差别,同时也有拆解的难易。

对诸根,除了强弱这个观察点, 还有两条,对应信息的远近范围和周遍程度。比如眼根,在无障碍物的前提下,较远;若将空间简单设为上下左右四方,视觉对后方是顾及不到的。

嗅觉,空间上基本算周遍,但照顾距离太近。就此点看,狗比人强。

舌根最短,短到舌根与味觉几乎拆不开,所以连周遍程度这个话头都提不起来。

耳根很有意思,是除意根以外,最长远,最周遍,对障碍物的抵抗能力也强过其他四根,因此有耳根圆通之说。观音菩萨即依此根成就佛地。其法门,因圆通,易入手,常作为修习禅定之引导。

禅修,也可依其他诸根作引导。最好利用的其实是意根:最为周遍,可达无限远近,且质碍无实,无非是些纯由自心幻起的念头、情绪、感受等等所造境。然而,修学依从此根,却极难入手,往往需要其他诸根之协助。

还有个相对性问题,这里所列的黏附程度,仅限我们所处世界即南瞻部洲的众生,他方世界,未必相同,有对嗅觉最为强调的。总之,无论何方世界众生,以何类根门活动,有对象,即生黏附,即起质碍,即无少分自在可言。

若期望于此现世种种质碍,超越而任运,甚而达至生死无拒之境地,理论上,还其绑缚顺序,便是松绑过程。而因缠缚手段,由粗重强横到深细精微,变幻多端,习惯势力又极为强大,才显示开锁松绑的道路似乎艰难和漫长。不过,对于那些热衷于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倒真是个不错的游戏。

根门侃到今儿个,打算在此收手了。国歌也不过唱到“危险时刻”和“血肉长城”,离解放,还好远呢。平常不愿撒开来谈,其实不想承担责任,万一误导,麻烦可就大了。

为确保万一,我要借用《佛子行三十七颂》之造者――无著贤大师在此颂结尾处的偈语:

“诸根门径诸巨浪,愚钝如我难尽测,

愿祈智者慈宽恕,违理无开诸过失。

吾以此善愿众生,皆发真俗菩提心,

不住有寂得自在,咸成祜主观世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