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老坦克兵的记忆 -- 59特射

共:💬1440 🌺982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看专业演出

看专业文艺演出、看电影、看电视

在部队看专业的文艺演出不多,第1次是在新乘员训练队时,前进文工团来演出,我们那时在兄弟团。回到本团要走几十里路。当时要求都穿新下发的的确良夏装,那颜色鲜艳的扎眼,关键是那东西不透气,闷热,夏天太阳下背着背包(当座椅)走的俺们这些新兵蛋子好难受。没有礼堂就在野外演出。他们演的很认真,节目也很不错。

部队文工团的演出对部队战士的精神状态是很有调节作用,所以依俺的意见,不像坛子里许多人那么愤愤的要裁减所有的文工团,还是要保留的。

以后又看过地方歌舞团的慰问节目,还看过总政文工团的演出。在装院时还看过战友文工团的话剧“平津战役”和石家庄话剧团演的话剧(内容忘了,肯定是感情戏了,这个在俺们心中不大容易留下印象)。对我们这些大兵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在紧张疲劳的部队生活中是难得的享受。

在团部礼堂修好之前,看电影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因为长期在野外看确实不舒服,修起礼堂后就好了,特别是再也没有看着看着下雨了,急忙往回撤的情况了。

但有时冬天煤不足时冻的很难受。记得82年看《今日空军》军教片时就因为天冷值班的副政委决定不看了,俺们很不满意,那些连队的战士一边往回走一边嘟囔,都不愿意走。

俺们看的电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上放映的,但我们往往看的不及时,人家都看过许久了,我们才轮到看。另一部分就是军教片,这里既有正式拍的像《简易通信》、《军兵种知识》之类的教育片,也有《长排山战斗》、《奇袭武陵桥》、《文登里战斗》这样的战例片。还有翻译的外军的电影,像《天气,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第聂伯河演习》、《解放》、《驯火记》、《巴顿将军》、《中途岛》等等,这些是很爱看的。

那时碰到感兴趣的电影,看完后还要被议论一阵。记的在团机关时,看完电影《人生》后,很多人都在热烈的议论,各宿舍灯火通明,政委从家属房赶来制止,才关灯睡觉。

那时部队偶然的还能参加协助拍电影什么的。

我们探家回家时经常抓机会去看电影,但76年第1次正式探家时,却没怎么看,原因是那年的电影实在是不愿看,都不如以前的纪录片耐看。

77年探家就使劲的看老电影,结果耽误了找对象,尽自己和战友几个找电影看了,没寻思到处女朋友的话看电影更合适,实在是愚不可及。直到78年时才开窍。第1次陪女朋友看的电影是“黑三角”。这个电影拍摄时在哈尔滨江边餐厅拍外景,俺和二哥、三哥等家里人正在下面划船,看的好清楚。

谈到电视,俺们接触的晚了,那时团里搞了一个投影电视,俺们第1次看时事76年主席逝世时的追悼会实况转播。

坦克8连在76年初用伙食节余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9寸的,我经常跑到那里去看,因为是老连队的,没人赶我,其他人就老被赶出来,大家就在连长那里磨叨,连长和指导员一商量,咱也买。俺排3车长是抚顺的,父亲是军分区领导。那时抚顺出19寸黑白电视机,8连的也是通过他买的。于是就让他回家买了一台回来。

看电视要装天线,我们在山区,周围只有半拉山门有个转播站,信号不太强,我们得树一个大天线,我们用木杆搞成一个三角架,高高的有两三层楼那样高。第1天看电视时,连长和几个人在屋里看,指导员带着我们在屋外转天线,直到里面说现在最清楚了,才把天线固定好,然后一窝蜂拥进去看电视了,那时的图像不太好,经常在噪声和雪花、行扭中艰难的看。

那时的电视机都是电子管的,老烧管子,俺的3车长就总得回家去买。

以后配发了一批东欧国家出的黑白电视机,再往后就是彩色的了。

记得第1次看电视剧是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那天是白天,俺领着2炮手实投手榴弹回来,指导员和3车长在调电视(刚换上新管子),我们就在一旁看,发现挺好,大家就一气看完。

第1次看彩电是79年考完特手后在沈阳小王家里。那时彩电是比较少的,在装院学习时,只在礼堂放一个大彩电,队里都是黑白的。我们一般是吃过晚饭散步后,到那里看。84年在沙窝装甲兵招待所,一层楼才一个彩色电视机,架在走廊上。想想现在一家好几部的景象,真不可思议。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