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三进三同”——启动内需、摆脱美元经济殖民的妙招 -- 酱油群众

共:💬534 🌺3336 🌵6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跟您聊天还是很愉快的

就像以前的西西河,大家“和而不同”的气氛。

我确实不看国内的电视节目,家里没有中文频道。我有一个习惯,吃饭时全家看财经台(多伦多是26频道),晚饭后必然拉着儿子看一会儿电视,一般一个小时左右,主要是TVO(2频道),DISCOVERY,HISTORY,这三个频道记录片的质量都很高。大概是看惯好纪录片了,对于舌尖,没有大的触动。

<舌尖>属于“唯美”的柔性拍法,虽然很讨巧地只描述老百姓的“民食”,而不是王侯将相的夜宴,但骨子里的“柔弱”,是不能掩饰的。

中国是需要“和”,但“和”就是一团和气,没有线条,没有形象,没有原则的吗?你大可以说,下大棋,赤裸裸的的狠手都在台面底下。但实际上,有些狠手,必需放在台面之上,才能放大效果。而没有狠手,公开讲任何狠话是无效的。

拍<舌尖>的团队没错,百花齐放嘛,观众爱看,你放黄金档,发动水军造势,在商言商企业行为,随你电视台。但我的看法,今后不要选送关于食物题材的片子去国外了,拍得再好,这题材?就一票否掉。就宣传口来说,这次不是一个疏忽,而是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在于宣传口固然有一些如水均益君,满腹经纶精通英文,但中国的外宣,并不重视人家的口味,满以为自己的口味,放之四海而皆准。<舌尖>是个鲜活的例子,在国内那么火,放到国外效果会不会好?我也不能胡说一定不好,真刀真枪打一仗,大家看看实际效果也好。

但有一点要说明,该制片人说,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做这个片子的。

我不得不莫名惊诧:为什么对食物要有敬意?

男儿膝下有黄金,人类是万物的灵长,掌控了地球上绝大部分领域(除了极深,极寒),正在向月球,火星进发。食物是什么?如果没有人类,鸡还是野鸡,猪还是野猪,“食物”这个“物种”根本不会在“物竞天择”中出现。你养一个宠物狗,还能跟你撒撒娇;一盘番茄炒蛋,会跟你有感情交流吗?

如果在后工业社会,把我看作一个“干电池”,或者一个手机的话,那么整个自然界就是国家电网,食物只是每天给我充电的“充电器”而已。这是我沟通自然界,取用于自然的一个桥梁。你大可以把桥造得雕梁画栋,但它就是一个桥,一个工具,不是“令人敬畏的大自然”本身。

我们每天得到的愉悦,来自于互联网的,要比来自于午餐盒饭的,多得多。你会去对一台电脑“抱持敬意”吗?老子用你,还不是应该的?你苹果电脑造得好一点,他妈的理所当然的,否则老子去买联想了。

那么同样的,你为什么对一碗“关西云吞面”,要抱持敬意呢?你云吞面煮得好一点,他妈的理所当然的,否则老子去买汉堡了。

制片人不必把精益求精做成一款美味的“中国吃食”------小吃也好,大餐也好------拔高到那么伟大,要承载中国文化了,人家掌柜也就是赚一口饭,养一家人。市场竞争,蒋门神抽头,这些压力下苦苦挣扎罢了。你有听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在“和面团”时多打一个鸡蛋的吗?

食物,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小小的附属物,不可能代表人类文明的总体面貌。很可能500年后,人类已经进化到跟ET差不多,穿着银色的袍子,吃着紫色的流质,在天上飘来飘去,你能说因为传统食品的消亡,人类文明也消亡了?

外宣部门有心发掘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外送的片子,可以拍一拍地方戏剧,历史地理(古城古庙),一个家族(姓氏)的变迁,那些不能代表中国的民间文明,还是比不上“吃”会让老百姓那么看重?

昨晚看discovery频道的<hell road>,专讲全球危险公路,中巴两国间的喀拉昆仑公路,算其中的极品。看这些令人惊心动魄的镜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意,和人类能战胜自然的自豪感。还有太行山上一段公路。中国为什么不拍这些题材的记录片?小资的吃货制片人,怕是既吃不起这个苦,也拍不出宏大的气魄吧?

我认为,我们人类不必那么放低自己,对于食物,抱持普通的“善意”,就可以了;敬意?就因为臭豆腐比我出现得早,我得把它跟祖宗牌位一起供起来?

所谓“善意”,就是善待活的“食材”,比如鸡猪羊。但真要杀来吃的时候,你还哭哭啼啼就戏过了。

善意,也表现为接受人们对于“烹饪”的爱好追求。大家劳作一天(这是前提),享受享受口腹之欲,没错。但你先夸张到“舌尖上的中国”,那我们看不惯,也应该可以说说吧?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