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夏王朝---从疑古说起 -- 夏商楚歌
目前国内学界对夏的问题有三大类的论点,一;三代分论,二;夏商一体论。三;三代一体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研究方向差距过大,以前记载史料的都是儒生,为政治需要的确是曲笔不少,造成今天的疏理工作极其困难。而且传统上始终是把夏,商和周定性为三个上下更替的朝代,这是研究战略的方向问题,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疑点指出方向不对。如果我们还按以前的方向研究,怎么都走不出误区。
举例;史料上有记载史上曾有一个“夏伯”、一个“商伯”,主流的专家们都将这两人分别当作是夏朝的诸侯和商朝的诸侯,按照主流理论夏商分别为两个不同的朝代来论,这个“夏伯”和后来的“商伯”肯定是两个不同的古代部族,年代上也相差几百年。可就是在古史料的记载上,这两个人却竟然是同一个部族同一个祖宗同一个时期的人物,这无疑使不少学者怀疑是否夏商一体?
另外;昆吾是夏伯,彭祖是商伯,可都是祝融之后,按照不同的记载两个伯却至少都成了陆冬的儿子。
几千年来我们读史都是顺着读,书上写着什么只会直接领会当今字面上的意思,这自然就读出了夏商前后论。可是古中国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大一统的官学史学机构,那些古记载并不是这样的机构所记录,所以往往同一件事也会有多个字面不同的记载流传下来。作为后人要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这些古书?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舜让位于禹这个占卜仪式的主人,同时就叫殷汤。这更是持夏商一体一派的关键证据。
看看史料的原文;《尚书-大禹谟》中有关于舜选大禹当接班人时的拍板过程: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従。”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従,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
大禹不同意,说是要占卜仪式后才能定。《水经注-洛水》中就有后来这个占卜仪式的记录,总之是吉祥得很。因为在大禹时代“徙主祏于周庙”,君主变更上台都要在石制的宗庙中举行仪式后才能正式履行权威。大禹上台时,也是先到尧台上举行了这种石室中的仪式后才名正言顺君临天下的。所以古人在记载这一事件时,用了“禹生于石纽”的字面,并不是指大禹真的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而是讲履行了正规的仪式,不是夺权上台。
既然继位,大禹肯定要名正言顺,所以提出这个要求,可是问题就出现了。主持石室仪式的人名叫作;汤。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汤不是商代的吗?怎么跳到大禹并行的时代去了?还给大禹主持石室仪式?穿越吗?
如果现在还是硬要说夏和商以及周是更替的朝代,那么诸多疑点谁能解释清楚?看看吧。
大禹--其父名鯀,子姓,母家为有莘氏,父为前朝君王舜所杀。大禹出生时就有瑞圣,“足文履已”,也就是脚板上长有八卦的图样。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文命”,有些文明始者的意味在里边。大禹一直都是当大臣的,应是三公当中的一位角色。舜对接班人的选择以贤为首,儿子商均不够格,让给大禹。
舜的晚年曾发生过“三苗”的动乱,大禹以政治军事的办法将其平定。大禹的功勋在于治水、定九州,一统江山,国富民强。大禹的实际君权,是从别人那里取得的,写史都说是“众望所归”。
大禹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具体是当作共工的人质还是另有具体的故事,史料没有细说,但留置了这个模糊的线索。还有一说是曾为治水而“勒子”,说明大禹并非只有启一个儿子,启或许也是其二公子。大禹出外视察时而死,启接位。
再看看成汤--其父名主癸,子姓,母家有莘氏,父亲命运不清,其出生时就有没有瑞圣不知,也没有讲是不是脚板上长有八卦的图样,但名字却还是取个“履”字。成汤本人的瑞圣是“汤臂再肘”,断了还能再生。他还有六个名字叫“大乙”之类,也有些文明始者的意味在里边。成汤也是一直都是当诸侯的,有自已的封地。
前朝君王交权交给不肖子夏桀,一点不贤,成汤为天下计,造反夺权。成汤曾经为夏桀关押。成汤在位时也曾发生过“东夷”的动乱,成汤以政治军事的办法将其平定。成汤的功勋在于求雨、定九州,一统江山,国富民强。成汤的实际君权,也是从别人那里取得的,写史都说是“众望所归”。成汤为“求雨解祷,剪发断爪”,为老百姓舍生忘死。成汤死后,也是长子死得早,由第二子接位。
接着继续看周文王--其父名喾,子姓,母家有莘氏,父亲也为前朝君主文丁所杀,命运不好。文王出生时就有瑞圣,长有四乳。其名为“昌”,号为文王,也有些文明始者的意味在里边。周文王也是一直都是当诸侯的,有自已的封地。前朝君王交权交给不肖子商纣,一点不贤,文王为天下计,造反夺权。文王也曾经为商纣关押。文王在位时也曾发生过“东夷”的动乱,武庚、管、蔡三个部族搞动乱,武王以政治军事的办法将其平定。
成汤的功勋在于以礼仪治天下,以德一统江山,国富民强。文王、武王的实际君权,也是从别人那里取得的,写史都说是“众望所归”。
文王死后,也是长子死得早,由第二子接位。这三个按传统理论时跨千年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朝代的君主,他们之间有如此众多的相同之处:
第一,三人的父亲名字发音都很接近,并且都可考证为同一祖先,而且都为子姓;
第二,三人母家姓氏相同;
第三,两人父亲都为一个和“文化”有关的帝王所杀;
第四,三人都曾被一个对立方所关押;
第五,三人几乎都曾面对前朝君主的不肖儿子的困扰,并从其手中夺权;
第六,三人几乎都曾面对国内三支部族的的反抗和动乱;
第七,三人都是功勋卓越的开创性英明的国王,古史传颂;
第八,三人死后都是由第二个儿子接任权位。
历史或许有些错位,角色也有混杂,时间也有前后,但大的历史时期却不会相差太多,都是一个朝代的事。舜有大禹、汤有伊尹、文王有姜太公,其中特别是舜,几乎完全就是大禹的再现,其中的交织重合让人怀疑。
舜本就不是一个正宗的继任者,又交权给大禹这个不正宗的继任者。但若以舜为一个基点,则舜、汤、文王三人的角色也是同类,而大禹、伊尹、太公三人也是同类,都是前君的大臣。
舜有十个儿子,文王也有十个儿子,舜在位五十年,文王在位也五十年,成汤在位说法多,都不足五十年。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引人注目,就是这三对君臣六人的寿命都很长,全都接近百岁,全都是在老年时代担当重任。
大禹以治水为最有名望,儿子启也助治有功,而伊尹这个大臣也是很能治水的。在商人的体系中,冥和亥这对父子也是治水的英雄,似乎夏之治水和商之治水也有内在联系。
这些本应用联系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古史资料,在主流传统理论那里成为互不相关的独立事件,造成人们一直在夏商周三代论里犯迷胡。
有关帝喾的相关古史记载为例,和喾重名的不同说法就有起码三种以上,而关于他的儿子,则至少有二十多种以上不同的名称,特别是季历的不同说法为最多,不下七八种之多。因古字难打,没法在此例举。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花!贴一段《左传》中关于大禹的文字凑趣 2 桥上 字458 2012-04-30 08:30:07
🙂继续回答夏的问题 5 夏商楚歌 字3376 2012-04-27 17:56:50
🙂继续回答夏的问题 4 夏商楚歌 字3376 2012-04-27 17:56:46
🙂夏问题中的疑点
🙂三代古史的并读 7 夏商楚歌 字8143 2012-04-27 17:56:31
🙂请教一个疑惑许久的问题 2 月下 字180 2011-04-03 03:56:49
🙂中华文化的特色 11 夏商楚歌 字2096 2012-10-16 14:59:11
🙂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依据就是汉字和汉字书写的文化。不过现在 2 陈笑东 字156 2012-04-02 0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