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中) -- 京华烟云AMIP
《12、彼苍者天,罔不覆焘——突骑施的野望(三)崩溃》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首先解决桀骜不逊的突骑施汗国,大唐与吐蕃签署了和约,双方以赤岭也就是青海的日月山为界,并达成了互市协议,此后双方关系迅速缓和,彼此频繁遣使赠礼。
吐蕃利用这一和平时期,将战略重点转向云南,一举攻占了现在西藏云南边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要地盐井,这里盛产西藏腹地不可获取的战略物资——食盐。与此同时,吐蕃也加强了对云南当地强权南诏的拉拢招抚,二者来往密切,甚至很可能秘密结盟。
唐朝也并没有闲着。此时主持朝政的宰相是赫赫有名的张九龄,此人号称大唐盛世最后的名相,不仅政绩突出,而且诗文出色——《唐诗三百首》的头一首就是他的《感遇》,更以卓尔不群的“宰相风度”而流传后世——即使他罢相后,玄宗每当遇到别人向自己举荐人才,就会问:“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就在张九龄执政期间,唐朝对突骑施汗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征伐,这场战争持续了至少三年,因为在记载下来的唐朝诏书中,明确写有“与突骑施攻战,历涉三年”的内容。另外,后突厥汗国与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似乎也曾参与其中,从而形成了对突骑施的多面夹攻,最后,曾经不可一世的苏禄可汗身死命灭,突骑施汗国从此一蹶不振。
在正史中对这场战争的记载语焉不详,比如两《唐书》、《通典》等甚至压根没提唐军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看上去似乎只是突骑施的内乱,老年痴呆的苏禄再不复年轻时的英明,天怒人怨自取灭亡——“晚年抄掠所得者,留不分之,又因风病,一手挛缩,其下诸部,心始携贰”,因而被愤怒的部下所杀。
但真相却并不那么容易被掩盖住,在令人叹为观止的唐朝文章总集《全唐文》中,收录了张九龄起草的许多政府文件,其中一些内容向我们揭示了唐朝与突骑施战争的不少内幕。
对于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唐朝政府的公文中记录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突骑施的一个酋长酋阙俟斤入朝,行至北庭时候和当地官员起了争执,唐军将领刘涣根据一个降人的告发,断定阙俟斤“图陷庭州”,于是便兴兵攻杀了阙俟斤。但在“平叛”的冠冕堂皇之下也许还隐藏着别的东西,因为根据记载,唐军还“夺其羊马”,也就是说唐将很可能是贪财起意。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是突骑施勾结吐蕃,意图对唐朝不利,唐朝是被迫反击。比如唐朝政府公文便宣称突骑施派使者伊难如带着银瓶、香子、赤縻等厚礼,“越唐界,踰葱岭,往结吐蕃”,最后“为边军所获”也就是被唐朝边防部队截获。前面说过,根据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突骑施的使者确实曾来到吐蕃宫廷,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不过,当时各个政权包括唐朝自己都是脚踩多只船,仅仅因为这个而发动战争,恐怕有强词夺理之嫌。
与此同时,中亚地区再次爆发反抗阿拉伯帝国的大起义,与以往起义由粟特人主导不同,此次的主角是被倭马亚王朝认为是伊斯兰教异端的什叶派势力。此时已经是倭马亚王朝的末期,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处在腐朽没落、危机四伏的状态中。这不仅表现在中亚各地不信伊斯兰教各族的不满和反抗上,而且也表现在呼罗珊和下吐火罗等阿拉伯控制较牢固的地区阿拉伯人的不满和反抗。
研究者认为,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运动在当时可以说是同阿拉伯人的反抗运动合流了。根据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的记载,早在欧麦尔二世时呼罗珊地方就已经有什叶派的活动了。公元733年,呼罗珊发生大饥荒,引起的社会不安,加之历任总督和官吏们的贪婪暴虐,事事都引起阿拉伯下层人民的不满,什叶派就利用这些挑起社会的矛盾。而由于同突厥人的战争多次失败,中亚的大部分地方仍归于异教徒之手,更易于引起革命的爆发。
所以,在公元734年,有一个名叫哈里斯的阿拉伯军官顺应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正式起兵造反,为了显示自己与尚白的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的不同,起义军特意采用了黑旗。
根据10~12世纪阿富汗伽色尼王朝历史学家格尔德齐的记载,起义军首领哈里斯提出的口号是:“遵照同受到保护的宗教的信仰者所达成的协议,不向穆斯林征收赋税,也不压迫任何人。”在这个口号的号召下,呼罗珊地方的普通群众和许多阿拉伯人都参加到哈里斯的反王朝运动中来,附近的邦君和人民也都支持他。
作为倭马亚王朝的军官,哈里斯起初并没有就要推翻这个王朝的意思,他接受了呼罗珊总督阿西姆的建议,与之共同遣使者去哈里发宫廷,要求哈里发希沙木实行穆罕默德的法令。希沙木不但不予理睬,而且下令将阿西姆撤职,这就迫使阿西姆也与哈里斯联合一起抵抗阿沙德。
阿拉伯帝国派来了新总督阿沙德,他很快率大军逼近阿姆河,与突骑施汗国的军队对峙——苏禄可汗答应了哈里斯的求援,并组成了一支突厥和粟特人的联军前往。根据史料记载,在以突骑施可汗苏禄为首的盟军的防堵下,阿拉伯人无法渡过阿姆河,突厥人甚至打到了阿姆河以南,阿沙德不得不退回阿富汗的巴里黑。以后,阿拉伯人只是经过极为艰苦的斗争才转败为胜,使突厥联军退往苏对沙那(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北列宁纳巴德与撒马尔罕之间的乌腊提尤别)。
由于突骑施的苏禄可汗一方面不服从唐朝,另一方面又是威胁阿拉伯人在中亚的统治,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都想要消灭苏禄的势力,于是,为了对抗强大的突骑施,大唐和大食这对曾经的敌人暂时结成了盟友。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唐军对突骑施汗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全唐文》保存的唐朝政府公文显示,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唐军初期进展相当不顺,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突骑施军进攻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也就是现在的喀什,“自夏以来,围遭疏勒”。到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春,唐军守将守将朱仁惠中箭身亡,安西岌岌可危。
为挽回颓势,唐朝一面指示北庭都护盖嘉运围魏救赵,“简练骁武,扬声大入”,直插突骑施本土以救安西;另一面紧急由内地调兵遣将,并限期河西节度副使牛仙客“拣练骁雄五千人,即赴安西”。
但远水解不了近火,与此同时,唐朝政府又出面致书后突厥可汗,约其夹攻突骑施,许以事捷之后“羊马土地,总以与儿,子女金帛,别有优赏”,但由于突骑施同后突厥有和亲关系,这一措施似乎并未取得效果。
无计可施的大唐不得不指示河西战区指挥官牛仙客以及安西战区指挥官王斛斯,令其“星夜倍道,与大食计会”,要求阿拉伯帝国发兵。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夏,安西战区派往阿拉伯帝国的使臣张舒耀终于返回,他带来了令唐朝满意的答复——“大食东面将军呼逻散诃密”(指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阿沙德)复书,答应“四月出兵”。
大唐朝廷喜出望外,随即传谕中亚诸国王和地方首领,令其反抗苏禄,“能伺其隙,各有诛夷”,“富贵之举,彼贼是资”,力图在外交上、军事上彻底孤立突骑施。
这一切措施终于取得了成效。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阿拉伯应约出兵,攻入吐火罗地区,突骑施守将被杀。苏禄可汗为免腹背受敌,不得不派使者去唐朝进行谈判停战,与此同时,他亲率精骑奔赴阿姆河,近入吐火罗境内与阿拉伯人作战。
公元737年,苏禄可汗到达吐火罗后,当地起义军首领哈里斯前来与他会合,并建议他乘冬令阿拉伯军后撤的时机进攻下吐火罗。苏禄可汗接受其意见,进军到今阿富汗木鹿与巴里黑之间的胡实健。
阿拉伯总督阿沙德决定以奇兵制胜,他亲自率领4000人的突击队,在支持自己的胡实健当地人引导下,抄小路经过西德拉及喀里斯坦向敌人进军,随即在喀里斯坦附近发动突袭并大破苏禄军。苏禄可汗与哈里斯侥幸逃脱,不得不率残兵返回突厥斯坦。
这就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喀里斯坦之战,此役关系重大,被认为是西突厥与阿拉伯势力消长的转折点,此后伊斯兰文化才开始逐渐在粟特地区占据优势。
遭受两大帝国夹击的突骑施汗国终于支撑不住了,苏禄可汗节节败退,国势日衰,其内部也在压力之下迅速分化,可汗自己能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手下将军们的势力则越来越大,“于是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二部方盛”。
当时突骑施部众主要分两大派系,苏禄的嫡系被称为“黑姓”,而前可汗娑葛的部下则被称为“黄姓”,这两大派系纠纷不断,“更相猜仇”。终于在一天夜里,黄姓首领、曾在与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取得显赫军功的突骑施大将莫贺达干联手另一名黄姓重要人物都摩支,率部下突然袭击了可汗的居所,年迈体衰已经瘫痪在床的苏禄无力抵抗,当场被杀。
这位中亚粟特人抵抗力量的崇拜偶像、被阿拉伯人畏惧地称为“Ab Muzim”的一代天骄,就这样戏剧般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此事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发生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而阿拉伯史料则说苏禄死于伊斯兰历119年即公元737年。
苏禄可汗死后,黄、黑二姓互相征伐,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更在其中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各自支持自己的代理人,突骑施汗国四分五裂,终于全面衰微。到了公元八世纪中期,原本从属突骑施汗国的另一个西突厥部族葛逻禄脱离突骑施独立,随后强盛崛起,占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叶、怛逻斯等名城,在内斗中耗光了力量的突骑施黄白二姓反而被这个原来的属部役使。
许多研究者认为,急于结束战争的唐朝犯下了重大的决策错误,动用外国武力进攻自己的属国,这已是极端不智的行动,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并让其他属国心寒;而联合阿拉伯翦除突骑施,更无异是自动打开西大门“引狼入室”,为穆斯林势力的东进点亮绿灯,从而使唐朝西域领土毫无遮拦地暴露于这—强大国际力量的直接威胁之下。
突骑施汗国崩溃后,中亚再也没有能阻挡阿拉伯人东进的强大力量了,到了公元751年,势力范围已经越来越近的大唐与大食之间终于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怛逻斯之战,这已经是后面的故事了。
与大唐相反,深知唇亡齿寒道理的吐蕃似乎对自己的盟友突骑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策应。根据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大将属庐.莽布支绮穷在鼠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曾率兵到突厥作战——“及至鼠年,属庐.莽布支绮穷领兵赴突厥”。
同一时期内由张九龄起草的唐政府公文《敕陇右节度阴承本书》也显示,朝廷认为吐蕃“彼心有异,操持两端,阴结突骑施,密相往来,事既丑露,却以怨尤。乃云姚巂用兵,取其城堡。略观此意,必欲为恶”。据此可知吐蕃很可能确实曾与突骑施密相联系,并欲作声授。因而,我们推测属庐莽布支绮穷在开元二十四年领兵赴突厥,与支持突骑施与唐朝的战争有关。
但无论吐蕃人如何努力,都已经无法改变战争的结果了,他们自己很快也已经自顾不暇,因为经过赤岭会盟后数年的和平时光,大唐与吐蕃之间再次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而这次的血腥与残酷,更是远远胜过以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贰】(中) 67 京华烟云AMIP 字9540 2012-01-13 02:44:59
🙂《12、彼苍者天,罔不覆焘——突骑施的野望(三)崩溃》
🙂《11、彼苍者天,罔不覆焘——突骑施的野望(二)争霸》 32 京华烟云AMIP 字6423 2012-04-17 04:18:56
🙂朋友说不能发贴了,我回来替他吧 京华烟云AMIP 字22 2012-04-17 01:42:34
🙂《10、彼苍者天,罔不覆焘——突骑施的野望(一)崛起》 60 毘沙门 字8296 2012-04-09 02:56:34
🙂是不是和王子的“花剌子模帝国简史”有重叠了 1 明日黄花 字12 2012-04-11 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