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战略动态系列(一)朝鲜二题 -- 南渝霜华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突然去世,不仅使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就连华盛顿上空也笼罩着晦暗不明的阴云。朝鲜问题向来微妙,当初协商朝核问题时就足有六方参与,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对美国而言朝鲜问题幕后真正的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发布金正日逝世消息的第二天,《外交政策》网站就刊登了罗伯特哈迪克的一篇名为《本周之战:准备下一场朝鲜战争》的评论,将朝鲜问题置于亚太视野中加以审视。整篇文章用了一半的篇幅谈论台湾而非朝鲜,而且完全聚焦于如何备战、如何应战的军事策略,这种赤裸到连和平手段和外交手段都完全不予考虑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到咋舌,仿佛朝鲜-亚太问题早已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一触即发的战事。
那么,是否可能出现第二场朝鲜战争?哈迪克断然否认了这种可能,然而即便没有战争,半岛仍不会太平到哪儿去。哈迪克援引一名韩国高级军官的评论,考虑到去年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事件,他相信未来朝鲜更可能发动的是非常规战役。这恐怕也是哈迪克说“金正恩很快就会来摸韩国的底,但绝不要指望会像1950年那样”的原因。之所以要如此强调这种相当“传统”的非常规战(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就是新形势下的游击战)和所谓的“非对称性冲突”,原因在于:无论是韩国还是其背后的美国,长久以来都把军事重心放在坦克、火炮、机械化步兵和攻击型飞行器等传统武器上,而面对朝鲜去年才有的这一“新动向”,“韩国是时候在军事投入方面另辟新路了”。显然,韩国方面的防御很不乐观,在“好战的”的朝鲜人面前总是陷入被动,看来只能随机应变了。
但是紧接着哈迪克非常奇怪地谈到了在台湾发动空战的可能性——当然,了解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始末的人,应该不会觉得他的思维过于跳跃。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也并不乐观。美国可以使用F-22战斗机,但这样一来,首先就必须放弃条件更加优越的冲绳和日本本土的军事基地,只能驻扎关岛,因为前二者“距离中国太近,很难抵挡中国对地巡航和弹道导弹发动的大规模攻击”。另一方面,F-22可以说是战斗机中的“娇小姐”,没有空中加油机和其他辅助设备,几乎难以进行持久作业。可是放弃使用F-22呢?又会促使中国武力统一台湾。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对大陆进行威慑,发展短程战斗机,从而让中国大陆不敢“插手”台湾。否则打一场昂贵又费时的战役,美国也吃不消。
其实无论是首尔还是台湾的安全,可能都是次要的考虑,关键是如何让美国在这两个区域大展身手,制约中国。哈迪克的这番言论相当的技术化,却也十分蛮横。特别在谈到应对台海问题的时候,似乎用武力威慑中国大陆成了势在必行的选择,而反过来大陆则不能伤台湾一根汗毛——这才是真正的军事上的“非对称”。从朝鲜到台湾,二者被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考虑,原因并不难想见。哈迪克提到,“朝鲜战争期间,首尔两次被敌军攻陷,真是严酷的历史记忆”,但美国人自己的“严酷记忆”,恐怕更多地来自于长津湖血战。当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第七舰队立刻开进台湾海峡,从而把中国拖入了决斗,而美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鉴于美国近来把注意力转向亚太,重温“严酷历史记忆”也在情理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哈迪克和《冬季17日》的制片人似乎都是凭借着灵敏嗅觉未雨绸缪。
可是这样的分析尽管相当有条理,却存在着致命的破绽。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哈迪克一心一意地专注于美国在特定地区的策略,却没能看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势必受到其内政的牵制。对于这届美国政府而言,眼下最大的麻烦莫过于“将相不和”,最近与巴基斯坦的冲突就是典型案例。原本,随着在阿富汗的撤军,美国将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亚太战场,然而这仅仅是奥巴马政府的想法,军方却不那么看。中东问题悬而未决,“阿拉伯之春”的烽火燃烧了整整一年,扔下一大片烂摊子无法收拾,伊朗桀骜不驯,以色列也蠢蠢欲动——这一切都决定了美国有必要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地区保持强硬的军事力量。在阿富汗远未风平浪静的时候急于撤军,很可能会使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势力趁机渗透,并为中东局势的掌控留下隐患。然而眼下希拉里在南海附近不断煽风点火,寻找“盟友”,妄图瞬间将国家战略聚焦于亚太区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种政策的“瞬移”实际上很难得到军方的充分支持。与此同时,经济很可能长期不振的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尽管有很多想法,究竟洒不出多少真金白银,反而要从日韩等附庸国身上抽血。即便只看军事,一向再穷也不能穷军队的美国,也迫于财政赤字的压力要在十年内削减上万亿美元的军费,包括F35采购计划在内的多个军事项目因此受阻。在这个态势下,要多点开花跟中国大搞最烧钱的空海一体战,美国的底气得打个问号。而如果没有扎实的投入和建设,光靠搬弄唇舌唆使与中国有间的周边国家挑事,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打法一时可以奏效,却不是长久之策。
据此看来,哈迪克的献言献策似乎没有触及问题的要害。不管是对付朝鲜的非常规战术,还是用海空手段钳制中国大陆,这些技术化考虑的前提都是空军和海军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然而假如军方对本届政府的能力深怀疑窦,或是军事和经济实力难以支撑美国雄心勃勃的政策和战略的话,所有军事性、技术性的讨论则都很可能沦为战略评论家的一厢情愿。哈迪克认识到“这已经不是50年代了”——他指的是朝鲜的战略,这固然不错,但是他忘了说,如今的美国,也同样不再是二战之后的美国了。更大的误区似乎在于,哈迪克们要么被特定利益集团驱动,要么陷入“战略官僚主义”,对每个热点地区都无法放手,都孜孜不倦地规划美国如何亲力亲为。于是,米尔斯海默构想的离岸平衡,一个美国国力足以支撑的、真正有绵长后劲的布局,始终被束之高阁。不知收敛的帝国,注定要盛极而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四十一)道格班道:十大预言梦断2011 5 南渝霜华 字4184 2012-02-07 12:31:54
🙂(四十)哈萨克斯坦之路在何方? 5 南渝霜华 字5235 2012-02-07 12:31:24
🙂(三十九)韩国之春? 6 南渝霜华 字2368 2012-02-07 12:30:46
🙂(三十八)齐思嘉:从朝鲜到台湾:力不从心的美国
🙂(三十七)齐思嘉:欧债危机:德国之罪? 13 南渝霜华 字3783 2012-01-01 18:09:35
🙂分心二用,败中求活,颇为不易 3 zyy 字342 2012-01-01 19:34:39
🙂刚看了第一段,就闻到了美国浓浓的醋意。呵呵。 xiaobailong 字0 2012-01-01 18:20:36
🙂最近美国对德国基本上是鸣鼓而攻之了 南渝霜华 字32 2012-01-01 18: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