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关于葡萄最近一系列文章的读书笔记及对葡萄发帖的总结归类 -- 月下

共:💬522 🌺4121 🌵3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最初的偏振光试验

和光电效应试验,分别表明了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我们的科学家对此的判断是:波粒二象性。而正是为了解释波粒二象性,才出现了海森堡公式。整个物理大厦是建立在“波粒二象性”这个基础上的。

如果我们仅仅是用唯物主义观来看待这件事,我们第一个反映可能和当时伟大的科学家们截然不同:波动性和粒子性可能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本质。(即便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也和实际观测有5%的误差。)

为了解释试验,量子力学里加入了一个基本假设:观察的精细度和伴随干扰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是物质的本质中固有的,不随技术的发展或者技巧的提高而改变。而按照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那么不论大小显然干扰始终会存在,而且会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螺旋发展,只是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观测的噪声会随着系统的微小程度成指数形式增长,最终在目前的科技极限处淹没掉反馈信息本身。

如果我们超出了原有的哲学思维,对粒子的性质在最初取得试验成果时,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判断。不同的哲学会有不同的物理。

所以我说,我们不能假设每次原有理论的突破都出现在观测技巧层面上。因为这个假设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在这样的假设上,可能很快我们就会遇到哲学极限这块天花板。比如,你发现了上帝粒子,那么按照传统理论的解释是,人类将遇到自己无法逾越的视界。(还记得那个固有干扰极限假设的存在么?)人类只能在自己目前的视界中发展。回过头,把两个灵格和一个位格作为对物质本质的解释本身科学么?或者说,上帝例子本身就是个固有极限的假设,他已经框定了目前人类的发展。可笑的是,那是我们自己已经在百年前设置好的极限。

通宝推:空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