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浅谈越军步兵分队山岳丛林地攻防战斗 -- cpcliusi

共:💬9 🌺7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下半部分

越军连防御战斗特点

步兵连是越军基本战术单位。在山岳丛林地防御中,步兵连通常在上级编成内,相对独立的进行战斗。越军强调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要组织严密的火力配系,力争把对方消灭在阵地前沿,并以积极的行动在阵地外开展袭击活动,实施阵前出击和反冲击,挫败对方的进攻。

1、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越军《步兵连阵地防御》教范要求:防御阵地要选择在利于扼守的地形上,组成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连可以组成3个支撑点,其中有一个主要支撑点。在特殊情况下,连可以组成1个支撑点。从越军的实战情况来看,其步兵连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时,除了连主要阵地(即主要支撑点)外,通常还有2个排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设置在既便于扼守,又能控制要道的高地上,在连防御地域内形成鼎足之势,能相互支援、相互策应。连主要支撑点,设置在对全连防御起支撑作用的主要制高点上。在连、排支撑点外的有利地形上,还构筑有班和小组的防御阵地。连防御阵地的周长通常为2.5公里,有时可达3公里以上,纵深在800米或800米以上。此外,在连防御阵地的前方和翼侧,通常设置有警戒阵地,距离连的防御前沿一般为300至500米,有时可达1000米。为了迷惑敌人,越军习惯于在其前沿和阵地内设置假阵地。

2、集中兵力,扼守要点。越军指出:在防御中部署兵力,既要形成环形防御,又要集中主要力量于主要方向。步兵连防御战斗编成,通常区分为主要防御方向部分、次要防御方向部分、火力部分和预备部分,根据情况还可能组织阵外活动部分。主要防御方向部分,通常为1个排或者1个加强排的兵力,部署在主阵地上,其任务是在其他部分的协同下,积极阻击、消耗主要方向上进攻之敌,坚守连的主阵地,同时做好支援其他部分的机动准备。次要防御方向部分,可划分为二至三个地段,分别由排、班防守。各次要方向部分相互配合,积极阻击和消灭当面进攻之敌,坚守阵地,并做好机动准备。火力部分,由连建制内和加强的火器分队组成,通常由连长直接掌握,有时以部分火器配属给下属分队。火力部分的任务是以火力消灭敌人,支援各防御方向战斗,支援连预备队反冲击,控制结合部与死角。预备队通常由1个班至1个加强班担任,由连长直接掌握,配置在主要防御方向的纵深阵地内。其任务是实施反冲击,负责防守连的一部分阵地,接替、补充各支撑点的防御,执行连长赋予的其他任务。阵外活动部分,可单独成立,也可由连长指定次要方向部分轮流担任,兵力一般不超过1个班,通常派出在距离阵地前沿和一侧500至1000米的地段上,占领有利地形,构筑必要的工事,并与当地武装配合作战。其任务是袭击集结或开进之敌;担任战斗警戒,迫敌提前展开;破坏交通,布雷设障,迟滞对方行动;在敌突破防御后,袭击、伏击对方后续梯队、指挥机关和后勤分队。

3、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多种工事。越军在山岳丛林地组织防御,主要依托险要地形和天然洞穴,构筑各种工事。凡是属于要点的土山和土石山,一般在山顶或靠近山顶的地方、山腰和山麓的有利地形上,构筑土木质地堡、掩蔽部、A字形工事或万字形打防结合的工事,其坚固程度能抗住155毫米榴弹炮的直接命中,并用堑壕、交通壕、掩壕与地堡、掩蔽部连接。山麓前沿的工事比较简单,一般只挖有散兵坑和断续堑壕、交通壕。在靠近交通要道两侧的要点,则构筑有比较完善的野战阵地,有多层、环形工事,有的还构筑有坑道和永备火力点。在喀斯特地貌上,则重视利用和改造天然洞穴、石缝,作为掩蔽工事和火器发射阵地。注意利用山岳丛林地的地形和植被特点,对工事进行严密伪装,并构筑假工事和假火力点,特别是暗火力点,不易被观察发觉。越军教范要求连阵地构筑必须具备以下六性,即“战斗性、坚固性、机动性、连环性、险要性和突然性”。其野战防御工事多为土木质结构,具有中等抗击程度,一般能做到坚固、低下、掩盖多、伪装良好,战斗、生活两用,防御与阻击、伏击相结合。

根据我军1979年缴获的越军文件,其1个连支撑点阵地,除堑壕、交通壕外,第一步要求最少构筑16—18个A字形掩蔽部(平均每班1个,最后要求每战斗小组1个),4—5个观察所(连部与各排各1个),2—4个无坐力炮阵地,3—4个迫击炮阵地,12—16个轻重机枪射击工事,9—18个火箭筒射击工事,36—72个冲锋枪射击工事

4、以多种火器,组成绵密的火力配系。越军在防御作战中,尤其重视对火力的组织和运用,强调曲直、远近、明暗相结合,正面射击和侧面射击相结合。

有重点的配置火器,集中火力于主要防御方向上。连、排支撑点的火器配系,除了要求能射击来自各个方向的敌人外,还强调要重点控制便于进攻方接近的地形和道路,构成严密的火力控制区。因此,在主要阵地和主要防御方向上,配置的火器较多。营加强给连的高射机枪和迫击炮多配置在连的主要制高点上。主要方向上的排阵地,通常配置有上级加强的重机枪、火箭筒和无坐力炮。高射机枪和高射炮多配置在高地顶端附近,迫击炮多配置在靠近山顶的反斜面上,轻重机枪多配置在山腰附近,火箭筒和无坐力炮主要配置在靠近道路、谷地两侧的山麓。在越军的轻武器中,M79掷弹筒射程31—400米,一人带弹20—30发,在堑壕内游动射击,可以弥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威力与手榴弹相近,对步兵威胁较大。

根据火器性能,组织多层火力。越军的连、排火力配系一般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步兵火器和反坦克火器,利用山脚的竹林、草丛、乱石堆等构筑掩蔽工事;第二层为轻重机枪,利用半山腰天然洞穴或者石缝、灌木、草丛等构筑发射阵地;第三层为高射机枪、高射炮和迫击炮,配置在鞍部和山脊上。每层相距数十米至数百米。当对方进入上述火器有效射程时,即从不同距离上进行打击,形成多层火力。如1979年2月18日,我边防14团10连进至761高地北侧800米凹部时,遭到越军炮火和高射机枪火力阻拦,伤亡数十人才得以通过其火力封锁区,其余一部被迫撤回。又如我110团2、4连,自谷柳后山264高地向越军332高地主峰攻击前进,在其阵地前500米的一片开阔地上,遭到332高地高射机枪、重机枪火力压制,进攻一度受阻。越军还强调在近距离上杀伤对方,通常在防御前沿2、300米距离内,以轻机枪、冲锋枪和枪榴弹组成密集火力,抗击对方的冲击。如1979年2月17日,我云南省军区独立师3团7连进攻平顶山阵地2号高地,当接近越军前沿20米处时,遭到2、3、4号高地火力突然猛烈射击,伤亡近20人。为了加大火力密度,高射机枪和重机枪也常常进行近距离射击,杀伤接近其防御前沿的敌人。

利用地形特点,组成交叉火力。越军利用配置在防御地域内各个高地上的火器,从多个方向进行交叉射击,特别是在便于对方接近的地段,组织正面、侧面、倒打火力,使其腹背受敌。如我118团1连1排2月17日夜攻打小曹东北1号高地时,遭到周围越军高地火力侧击3次,冲击受挫。又如我149师446团2营在4号桥地区遭越军阻击,同时被南侧威龙松越军高机侧射。

利用隐蔽地形,设置暗火力点。越军强调“精心设置暗火力点”,通常设置在既便于隐蔽,又便于发扬火力、控制要道的树(草)丛、石缝、岩穴等地方,并注意伪装,不容易发现。通常明火力点先射击,暗火力点待对方进至附近时才突然开火,而且多行短点射,不易发现。如我149师446团3连3月2日进至4号桥地区3号阵地,遭越军1个暗火力点杀伤近10人。由于该火力点位置低下,坚固,先后打了15发火箭弹也未能将其摧毁,直到11时10分才以坦克炮将其打掉。

5、周密设置各种障碍物。越军重视对各种障碍物的设置,用以阻断交通、阻止和迟滞对方进攻,摧毁其坦克、装甲车及其他车辆,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连设置的障碍物以地雷为主,以铁丝网、竹签、陷阱、壕沟、鹿砦为辅。要求障碍物设置要有重点,充分利用地形,并与火力紧密结合。

在防御前沿和敌坦克可能接近的道路,设置反坦克雷场。雷场纵深可达50至100米,雷距一般为2至4米;在反坦克雷场前沿,设置防步兵地雷。在狭窄地段构筑防坦克壕,宽在4至6米,深2米。在防御前沿和便于对方接近的道路,一级阵地结合部、死角等地,布设防步兵地雷。还常常采取雷群与雷场相结合,以雷群为主,由数个雷群梯次配置,构成雷场。雷群的间隔多为4至5米,雷距0.8米,密度可达每米正面3枚以上,最大密度可达15枚。越军的防步兵地雷多为压发和绊发装置,还有定向雷、跳雷等。在草深林密处多为绊发雷,草木稀疏处多为压发雷,有时则混合布设。地雷对步兵的威胁极大,如我41师123团进攻孟康地区1227高地、1372高地西南无名高地时,冲击中触雷伤亡51人,影响了部队战斗。而126团在满镁战斗中,触雷伤亡占总伤亡的20%。

6、凭险据守,善于袭击、伏击。越军利用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对方攻击时,依靠工事和火力、扼守要点,顽强抵抗。对主要阵地,乘对方立足未稳或者进展困难之际,适时组织力量,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越军重视阵地内兵力、火力的机动。当对方接近时,配置在前沿的少数兵力首先射击,迟滞其进攻,同时向主阵地报警,并适时撤回到主阵地。越军士兵一人能使用多种武器,并善于在阵地上利用隐蔽地形和工事,适时变换射击位置。为了尽量提高火器的杀伤效果,还经常采取将对方放至近距离突然开火的打法。

越军强调伏击和袭击对方的穿插迂回部队,并常以特工队、民军配合进行袭扰。通常利用夜暗或丛林为掩护,在隘口、狭谷、主要通路两侧的险要地形设伏,隐蔽待机,当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堵头截尾,在近距离上突然开火,打了就跑。如1979年2月18日夜,我121师预指率362团3营、师后勤前梯队、362团后勤梯队由那黄返回通农途中,在魁剥遭到峡谷两侧越军火力袭击,混入行军队列的越军特工也趁机开枪投弹,共伤亡300余人(其中民工200余人)。当无力抗击对方强大攻势或者遭到包围时,越军即分散转移或者潜藏,化整为零,与民军相配合,袭击对方后续分队、机关和零散人员,或者转移到纵深阵地、后方的指定位置重新集结。

越军防御作战的主要弱点是:在战术思想上,依赖火力和工事,消极固守,顶得住就顶,顶不住就后撤、钻林进洞或者退守坑道,不善于组织兵力进行反冲击;防御间隙大,翼侧暴露,利于对方侧后攻击和穿插分割;在兵力部署上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和机动兵力,分兵把守,各自为战,互相之间的协同和支援较差。

结语

从实战看,越军部队(团以上)作战能力不如分队(团以下)作战能力,团以上正规攻防作战和运动作战能力极为有限,1979年东西两线仅各一次团级规模进攻。不善于组织师以上的兵团协同,在宽正面、浅纵深的地方打正规的防御战,部队再多,工事再坚固也不是解放军的对手(例如谅山);打硬碰硬的攻坚战(例如1979年的代乃、1984年的船头),同样是头破血流占不到便宜。但是其经过长期游击战争,小规模战斗的锻炼,在战术上有一定的指挥经验和战斗能力,特别是分队独立作战的经验比较丰富,连以下指挥和战术较为熟练。分队攻防作战能力较强,进攻时战术比较灵活、与随伴火炮协同较密切,单兵战术动作较好,攻击精神旺盛;防御时凭借有利地形,依托既设阵地和组织密集火力,顽强抗击。并善于利用地形和夜暗组织伏击、袭击,重点打击对方沿公路急进部(分)队、迂回穿插部(分)队和自卫能力弱的机关、炮兵、后勤。一旦在战斗中失利,能够迅速化整为零各自为战,转入游击作战牵制和消耗对手,这一优点,在1979年中越战争的高平战场有相当的表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