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1) -- 夕曦

共:💬20 🌺6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教育探索(七)—学龄前教育的特点(4-2)

由于抑制性神经通路已经整合为大脑神经网络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形成,很难消失,或许会终身携带。每个人的生长经历不同,大脑发育过程中形成抑制性神经通路的多少不同,对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工作生活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顽固”、“守旧”的人,对于新生事物,有的人可以表现出很强的抵触情绪,拒绝学习;有的人也可以表现为很想学习并且很努力,但结果却很难学会或根本学不会。可以说这些人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强的、不同形态的自我封闭机制。

举个例子,如果小时候没有学会游泳,长大成人后再学游泳就很困难,有可能根本就学不会游泳。这种形体-运动智力上的自我封闭情况可以说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不太大。但是刺激形成抑制性神经通路的信号,多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特别是父母)由不适当的方式引起的强烈负面情绪,所以自我封闭机制的影响更多地在人际关系智力和伦理道德智力等个人素质方面表现出差异。

自我封闭程度较轻的孩子可以正常地长大成人,但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遇到较多的困难,也容易错失很多机会。比如一些人只喜欢做很少和别人打交道的工作,喜欢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来联系沟通,不喜欢使用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对需要打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才能进行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等等;或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懂、不会的地方,不愿意向其他人去请教,喜欢自己琢磨,费时、费力、还耽误事儿。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一个人会越来越多地面对来自工作、家庭各个方面的多重任务。自我封闭机制会干扰大脑处理多重任务的执行功能,制造额外的心理精神压力:“明明知道应该干、必需干的事情,就是不愿意去做”,未完成的事情会越积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程度较重的孩子在儿童时代或成人早期就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极端严重的孩子会进一步发展为自闭症(Autism)。

自闭症是一类相关精神疾病的综合,目前已知包括五种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具有不同的症状谱和诊断标准,有些病人还可以具有很高、甚至极高的智商(IQ),但所有自闭症病人共同的、最明显的症状是表现出严重的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行为缺陷。

长期以来,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一类遗传疾病,属于遗传度最高的精神疾病。但是去年发表的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人群研究推翻了这个概念,认为环境因素在引发自闭症上更重要,所起的作用大于遗传因素外链出处。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对幼儿早期的抚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产生自闭症具有重大的影响,与我们前面关于抑制性神经通路的讨论相符。

另一个有关自闭症研究的重大发现是在正常人群中自闭症的发病率远高于以前估计的发病率,有大量的未被诊断的、没有治疗的病人。这个研究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在韩国开展的,他们在2005到2009年间对韩国一个城市(高阳)所有小学生(7-12岁)进行自闭症筛查,发现自闭症发病率在韩国人群中高达2.64%,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病人是在普通学校中发现的,其余的是在残障儿童的特殊学校中发现的外链出处。按照韩国教育、科学与技术部2007年发表的教育调查报告,韩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每星期有5-6天的教学日,每日超过12小时;教学方式是以应试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存在大量的行为限制规定。耶鲁大学研究学者认为具有正常、甚至超级智商的自闭症孩子,在韩国强化应试教育的文化氛围下,可以被当做发育正常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导致存在很多未被诊断病人的现象。

可以想象,亚洲其它国家,包括中国,也有高度类似的教育理念和应试教育文化氛围,必然会产生许多未被诊断的孩子,或更多的封闭程度较轻的(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障碍)孩子,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完成成人前的学校教育。只有在走入社会后,这些有大脑缺陷的孩子才会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版权声明:本稿件、作品版权归夕曦所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