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茅于轼不简单,居然也能操盘改革 -- 星际旅行者

共:💬7 🌺12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茅于轼及其天则经济研究所

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3/223885.html

茅于轼及其天则经济研究所(旧文)

作者:yangyizhqun 文章发于:天涯社区 点击数:641 更新时间:2011-3-29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代序:我购书是为了阅读,除非看走眼买了一本烂书,一般买的书至少都翻阅了。自从网上可以下载书,就省了不少银子,不再去买书,但睡觉前有时还会翻翻纸质书。偶尔翻到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夜航船》,陡然发现是冉云飞写的序,又仔细阅读了一遍,对冉先生心生感佩,实没料到激进的自由主义者的国学修养深厚。那是冉先生1995年写的,从对明末清初的张岱的身世感怀,可以看到今天冉先生的影子。  

我很少看经济类的理论书,主要是看不懂,可操作有指导性的经济类的书会去读,比如韦尔奇的《赢》,特别是有一本薄薄的小册子《22条商规》,我是常看常新、获益匪浅,当然,有故事的书也会看,比如《蓝血十杰》,不知道这算不算经济类的书。由于自己不懂,所以对这一领域的专家很是敬畏,发现经济领域的专家总是研究出一些很雷人的科技成果,尽管结论违背常识,但我不大敢质疑。因为很多结论并非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这确实是事实。在我从事的研究领域就是如此。  

可经济学家冬雷震震、不分春夏秋冬的雷人,使得我去多读了几篇他们的文章,发现他们雷人的结论没有事实表述,也没有数据支撑,结论就出来了。作为学术文章,这就是造假。由于明星级的经济学家茅于轼特别小沈阳,我就把他放在博客上的文章通读了一遍,惊奇地发现,茅于轼的经济学就两个字“市场”。判断社会现象政治形态的标准也是“市场”,看它是否市场化,若是,则是正确的。解决一切问题也是“市场”。把所有问题交给市场,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就自然而然地替他解决了,经济学家甚至不用装神弄鬼地再念其他咒语,这样当明星做经济学家实在是太轻松了。为了不使自己显得太无知,我又去读了“市场”的祖师爷斯密的《国富论》,那只无所不在的“看不见的手”就是从这伸出来,茅于轼拿来以不变应万变。  

茅于轼的博文中有几篇谈自由主义,自己也标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不管是什么主义,以一个人、一本书、一个观点为人生所有的价值判断,这就愚不可及。以一个德国人的一本书为标准,规定和指导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以此为国家的立国根本,确实很愚蠢。但以另一个苏格兰人的一本书为标准来反对,难道就聪明了吗?奉马姓德国人为真理的,取的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民主自由、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社会福利,对自己不利就放弃。标榜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们也一样,只取有利于自己的“市场”,而根本不去理会祖师爷斯密还有一本《道德情操论》,讲得是人性的另一面“利他性”。中国人总爱在外国人的书本中,寻找政治制度的依据和经济生活的方式。并非它山之石不可攻玉,但把任何一种理论当成教条,非得它山之石方可攻玉,则无疑是错误的。没有一种理论和学说可以适应任何时期和任何方面。标榜自己是自由主义者的经济学家,与马教的信徒犯的是一个毛病,僵化、傻。  

在我读了几本经济类的书籍后,我不得不说中国的经济学家大多是白痴和骗子,至少与天则经济研究所有关联的经济学家是如此。作为没有实证的一门学科,经济学在中国沦落成了玄学,一句“天意”在经济学家的嘴里换成“市场”而已。经济学家实则是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至少得通五行八卦、会察言观色;经济学家则简单得多,只需学会两个字“市场”。  

张岱在《夜航船》记录了一个测字先生,说一个学子赶考前写了一个“串”字让测测能否得中,测字的说可连中,果然中了又中。又一学子听说了,也写一“串”字求测,回答说是不仅不得中还有难,问何故,答说无心“串”为连中,有心“串”则为“患”。测字先生也许当时名声大振,引得张岱记录下来,几百年后让读者领略测字先生的急智和神通。经济学家要成为茅于轼这样的小沈阳,无需什么能耐,整天说昏话也行,找好东家傍好大款是第一。茅于轼深谙此道,所以想不“明星”都难。  

   

一、茅于轼是如何“经济学家”的  

如今,茅于轼俨然中国经济学界的班头,连本身不可一世的张维迎、樊纲等都聚于茅的麾下,为茅生命不止、擦鞋不已。单单是年纪大,谅也得不到这般待遇,想必在专业方面定有过人之处。一个半路出家、据自己说1975年直到满46岁才开始接触经济学的人,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有常人不可企及之处。茅于轼是怎么完成身份转换,又有那些理论建树呢?  

从火车司机到经济学家  

茅于轼世家出身,伯父茅以升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父亲茅以新是铁道专家,1950年任铁道部机务总局副局长,副部级待遇,直到离休。茅于轼195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齐齐哈尔铁路局做火车司机,1955年调铁道科学研究院,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75年开始从事运输经济的研究,从这时开始与经济学沾边。茅于轼自承他的研究并没阅读西方经济理论书籍,也没说是不是从《政治经济学》着手,但明确表示了,完全是凭自己的脑袋想出了自己的理论。1985年,茅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从事中美经济研究,同年,出版了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本经济学理论书籍《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  

茅于轼跻身于中国“经济学家”的行列得益于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克莱因是美籍犹太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80年,以克莱因为首的七位美国经济学家在中国举办了为期七周的学习班,有100多名中国学员参加,日后,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或赴国外成为了前沿经济学家,或如茅于轼这样成为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茅于轼参加这个学习班可看做是他接触到真正意义的经济学。  

1986年,受美国福特基金资助赴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一年。茅于轼在博客中坦诚,在哈佛听了三四门课,并无收获,因为他自己就可以开课,唯一的收获是有了税收的概念。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所聘任高级讲师,给硕士研究生讲授“经济学专题”、“经济计划”和“环境经济学”,这个教职的得来,是因为与经济系的系主任相识。这三门课的内容与经济学有多大的关系,我不得而知,看“经济系专题”象是一个系列讲座性质,“经济计划”可能是给没在计划经济下生活的学生讲故事,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钱钟书先生在《围成》中,借方鸿渐之口评价过访问学者的“讲学”,说讲的人以为自己在“讲学”,听的人以为讲的人是在“学讲”,学讲外国话。茅于轼也许讲得好,那也不一定。一般给研究生讲的课,大多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讲完后都会集结付梓,但给外国研究生讲的课都没印成书,我感觉讲得不会是自己的东西。  

在整个80年代,经济学家呼风唤雨的时期,茅于轼并没露出今日隐隐然帮主的身段,他几乎缺席了每一次改革的重大举措。说明那时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尚未得到官方认同亦未获同行认可。  

1980年,国务院体改办《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正式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起草这份文件的有薛暮桥、徐雪寒、马洪、廖季立、刘明天、林子力、柳随年等。1985年,针对中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形势,国家体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召开“宏观经济改革国际讨论会”,通过对经济学家刘国光、赵人伟论文的分析,以及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对当时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形成了治理措施的共识。1983年,经济学家吴稼祥和金立佐写了一篇《股份化:进一步改革的一种思路》,系统地提出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此前,厉以宁也提出股份制,主张多元持股,破产重组,并致力推动股份制改造的施行,也就有了“厉股份”之称。这都没看到茅于轼的身影。  

除了“厉股份”,还有吴市场、张产权、曹破产、杨卖光等,用以说明“经济学家”在改革中起的作用,这些作用无论好坏,都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身份表征。这些并不是自己或者官方授予的,而是老百姓根据他们的行为按上的。最近,在“经济学家”这个帮派中,自己给茅于轼按了个“茅维权”,大概是觉得茅于轼今日身份不同,行走江湖没个绰号很丢面子,但如果不是“茅”姓特殊,谁也想不到某维权是茅于轼。说是茅于轼致力于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所以“茅维权”。暂且不说茅于轼是否为弱势群体“维权”,仅就“维权”这个社会活动家的表征放在“经济学家”头上,实在是说明这个“经济学家”很不经济、浪得虚名。  

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起初不被接受自有道理,他非科班出身,也没自学,完全是自创。在80年代发表的经济类文章也只是以经济学的视角观照实际问题,谈不上经济学研究。80年代,他大致有这些文章:“环境经济学中的三个基本问题”(《经济研究》,1982年8月)、“中国能源政策研究报告”(1983年)、“中国的能源政策及其国际背景”(《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7年)、“美国人口的分布和流动及地区经济发展”(《美国研究》,1988年)、“温室效应的经济后果”(《科技导报》,1989年)。与经济学沾上边的是1985年出版的《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这本书面世后,并无影响,只是近年,张维迎屈尊做了茅于轼的小弟后,张维迎将它吹上了天。  

给茅于轼带来“经济学家”人气的是90年代的两本普及读物,一本是1993年出版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对美国市场的考察》、三版时改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另一本是1996年出版的《谁妨碍了我们致富》。中国的专家,要不身陷书斋,要不奔走于与政治权贵的屋前门后,肯放下身段好好给百姓解释一下他的学问的,少之又少。茅于轼看准了这点,走了一条群众路线,推出的两本书恰恰迎合大众急于了解美国急于致富的心理。是普罗大众首先认可了茅于轼“经济学家”的身份,名声在民间鹃起。那时,茅于轼尚未完全把自己卖给国内外的权贵,说的大多还是人话,又通俗易懂,大众自然认可。  

1993年,创办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是茅于轼人生的分水岭。这是一家民间经济研究所,在美国人眼里,只要是民间的,就会是公允的;只要是民间的,政治就是正确的。美国福特基金会带有偏见地看中了茅于轼和他的研究所,开始资助他的研究项目,这个信号传递给已有“经济学家”身份的白痴,那些白痴第一反应就是,既然是福特基金资助,那一定“经济成了家”。于是,一改以前对茅于轼冷漠的态度,接纳了他。茅于轼成“家”而暴得大名,是一个从民间到“主流”的逆向过程。  

社会科学的学术与资本结盟,会变得邪恶,但学术这个怨妇总归出身名门,邪恶的就不彻底,总惦记着要立牌坊,况且,学术离开了资本也并非不能生存,只是有些寂寞。而象茅于轼这样非学术和伪学术,就非得被资本包养,否则生存堪虞。茅于轼搭建了天则经济研究所这个窑子后,迅速勾搭上了房地产资本,卖身给任志强潘石屹等,而任、潘则以资助研究项目、频繁举行研讨会让茅于轼在媒体频频露脸,一个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就这样包装诞生了,茅也从此不再说人话。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4/76950.html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