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简史 -- 万年看客

共:💬365 🌺297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4)走进新时代?

玛格丽特.撒切尔曾经是一位自成一格的名人,她从不热衷于宽恕或和解,但也一直都很理解乐观主义的力量。布莱尔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他上台之后不久就将撒切尔请回唐宁街十号做客,而且在执政初期也显示出了不少撒切尔所特有的缺点。撒切尔对公务员体系有着不可理喻的怀疑,布莱尔也是。撒切尔对自己的第一任内阁不甚满意,布莱尔也是。和撒切尔一样,当内阁有可能在某一问题上投票反对他时,布莱尔会很轻松地绕过他们。和撒切尔一样,布莱尔会将知识分子的不同意识形态当做玩具把玩,一旦觉得不合适就弃之不顾。撒切尔要应付的是催促她出售医院与公路的新右派激进分子。布莱尔要应付的则是一股相比之下更为温和的思潮,敦促他采取“利益相关原则”或者“集体主义”之类的新方式来驯服资本主义。对于这些理念的发起者来说它们是崭新的政治哲学,对于新工党来说它们则是可用一时但用不得一世的流行性狂热。布莱尔的知识分子属性并不比撒切尔更强。两人都有着中产阶级的直觉。撒切尔对布莱尔也给予了不少就她而言相当于表扬的评价。这两个人的确很相像。但是撒切尔在荣升首相之前早已在白厅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布莱尔却没有类似的经验。撒切尔可能并不喜欢议会中令人昏昏然的大男子主义气氛,但她对体制本身依然抱有足够的尊敬。相比之下布莱尔则对议会极其反感并且多有流露之处。

但是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布莱尔对新闻界的痴迷。撒切尔竭尽全力才应付住了新闻界,这里自己哄一下,那里让英格拉姆敲打一下。布莱尔在执政的最初几年里则是一位全心全意的媒体政客。撒切尔是划过媒体大海表面的帆船,而布莱尔则一个猛子扎进了海水里。撒切尔很清楚自己在媒体界的敌人与朋友都是谁,而且多多少少让两边都能过得去。布莱尔则试图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己的朋友,到头来也将会失去几乎所有这些朋友。坎贝尔在布莱尔班子里的权力也要比英格拉姆在撒切尔手下更大。这里同样也存在着代际问题。撒切尔步入政坛时的报界相对较为谦恭,身为一名前途大好的大臣去迎合记者会被人视作自贬身价之举。布莱尔后来也知道了拉拢媒体有多么危险,不过他花了很长时间才了解到这一点。执政早期他自这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严重,他与报界的关系以及他对新闻发布会的误用都对他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这方面的一个例证来自英国是否加入欧元区的辩论,这种单一货币最终正式成形于1999年。尽管布莱尔本人对这个议题从来都不甚热心,但是他的亲欧洲本能以及在欧盟内部占居鳌头的欲望一起提前预定了他的口径:英国一定会加入欧元区,也许不会是第一批加入国,但也不会耽误太久。他总结道这是一定会发生的必然。英国商界看起来也总体持肯定态度。但是正如前自民党党首帕迪.艾什顿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布莱尔有一个问题。根据艾什顿的记述,罗伊.金肯斯曾在1997年秋天告诫布莱尔,“我和你有话直说:你必须在领导欧洲的地位与默多克的友谊之间做出选择。两者是不可兼得的。”亲欧元的记者前来采访布莱尔,离开时认为他和他们站在同一边。反对欧元的记者们也得到了相同的待遇。布莱尔手下不仅有一位亲欧元顾问罗杰.林德尔(1),还有一位反欧元顾问德里克.斯科特(2)。报界的各种猜测与论断令读者满头雾水。前BP总裁,现在在政府里主管欧元事务的西蒙勋爵(3)有一次在一场晚间演讲开始时拿出一沓文件,说这些都是有关方面交给他的关于欧元政策的演讲词,然后他就把这沓文件放在一边说自己懒得读,因为这些演讲词都是一个小时以前写好的,所以现在相关政策可能已经改变了。这当然是个玩笑,不过是个很扎人的玩笑。

一度还算支持欧元的戈登.布朗大嚼着一份又一份财政部报告。对他来说稳定是第一位的。他的结论是英国将很难在第一届议会期间安全地进入欧元区。他警告了布莱尔。两人发生了争执。最终两人决定敷衍一下。英国大概不会在1997年议会期间加入欧元区,但是门也不要锁死。这样亲欧洲的商界人士、对布莱尔与布朗提供有条件支持的托利党人以及布莱尔的欧陆伙伴们依然会站在他们一边,反欧元的报界也是一样。按照计划,布朗要在接受《泰晤士报》专访时对外透露这一微妙妥协的具体条款。由于在加入欧元区问题上比布莱尔的态度更富有敌意,再加上《泰晤士报》本身也是一家反欧元的报纸,结果布朗团队的措辞比布莱尔的预想要强硬。等到文章刊登出来以后,英镑已经在议会里永久性地保住了性命。布莱尔发现这一点之后大惊失色,歇斯底里地四处打电话,终于联系上了布朗的媒体主管,和蔼的查理.维兰(4)(布莱尔一向厌恶此人,还曾一度试图将其解雇但没有结果)。维兰当时正在白厅的内的红狮酒吧里,他通过手机乐呵呵地告诉首相,英国政府的政策是在议会解散前不加入欧元区。按照维兰自己的说法,“他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布莱尔叫他“赶紧收回前言”,维兰的回答则是已经太迟了。

围绕着这一重要问题而产生的种种混乱最后都由布朗做了了断或者对付了过去。他和自己的顾问埃德.鲍尔(5)迅速拿出了5套经济检测计划准备在英国加入欧元区之前进行。这些检测要求财政部提供更为细致的工作,言外之意就是首先要将英国经济与欧陆经济对齐。随后布朗又在下院发言称,尽管出于经济原因英国要在欧元区以外等到下一次大选为止,但是在宪法或政治层面上并没有不加入的理由。英国加入欧元区的准备工作应当马上开始。这番表态令包括布莱尔在内的许多人都觉得一旦检测得到通过,下次大选之后就会进行全民公决,而英镑也将从此销声匿迹。1999年,布莱尔与自民党党首查尔斯.肯尼迪(6)以及两位托利党前内阁大臣肯.克拉克与迈克尔.赫塞尔廷一起在伦敦一家电影院进行了“英国在欧洲”(7)的盛大启动仪式。这是对反欧元运动“英镑商业”(8)的回应。布莱尔承诺他们将彻底粉碎一切反对欧元的争论,同时连篇累牍的报道也在大肆渲染英国一旦脱离欧盟将可能丧失800万个工作岗位。

但是这辆造价昂贵,花里胡哨而且挤满乘客的大篷车根本没有开出多远。红狮酒馆中狗血一幕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表明了欧元区成员国地位问题的决策权已经根本性地从布莱尔的唐宁街永远过渡到了布朗的财政部,此时的财政部已经成为了护卫经济检测的堡垒。布朗将竭力阻止英国进入欧元区,这为他在保守派报业巨头那里赢得了极大好评。无论首相如何软磨硬泡,在布莱尔执政期间都没能进行全民公决。根据前内阁大臣克莱尔.肖特(9)的记录,布莱尔在第二届任期内曾经向布朗提出过一场难以置信的交易:只要布朗“放过”欧元,他就离开唐宁街。布朗毫不客气地一口回绝了这个提议。他告诉肖特自己绝不会这么办事,而且退一万步说他也不认为布莱尔会言而有信。

但是其他历史性变革并未受到影响。中央放权与北爱和平进程都重塑了这个国家并带来了清楚的结果。此外其他体制性举措也得到了落实,例如从上院中驱逐最为世家悠久的成员,终结其固有的保守派强大多数,还有将欧洲人权公约纳入英国法律体系之内。这两项举措都没有取得大臣们预期中的效果,上院变得越发独断,给布莱尔带来的麻烦也有增无减。英国法官对于政治避难者以及恐怖主义嫌疑人的人权状况所作出的诠释也使得日后各任内务大臣十分头痛,另外报界对于“人权文化”也颇多诟病之词。但是不管怎么说在这些例子当中都发生了权力平衡的变动,而变动的用意则是令英国更为公平开放。

其他早期举措则崩解成了土灰。其中最有趣的例子就是千年穹顶,这是工党政府从保守党手中继承而来的千禧年庆祝活动核心之作。布莱尔一开始并没有下定决心跟进这场十亿英镑的赌局。劝他下定决心的人是意图借机出风头的彼得.曼德尔森与希望借助这一项目为破败的伦敦东区引进资金的约翰.普利斯科特。普利斯科特称假如无法成功完成这一项目那么新工党根本算不得什么政府。布莱尔最终同意继续修建千年穹顶,尽管如果交给内阁讨论的话他肯定会输。就建筑角度而言千年穹顶的造型可谓优雅夺目,任何一位从空中鸟瞰伦敦的民航乘客都不会错过这个伦敦城的新地标。大笔的公共资金花了出去来清理一片遭到毒化的废弃用地并引入道路与地铁系统。千禧年无疑十分值得庆祝。但是大臣们及其顾问们面临着一个解决不了的难题:千年穹顶里面究竟应该装些什么?应该在里面举行一场盛大的国民派对吗?里面的布置究竟应当以教育性、观赏性、思想性还是娱乐性为主呢?谁也下不了决心。随着穹顶项目日复一日地遭受着起重机与政坛喧嚣的包围,英国公众喜好讽刺的天性不可避免地高涨起来。完工后的穹顶将会大气磅礴,独一无二,成为一曲歌颂意气与决心的礼赞,布莱尔放言称这一项目将会为工党下次大选的竞选宣言谱写第一章。

一个资金充足、信心充分的管理层接手了整个项目,但是一开始的问题——这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并没有消失。当穹顶在千禧年正式对外开放时,前来参观的女王、首相、上百名金主、商界人士以及其他各界名人目睹了一场大杂烩式的表演,令其中许多人都为之汗颜。组织工作的混乱使得许多宾客不得不在阴冷潮湿的户外等待许久才可以进入穹顶参加庆祝活动。这里实在算不上什么世外桃源。这场公关惨败使得穹顶成了各大报纸的活靶子,当穹顶向公众开放时,里面乏善可陈的展品也令人大失所望。花钱买票的参观者远远少于预期,穹顶成了没有主题的主题公园,在公众想象之中转化成了关于新工党弊病最早也是最具破坏力的象征:一个看上去煞有介事的大帐篷,里面却没有多少实在东西。筹划千年穹顶项目的人与首相关系极近,因此布莱尔本人以及此刻已经赢得了“托尼帮”美誉的亲信圈子尤其深受打击。看起来光有意气与乐观主义也还是不够的。

(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ger_Liddle

(2) http://www.powerbase.info/index.php/Derek_Scott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vid_Simon,_Baron_Simon_of_Highbury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ie_Whelan

(5)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_Balls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arles_Kennedy

(7) 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ain_in_Europe

(8) 外链出处

(9) http://en.wikipedia.org/wiki/Clare_Short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