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纪念F-4鬼怪首飞54周年 -- 加特林
其实F-4也是百系列战斗机里的一员,只是后来碰上美军战机编号整合,成了F-4。
其实和其他工程设计一样,飞机的设计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当你面前有很多选择的时候你往往不清楚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哪个是可取的哪个是不可取的。而当你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之后,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就有明确答案了。这段话评价60、70年代美国战斗机的战后发展历史我觉得最合适不过了,没有百系列战斗机的技术冒进、实践失败就不会有战斗机黑手党和三代战机的技术、战术双丰收。以至于美军将领沃纳在总结海湾战争时强调:当时我们的多数飞行员都没有实战经验......成功源于刻苦、贴近实战的训练......越战给美国人上了一堂很生动的课,美国人学到很多。
我觉得同样作为二代战机典型代表,F-4和Mig-23棋逢对手,在Mig-23之前,F-4在对付Mig-21时占据上风,但遇到Mig-23,顶多只能算平手。不管在黎巴嫩战争还是两伊战争,Mig-23对F-4构成巨大威胁,别说F-4,就是幻影F-1也对Mig-23敬而远之。
可是性能接近背后还是两种飞机设计理念的巨大差异:双发对单发、双座对单座、固定翼对可变翼,这些差异远远大过同样安装了机载雷达和中距导弹的相同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觉得主导原因还是美苏基于各自国情出发对未来战争的想定,还有就是战斗机理念和设计传统的不同:美国强调战斗机重型化和多功能化,只有重型化才能带来体积和重量冗余,能够支持更远航程、更大载弹量;苏联强调在提高战斗机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时努力保持轻型化,为的是维持近距离空战的优势,这也是苏联战斗机一贯的强项,为此宁可选用笨重的可变翼结构来保持不同高度和速度条件下的飞行性能最佳性;宁可选用单发单座来减小机身正面投影面积;宁可在Mig-23基础上设计Mig-27专门承担对地打击任务......
很难说哪种理念是正确的,只能说各有特点、互有胜负。但也应了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F-4的低空低速性能还是稍显笨重,但由于美军拥有完善的预警、电子对抗体系,加上在机载航电和武器上的优势,还是能和Mig-21周旋周旋;Mig-23即便如此对飞行性能进行优化,但它的笨重和不易操控也是米格家族里有名的,加上可变翼结构难以维护、空间窄小升级困难,冷战后很多国家急急忙忙淘汰Mig-23,倒是Mig-21还在升级改进。相比之下F-4更是很多美国穷亲戚的主力防空战斗机。
战斗机设计有自身特点,因为设计周期长,所以最初需求制定到最终投产时很可能或多或少发生偏差。这时候飞行员很可能要驾驶他们未必喜欢的飞机投入战备。如何吃透现有装备性能,如何扬长避短是每个军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这要比一味抱怨设计师没有提供最好的武器给自己要有意义的多。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战场上决定性因素还是人。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呵呵,很费钱那! silencsrv 字12 2012-05-29 00:56:47
🙂拼装的其实更费钱,更占地方 1 bangels 字73 2012-05-29 10:30:49
🙂费时间是肯定的 1 silencsrv 字24 2012-05-30 00:57:23
🙂留下无数话题给后人讨论
🙂写得好 加特林 字0 2012-05-29 12:10:11
🙂F4对应的应该是苏9和米格21吧 1 猫元帅 字24 2012-05-28 22:55:38
🙂Mig-23是前线战斗机 2 silencsrv 字251 2012-05-29 01:01:24
🙂但是F111是按照战斗机设计的,最后没搞好 猫元帅 字28 2012-06-01 04: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